|
今報記者韋黎
只聞艾香,少見灸煙。自柳州市人民醫院開展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以來,在輔助西醫治療的中醫外治療法中,造型獨特、作用顯著的葫蘆灸頗受關注,該療法不僅能為患者減輕病痛,還能為亞健康人群改善不適。
為老人消除尿頻煩惱
葫蘆灸又名福祿灸,是溫和灸的一種。葫蘆灸是傳統灸法的創新。葫蘆獨特的外形結構能讓艾溫循環,以純陽灸力,引火入元,通過葫蘆灸的熱效應把艾灸的能量散發出來,調和人體陰陽平衡。
近年來,柳州市人民醫院不斷創新中西醫協同診療模式服務患者,將中醫納入多學科診療體系。去年秋天開展葫蘆灸療法不久,經中西醫聯合會診,該院中醫科的醫生運用中醫臟腑辨證,為一名九旬老人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輔以葫蘆灸治療,讓其尿頻煩惱得以消除。
市民王奶奶患腔隙性腦梗塞,經治療雖症狀得到緩解,卻深受尿頻困擾。不論白天黑夜,大約20分鐘她就要如廁一次,導致老人的睡眠質量嚴重下降,還引起頭痛等不適,日常生活深受影響。前往市人民醫院診治並完善相關檢查後,醫生考慮她為膀胱過度活動症。
膀胱過度活動症的一線治療方法是行為療法,例如膀胱訓練;二線療法是藥物治療。考慮到患者的基礎疾病多,需口服的藥物較多,醫生建議患者以膀胱訓練為主,同時輔助中醫外治。中醫科的醫生為王奶奶進行了會診,辯證為陽虛證,隨即運用葫蘆灸在患者的小腹上施灸。
醫生為王奶奶的腹部施了灸,經過幾天的膀胱訓練及葫蘆灸治療,在中西醫的配合下,王奶奶的尿頻症狀得到明顯緩解。老人從徹夜不眠到僅起夜兩次,不僅減少了小便的次數,睡眠質量也得到改善。出院後,王奶奶一直在中醫科門診隨診調理。
「葫蘆灸」守護「葫蘆娃」健康
據該院中醫科翁映虹副主任醫師介紹,葫蘆灸的適應症十分廣泛。幾個月前,科室用葫蘆灸治療了一名考慮為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的患兒。
患兒9歲大,入院前1個月開始出現腹痛,疼痛難耐。患兒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期間使用了激素、抗過敏藥物以及護胃藥,腹痛仍未得到有效緩解。因腹痛反覆發作,家屬帶其前往市人民醫院就診。
經中西醫聯合會診,為了減少激素帶來的副作用及更好地鞏固療效,醫生建議介入中醫輔助治療。中醫診斷患兒為腹痛-脾虛寒凝證,於是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使用葫蘆灸等中醫外治及內服中藥,患兒的腹痛很快得到緩解,病情已趨於平穩。
中醫認為小兒是「稚陰稚陽」之體,小兒脾胃未臻完善,素體陽虛,經脈未盛,加上平素飲食不節,易受寒邪侵襲。
「患兒腹痛、大便中完谷不化、舌質暗、苔薄白和脈沉細,均為脾虛寒凝之像。葫蘆灸作用於腹部神闕、天樞、關元等穴,通過艾灸的溫熱力刺激腹部穴位、經絡,能達到化濕健脾、消積化滯、散寒止痛的作用。」翁映虹說。
中西醫結合讓更多患者受益
葫蘆具有密閉性和容納性兩個特點,內置點燃的艾卷與之完美結合,溫度恆定,施灸面積大,舒適度高。該療法遵循「無煙不為灸」理念,避免了艾灰、艾煙的困擾,患者只聞艾香,少見灸煙。
「中西醫協同發展,共同為患者減輕病痛,為亞健康人群改善不適,這是我們的目標。」翁映虹醫生說,葫蘆灸可配合西醫,輔助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症、子宮肌瘤以及更年期婦女出現的顏面早衰、自汗盜汗、尿頻、四肢厥冷等症狀,對慢性胃炎及腸易激綜合徵等消化系統疾病,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此外,該療法還適用免疫力低下需要改善體質的亞健康人群。
柳州市人民醫院不斷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隨著中醫外治療法的的進一步推廣,越來越多的患者因中西醫結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