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國家隊」A股布局全盤點!中東富豪與歐美機構背向而行?

2023-11-04     私募排排網

原標題:外資「國家隊」A股布局全盤點!中東富豪與歐美機構背向而行?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私募排排網」。

在A股市場中,外資動向一直備受市場矚目,其中北向資金流向這個日度高頻數據更是被一些投資者視為投資「風向標」。自今年8月以來,北向資金波動加大,也對市場信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但中金公司一項研究表明,北向資金雖然易得且高頻,但不純粹且對市場解釋度有限——畢竟北向資金混雜了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交易型資金和配置型資金。

若想一窺專業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在A股的長線布局,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動向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另一個角度參考。

由QFII動向一窺外資機構長線布局

作為外資持有A股的重要路徑之一,QFII以獲批專戶投資A股,獲批的外資機構在QFII帳戶的投資多以長線配置為主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目前有155家公司已被QFII持續重倉一年之久,45家公司持續重倉時間超過3年,南京銀行、美的集團等16家公司,更是已連續5年被QFII機構重倉持有。

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QFII也確有獨到之處

在全部A股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整體同比增長2.15%,歸母凈利潤整體同比下滑2.87%的背景下,804隻QFII重倉股營業收入整體同比增長5.79%,歸母凈利潤整體下滑0.62%,不但優於全A均值,還高於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國內投資機構整體表現。

而在QFII名單中,一群底蘊深厚又略顯神秘的「國家隊」格外吸引眼球,他們是主權財富基金的管理人。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簡稱SWF),是由一些主權國家政府建立、擁有並管理的,用於長期投資的基金。

在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包括以科威特為代表的石油出口型國家,和以新加坡為代表的貿易型國家在內,部分國家積累了大量外匯,為打理這些資金,使其保值增值,主權財富基金應運而生。

而這些主權財富基金中的「頂流」,包括阿布達比投資局、科威特投資局、淡馬錫控股等,都在中國有投資布局,除了大手筆的股權交易之外,還通過QFII渠道持有A股上市公司。

本文筆者就將選取幾家「頂流」主權財富基金管理人,盤點其QFII渠道的A股布局,及其今年三季度的調倉變動。

中東、新加坡「國家隊」逆勢加倉A股!

時至2023年,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I數據統計,全球十大主權財富基金的管理規模合計超8萬5千億美元。而這些「國家隊」中,有多家「頂流」通過QFII帳戶投資A股市場。

1) 中東「雙雄」:阿布達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簡稱ADIA),科威特政府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簡稱KIA)。

根據另類資產數據和洞察機構Preqin(睿勤)發布的《2023年主權財富基金報告》,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高達3.7萬億美元,占全球主權財富基金36%,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亞洲。

近年來中東資本正通過私募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等多種渠道加速配置中國優質企業。其中行動較早且動作頻繁的知名主權財富基金,就包括接下來介紹的阿布達比投資局和科威特政府投資局。

「阿布達比投資局」隸屬於阿聯阿布達比酋長國,即使在光環籠罩的主權財富基金管理人中也可以稱得上最神秘的一批,其投資策略和投資組合均不對外公開披露。

需要說明的是,與後文出現的「科威特政府投資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一樣,外界所能得知的這幾家的資產管理規模數據,均為相關研究機構追蹤估算。

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三季度末,「阿布達比投資局」重倉持有(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A股公司有24家,持倉市值合計約95.09億元,較年中時增加近22億元。

阿布達比投資局在A股的布局方向主要包括有色金屬、醫藥、汽車、新能源等領域。如黃金股紫金礦業;減肥藥概念股通化東寶、麗珠集團;華為汽車概念股宇通客車等,都是其重倉標的。

其中第一大重倉股紫金礦業,阿布達比投資局已經重倉持有多個季度:自2021年四季度末首次現身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至今,期間僅2022年三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暫時退出,且今年三季度又完成了進一步加倉。

另一家主權財富基金「科威特政府投資局」在1953年成立於倫敦,是世界第一家主權財富基金,也是這個國家財富管理模式的開創者。

作為科威特擺脫資源依賴的重要工具,「科威特政府投資局」歷經70年發展,在全球投資布局廣泛,於中國資本市場布局也比較早。

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三季度末,「科威特政府投資局」重倉持有(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A股公司有27家,持倉市值合計近50億元。

對比年中來看,報告期內科威特政府投資局加倉了12家公司,同時新進重倉了華夏眼科。醫藥生物板塊是科威特政府投資局最為青睞的行業,期間共重倉了康恩貝、諾思格等7家醫藥公司。

2) 新加坡兩大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簡稱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oration,簡稱GIC)

新加坡主要由三大投資實體管理國家儲備金,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這三個實體各有分工:GIC管理大部分政府金融資產(包括國民公積金),對其進行長期投資,旨在保持和增強國家所管理資金的國際購買力;淡馬錫主要管理國有企業資產;MAS則主要著眼於利用外匯儲備管理短期外匯市場波動及其流動性。

其中GIC和淡馬錫都長期活躍於全球資本市場,根據Global SWF官網10月更新的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排名,GIC以7690億美元的管理規模位列第六,淡馬錫以2880億美元的管理規模位列第十。

根據運營報告來看,淡馬錫長期將組合的20%以上配置於中國地區,而GIC的投資組合近年來也逐漸降低風險敞口,持續加配亞洲地區、減配歐洲市場。

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二季度末,「淡馬錫富敦投資有限公司」重倉持有(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A股公司增至5家,持倉市值合計約40.51億元。

在2023年第三季度,淡馬錫和GIC的QFII帳戶同步加倉,截至季度末,淡馬錫新進兩家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曝光持股總市值較年中增加近22億元,增長過半;GIC也新進兩家,持股總市值較年中增加近6.4億,增加了一倍還多。

需要注意的是,淡馬錫和GIC在中國的投資以股權投資為主,二級市場上淡馬錫更多是投資美股中概股,GIC則主要通過港股投資,相比之下QFII帳戶(淡馬錫QFII帳戶主體是旗下資管公司「淡馬錫富敦投資有限公司」)持倉可謂九牛一毛,但其一致加倉的舉動背後,或可反映一定的趨勢。

背向而行,歐美主權基金逐步退出A股?

與中東、新加坡幾家老牌主權財富基金背向而行的是,近年來也有幾家歐美主權基金悄然退出A股市場。

與2022年末對比可以發現,QFII中「加拿大年金計劃投資委員會」和「瑞典第二國家養老金」已於年內退出全部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而在A股投資手筆更大、撤出動作也更明顯的,還要數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簡稱GFPG)。

GFPG的管理人是「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簡稱NBIM),其在QFII的投資主體是「挪威中央銀行」。

根據Choice數據,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挪威中央銀行僅現身1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僅有約四千萬元;而在2022年末,挪威中央銀行的曝光持股市值還高達76.76億元,位列QFII第六。

也正是在今年9月7日,NBIM發布聲明稱,出於運營方面考慮,啟動關閉上海代表處的手續流程。聲明中還透露,其上海代表處僅剩8名員工。

儘管NBIM表示,此次啟動關閉上海代表處不影響在中國的投資策略,截至2022年末,其中國投資組合規模還高達420億美元,投資於約850家公司。

結語

近年來,中東資本「掘金」中國趨勢明顯。根據證券時報報道,今年以來包括阿聯第三大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投資公司」等多家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管理人在華設立辦公室或有相關計劃,實際投資業務開展還要更早。

從投資傾向來看,中東資本偏好中國高端製造、醫藥生物等板塊,關注未來具備龍頭地位的新興市場獨角獸。從投資業績來看,中東資本的選股能力不俗,投資的上市公司業績亮眼,股價漲幅也遠超市場平均水平。

而歐美的主權財富基金則「背向而行」,A股投資規模顯著縮減,這一方面或許是收到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收益表現或許也是其重要考量因素。

風險揭示: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不保證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分析結論僅供參考,所涉及品種均不構成實際投資操作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將其用於商業用途。轉載、引用、翻譯、二次創作(包括但不限於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現作品內容)或以任何商業目的進行使用的,必須取得我司許可並註明作品來源為私募排排網,同時載明內容域名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63cbcfbcddc7183606e88ca3410b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