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糧食協議,距離過期還有一天

2023-03-17     世界說

原標題:黑海糧食協議,距離過期還有一天

隨著續約期限的臨近,黑海糧食協議在本周再一次成為談判焦點,這項通過於去年七月的糧食出口協議經歷一次續簽以後,目前的有效期將於3月18日到期。在俄烏局勢未現半分緩和跡象的當下,這份協議的續期談判風波迭起,俄方在3月14日更新其談判條件稱,要將原定的120天有效期減半至60天,烏方隨即拒絕了該提議。

由於120天的續約有效期是已被寫入2022年7月四方分別達成的黑海糧食協議文本的內容,當前仍不知道俄方的「有效期減半」是否真有可行性,或者需要各方重新就協議條件進行談判。從談判參與方到世界糧食市場,主流輿論並不懷疑這份協議最終將獲得續期,但四方之間的續期談判正在變得一次比一次艱難,卻是顯然的。

在黑海糧食協議又臨續期談判之餘,今天的世界糧食供應鏈依然緊繃,也許問題甚至比2022年7月時更加嚴重,一個月前,驟然降臨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的強烈地震不僅衝擊了土耳其本國農業,也影響到了土耳其港口運作以及國際糧食市場,對多個糧食生產和出口國的農民來說,異常氣候的影響已經變得越來越沉重,而在供應鏈的接收端,長達數年的生活成本壓力正在悄悄地侵蝕社會。

當前仍艱難維持的平衡隨時可能傾覆,黑海糧食協議是其中廣受矚目的一環,但亦遠非全部。

艱難維持的出港協議

俄羅斯拒絕續約談判的理由十分簡單:儘管去年7月的協議規定的是保障烏克蘭糧食和俄羅斯化肥及農產品的雙向出口通道,但由於西方在金融、物流和保險行業方面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俄方的出口並沒有通過黑海協議得到保障。

由此,俄方要求縮短續期期限,以在「確保協議的全面落實」基礎上完成後續的續期。

烏方迅速拒絕了這一要求,並稱烏方只會按照已經敲定的協議文本履行己方義務,而不會接受任何新加條件,將延期期限由120天改至60天等同於需要重新談判一份協議文本。兩個協議斡旋方聯合國和土耳其代表目前均對這一表態採取謹慎回應態度,僅表示含蓄支持120續期期限,而強調重要的是談判仍在進行,俄羅斯談判代表則在媒體採訪中透露,俄方截至3月15日尚未收到所有談判參與方就俄方提議給出的反饋。

過去半年來,黑海糧食協議儘管地位脆弱,但有效地維持了運轉,將超過2000萬噸烏克蘭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通過黑海港口轉運至世界各地,協議達成後,國際小麥價格跌至戰前水平,極大地緩解了此前輿論中熱議的全球糧食危機。

黑海運糧船 / 網絡

與此同時,俄方几乎自協議達成後第一天就在反覆表達對這份協議的不滿,在第一次續約談判前夕的10月中旬,俄方曾提出要求加入允許擴大俄羅斯化肥和糧食出口的條款,該要求隨即遭到烏方拒絕。10月29日,俄方又宣布暫時退出協議,並將當天俄羅斯控制下的塞瓦斯托波爾港遭遇大規模無人機襲擊作為己方退出的理由,但幾天後的11月2日,普京又同意了恢復執行協議,第一次續約談判也在11月17日、協議真正到期前兩天實現了續期。

一部分觀察者將俄羅斯在糧食協議上的表現歸結為莫斯科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重視,並相信這一點將確保俄羅斯始終有推動協議落實的動機:從黑海港口出發的烏克蘭穀物大部分將抵達非洲和中東等發展中國家,成為當地的主糧,在遭遇西方制裁、在傳統國際場合頻遭孤立的現在,俄羅斯對這些國家的重視比戰前更甚。

反向的觀點仍然存在,例如封鎖黑海港口仍是扼死烏克蘭經濟以及與國際組織展開談判的有利籌碼,但即使是相對悲觀的觀察者也都承認,當前似乎沒有使得俄羅斯採取這種激烈攻擊姿態的直接理由。

無論如何,當最新一輪續期談判在3月來臨,國際糧食市場並未對此表示太多憂慮,大部分人相信無論過程如何波折,協議最終還是會得到續簽——儘管此刻距離協議超期只有一天時間了。

調停人之困

在黑海協議續期談判開始的同時,它的關鍵斡旋方土耳其正在地震後的重建過程中掙扎。

2月初發生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鄰近地區的強烈地震不僅摧毀了當地的大量房屋和建築物,也直接造成土國多個港口運作癱瘓,大量貨船積壓在港口附近海域。儘管地震的影響沒有波及伊斯坦堡等主要港口的基礎設施,但由於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災後重建工作的開展又抽調了主要人力,土耳其大量產業目前處於停滯或半停滯狀態,成熟的農產品無人採收,物流和港口運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發生火災的伊斯坎德倫港 / 網絡

多個土耳其港口在地震發生後宣布暫時停擺,在直接被地震波及的伊斯坎德倫港,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倒塌的貨櫃還發生了火災。

2021年突然發生的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一度將國際供應鏈安全問題推上全球輿論的風口浪尖,如今,土耳其地震成了供應鏈上又一起黑天鵝事件,貨櫃承運商不得不臨時改變貨運航線,並為更長期的附加影響做出準備,多個風險諮詢機構已經提出,全球供應鏈可能需要八個月或更久才能從土耳其地震的影響中恢復,其連鎖反應目前仍無法預測。

唯一可以預測的是,本就吃緊的供應鏈還有可能進一步漲價。

進口國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糧食供應鏈的末端,發展中國家感受到的食品價格壓力越來越大,一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採取非常規措施。

全球第一大小麥進口國埃及,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就沒有擺脫過通貨膨脹的威脅,2022年俄烏戰事爆發以後,飆升的油價和糧價同時將這個本就經濟疲軟的國家推向了危險邊緣。2022年5月,埃及總統塞西在一次公開發言中援引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例子,稱先知和他的門徒也曾在麥加吃過三年的樹葉,引起埃及國內輿論譁然,而在埃及語境中多次成為社會不滿情緒爆發點的國家麵包補貼,也在2022年10月開始首次出現短缺跡象。

超過70%的埃及人在依靠政府提供的麵餅補貼(以確保低價獲得主食麵餅)生活,過去五十年來,麵餅補貼也是埃及社會與政府之間最重要的「紅線」,取消或削減麵餅補貼的結果往往是街頭抗議運動,最近的一次,埃及人在2011年因為麵餅漲價而推翻了前總統穆巴拉克。

埃及作為主食的麵餅 / 網絡

2023年2月,埃及總統塞西在結束了對俄羅斯的訪問以後宣布,埃及將退出已經運作了數十年的多國穀物貿易公約,並爭取未來與俄羅斯直接使用盧布進行糧食交易,也用化肥與印度交換糧食,從而減少對美元作為國際貿易貨幣的依賴性。埃及對這一舉措給出的解釋稱,退出公約是因為埃及沒有感受到作為該條約成員帶來了任何「附加值」,而在多國穀物貿易公約方面,該公約委員會的代表則表示,埃及此舉事先未進行任何溝通,並希望埃及對自己的這一決定重新加以考慮。

如果一切維持現狀,埃及將於今年6月正式退出該公約。過去一年,埃及不斷因為進口依賴而出現外匯短缺,埃及鎊在今年1月發生又一次大幅度貶值,至少數百萬人無法承擔自己和家人的口糧開支,政府支出壓力也逼近了臨界點。埃及國內則有聲音認為,政府此舉是因為預測到了黑海糧食協議終將崩潰。

埃及遠非受到全球通貨膨脹最大影響的國家,2022年,辛巴威和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數字都達到了三位數。

也在2023年2月,太平洋島國巴貝多總理米婭·莫特利在農業發展基金會理事會會議上警告,全球飢餓問題正在愈演愈烈,當前有近3.5億人面臨飢餓威脅,這一數字預期仍將升高,氣候變化、局部戰爭和全球通貨膨脹正在形成一場波及全球的「完美風暴」,而直到目前,這一問題仍未獲得足夠重視。

點擊 圖片直達往期精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56215520d855104cd29b1178dd3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