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米的講台

2023-12-20     安青網

原標題:海拔4000米的講台

海拔4000米的講台

劉先美(右二)和學生們在一起

張健波在上課

周宗傑(中)和學生們合影

張森(中)國賽執裁

編者按 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在世界屋脊下感受純凈的藍天白雲和動人心魄的雪域美景,對於援藏教育者來說,不僅有美景的震撼,更有教育的呼喚。克服身體的不適,消化對千里之外家人的思念,從相山腳下來到青藏高原,淮北的援藏教師們站上高原的講台,努力讓教育理想澆灌綻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劉媽媽新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淮北市第七中學教師劉先美春節探親回到家中,她的手機依舊與西藏信號相牽,收到支教地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師生源源不斷的祝福話語。

2017年,劉先美積極響應號召,申請成為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中的一員,在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支教。2018年,她不舍學生再次留下。2019年,她踏上了為期三年的第三次援藏之路。在第二故鄉,劉先美傾情三尺講台,把愛和希望播撒在雪域高原。2022年8月,她的援藏生涯圓滿畫上句號,全身心投入淮北七中教育教學工作。

「來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不僅是劉先美,也是每一位來藏支教教師在高原的藍天白雲下認真思考的問題。從皖北平原的煤城到雪域高原的藏地,站在平均海拔4000米上的講台,改變的是工作環境,不變的是教育的初心,淮北援藏教師以課堂為陣地,講述自己的教育信仰,為西藏的教育發展和民族團結貢獻淮北力量。

一次援藏路 一輪必答題

有一種高度叫做海拔4500米,有一種距離叫做離家3832千米,有一種濃度叫做血氧飽和度72%,有一種夢想叫做帶著教育的情懷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到雪域高原。張健波是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思政課教師,2023年6月,張健波帶著對西藏美好的嚮往,響應黨的號召,成為安徽省第十一批援藏專業技術人員,到西藏措美縣教育局擔任教研員。

生活不適應,思念家人和同事,高原反應,頭暈頭痛,嘴唇乾裂,開始時整夜睡不著覺,有時一邊吸氧,一邊參與課題指導和教研探究,剛進西藏,張健波身體狀況不斷,但他沒有退縮。

「困難肯定是有的,但只要心中有信仰,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他主動向身邊的教師學習藏語,通過各種方式自學,全面了解當地的教育教學狀況和文化底蘊,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生活,進入了工作狀態。

「每天都要有收穫,我要抓住有限的援藏時間,爭取做更多有意義的事」。白天講座或檢查,晚上查找和整理資料,寫教學案例和教研反思,張健波時常工作到深夜。

在措美縣教育局領導和同事們的眼中,張健波熱情幹練、善於思考、做事執著、為人樸實、吃苦耐勞,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走進位於海拔4600多米的卡珠村雙語幼兒園,張健波同三位「90後」青年教師談教育談理想;向措美中學八年級學生介紹安徽的歷史人文;與考上清華大學的久米次仁深入交談,勉勵他繼續勤奮學習,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待學業有成,回來建設家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劉先美珍惜援藏支教的每一天。

劉先美帶兩個班的漢語文,一周上26節課。課前,她帶領學生玩成語接龍遊戲,開展生字詞速寫比賽、即興表演、主題演講等活動,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課堂上,她放慢語速、採用大量板書、用心設計導語;課後,她當面批改作業,對學生一對一輔導。

疫情上網課期間,一個叫桑旦的學生只能到外面的山上露天找網,得知這個情況的劉先美通過支教學校聯繫當地電信部門,幫桑旦家裝上了無線網。她利用晚上時間,單獨給學生格桑頓珠上網課。即使在淮北市休假,劉先美對學生的輔導也從未間斷。

「援邊支教是我教育生涯中的新起點,也是我獻身教育事業的里程碑,它是我信仰升華、人生超越的華彩篇章。」淮北市第一中學援藏教師周宗傑這樣說。援藏教師堅守在課堂教學一線,在摯愛的教育事業上兢兢業業、默默耕耘,在高原的講台上回答好「為什麼」「幹什麼」「留什麼」的問題。

一堂「示範課」 一個同心圓

新學期伊始,周宗傑帶頭組織開展了學期初教學督導活動,他用兩周時間認真聽取了19位教師的公開課,掌握當地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對每節課都進行了深入指導,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梳理,及時向授課教師反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2022年5月,周宗傑主動申請到西藏支教。8月,他在雪域高原開啟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擔任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教研室副主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同時擔任山南市高中數學教研員、西藏自治區骨幹教師培訓專家、安徽省皖北協作區命題專家組成員。

學科教研是引領教師學科研究方向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主要渠道,周宗傑帶頭起草了《山南二高集體備課活動實施方案》《山南二高教研活動考勤制度》《山南二高教研活動領導督查表》,並從教研活動內容和結構上進行了規範。在學科教研活動中,他多次開展講座,帶領當地教師從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方面深入學習新課改理念。他精心組織全校和全市的「聯合大教研」系列活動,開設講座《2023屆高考數學備考策略》《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拉薩一模試題分析及備考建議》等學科專題講座,帶領當地教師從核心素養、新課程改革和高考評價體系等方面深入學習新課改理念,得到了一致認可,為山南市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貢獻智慧力量。

教育援藏要「輸血」,更要「造血」。援藏工作要通過完善「傳幫帶」工作機制,持續不斷地為西藏教育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劉先美主動上公開課、示範課,每學期開學之初和期中前後各一節,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理念分享給本地教師,供他們參考和借鑑。她組織本地教師積極進行課題研究申報,以課題研究為導向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近年來,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完成自治區級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一項、市級11項,打破了課題研究「零的記錄」。

為更好地培養本地年輕教師專業化成長,劉先美組織開展「青藍工程」——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一對一師徒結對,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她先後帶的「徒弟」格桑和貴吉兩位年輕教師進步很大,很快能勝任高中循環教學。其中,格桑獲得市級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二等獎,貴吉獲得市級一等獎、自治區三等獎。

一聲問候語 一份家國情

平措央金和次仁達瓦是劉先美入藏後定期資助的兩個學生。這兩個學生家在那曲,離學校有五百多千米,來回要三四天時間,他們就寄宿在學校,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劉先美既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阿媽」,在寒冷的冬天,劉先美給他們買羽絨服和保暖內衣;每個周末,她都會多做幾個菜,讓他們打打牙祭,增加點營養;假期的時候再給他們每人幾百元錢,讓他們給父母買點生活用品,這兩個孩子非常懂事,他們說:「不努力學習,對不起劉媽媽。」

2021年高考,平措央金和次仁達瓦以優異的成績被西藏大學錄取。臨近寒假,他們的父母冒著風雪來學校看望劉先美,淚流滿面地拉著她的手久久不放。

「老師,您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人,因為有了您一次深入的談心,我的人生目標更明確了。您是認真負責、關愛孩子的好老師,我很欣賞您,您是我的人生導師,您是我終身感謝的人」。今年教師節,張健波收到了考取清華大學的久米次仁的留言,這一句句真情的話語,溫暖著張健波的心,也堅定著他援藏的意志。

張健波有寫日記的習慣,在他的日記里,有雪域高原書聲郎朗的美麗校園——措美中學,有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巴舞——歡快的「熱巴吉英」課間操,有皖藏兩地教師共研共學、共融共通的教研活動,有深入牧區家訪、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的精彩課堂。

「講好西藏的故事,讓老西藏精神代代傳承;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培養藏族學生家國情懷」。張健波的教研目標明確具體。他深入研究西藏歷史文化,收集很多老西藏人堅強不屈的故事,感悟老西藏精神。「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結合了歷史故事、新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元素的『思政大餐』」。

安徽淮北技師學院教師張森、徐勇傑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選派的安徽省首批援藏教師,於今年3月踏入青藏高原,在日常教學中,兩位教師為學生制訂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幫助他們打牢基礎,引入專業的相關工作任務,讓學生們能夠了解今後從事的相關工作內容,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黨員結對幫扶困難學生活動中,張森、徐勇傑的幫扶對象分別是桑頓石堆、貢桑扎西兩名學生,他們從生活、學習等方面為幫扶對象提供幫助,通過經濟上扶持、生活上照顧、學習上幫助、心理上疏導,幫助他們建立職業規劃,樹立自信心,解決其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在援藏教師們眼中,高原從教經歷是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歷之一,接續奮鬥在雪域高原,既留下深厚的民族情誼,也為建設好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作出一份新貢獻。(通訊員 蔡曉銘 於金龍 況永夫 湯道鳳 陳月芹 記者 沈思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5fd72b604b69e014f2a5c7c9e38f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