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的開放,很多之前就想生娃的夫妻開始蠢蠢欲動,甚至一些已經當了奶奶或者姥姥,也會選擇再生一個。
而生下來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輩分卻很大,這就很容易出現一些令人很尷尬的「誤會」。
相差20歲的哥哥帶弟弟,反被誤認為是孩子爸爸
大學同學大牧在上大學的時候,媽媽意外懷孕了。其實大牧媽媽一直都很想要一個二胎,當初受到計劃生育的影響也沒要上。沒想到中年的時候,還意外就懷上了。
十月懷胎,媽媽給大牧生下了弟弟,雖然兄弟倆相差了20歲,但大牧還是很喜歡這個小弟弟的。放假期間,大牧就承擔起了「遛娃」的工作。
結果一天在樓下帶娃的時候,碰到了以前的小學同學,看著大牧懷裡的孩子,同學隨口就說:「這是你兒子呀?沒聽說你要結婚啊,沒想到孩子都有了」。
大牧當時也是很尷尬,連忙解釋道這是自己弟弟,同學瞬間就張大了嘴巴,表示不可置信。
明明是兄弟,就總被認為是「父子」,不得不說,這樣的輩分可真的是亂套了。其實,對於這種「輩分亂」的情況,很多家庭都出現過,小島記得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回老家,迎面就走過來一位阿姨,目測都有60歲以上。
而經過一番交談,發現她竟然要管我叫大姐,我當場整個人都不好, 雖然按照輩分來說,稱呼確實是這樣的,但真的被一位老人叫姐姐,感覺還是不太好。
輩分是怎麼出現的?按照什麼劃分?形成原因很複雜
「輩分」是一個漢語詞彙,是指一個人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一般為:高祖、曾祖、祖父、父母、平輩、晚輩。
在古代,按照「二十一歲」為一輩,輩分的存在,完全是因為「孝道」在古代的時候是極為推崇的,尊卑有序也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在一個家族裡,輩分的高低不僅是由年齡來決定的,但和出生年齡有關。按照輩分的年齡,不是一個輩分的,按照輩分大小區分,同輩分的則按照年齡大小區分。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輩分」出現了淡化和消弭,甚至出現了「輩分亂」的情況。
為何會出現「人小輩分大」的情況?無外乎是這幾種原因
結婚生育年齡差異較大
在過去,人們結婚早、生娃早。普遍在10多歲就早早成家,之後更是忙著生孩子,養孩子。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婚戀觀念開始發生較大的轉化。
對於那些還沒有到法定年齡結婚的年輕男女,是不會早早地就領證的。而且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情侶都會延遲自己的結婚年齡,差不多都會在30歲左右。
而結婚後也不忙著生孩子,而是再往後延遲幾年,這樣算下來,之前的人現在的人和當代人的孩子年齡,差不多要差個20歲左右,整整差了一代人出來。
也正是因為婚戀觀念的差異,導致了這種「輩分差」的情況出現。
兄弟姐妹多
另外,現在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最多的也就是2-3個孩子,不過過去一個家庭中,子女的數量可不止這麼少。幾乎平均下來,每個家庭的孩子至少在5個以上,甚至更多。
這樣算下來,家裡的老大已經成年結婚,可能最小的孩子還沒上學呢,也就出現了侄子能和叔叔玩到一起去的情況。
高齡產婦生二胎越來越多
根據數據顯示:開放二胎後,生娃的主力軍是70後和80後。
這些人當時很多都是受到了計劃生育的影響,導致自己不敢生,而政策放開後,自然要滿足自己生娃的意願。
不過對於70後、80後來說,家裡大孩子早已經到了上大學,乃至結婚的年紀,這個時候再生個二胎,也就容易出現「舅舅」比「外甥」還小的情況。
中間相當於差了一代人,輩分差自然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即使有「輩分差」,小孩子仍然要有基本的禮貌
在生活中,那些輩分高的人都是長輩,而作為輩分低的晚輩則是要尊卑長輩,而長輩指使晚輩做一些事情也無可厚非。
但對於那些年紀小的長輩來說,如果以長輩的姿態自居,那就有失妥當了。即使是長輩,但自己年齡小,最基本的禮貌禮節還是要有的,更是要尊重比自己年齡大的晚輩,而不是要靠著輩分去居高臨下。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哪些令人尷尬的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