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兩件事,一件比一件高明,為何最終卻成庸主

2022-08-08   適應生活

原標題: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兩件事,一件比一件高明,為何最終卻成庸主

公元234年,隨著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後三國時代」來臨了。倘若說,以曹操陳留起兵為始,至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時期最精彩壯麗的時代的話,那麼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則堪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時代」。

如今諸葛亮去了,三國也進入了相對沉悶時期,很少再有鐵馬金戈的雄壯,倒是司馬家族在曹魏變換大王旗,成了最奪人眼球的事件。這一點也同樣反應在《三國演義》中,自諸葛亮死後,蜀漢幾乎再無「鏡頭」,直至姜維九伐中原,這才突然重回舞台中央。

皆知,諸葛亮去世後,堪稱是蜀漢最危機的時刻,魏延和楊儀的爭鬥,差一點葬送了蜀漢。雖驚險渡過,但蜀漢前途依舊讓人揪心,因為一直是諸葛亮事無巨細的支撐起了蜀漢,劉禪從未獨立面對過啥重大事件。

可事實卻是,諸葛亮去世後,雖有魏延之亂,但蜀漢卻很快走出了危機,這就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這位著名的「扶不起的阿斗」了。他到底做了什麼?使得蜀漢很快平穩下來?其實,劉禪就做了兩件事。且堪稱一件比一件高明!

一、劉禪立威

魏延之亂,雖如今被主流認為是被冤枉了。但實則對劉禪來言,魏延之死,利大於弊。因為諸葛亮活著時,震住魏延都有些吃力,更何況劉禪了。須知魏延在當時是蜀漢軍中的老大。故而劉禪認定了魏延是作亂,但楊儀也隨後被棄用了。

畢竟這兩人,都太個性,而如今蜀漢又最需平穩,所以劉禪的處理是相當正確的,由此順利的解決了魏延之亂。但真正體現劉禪高明事情,卻是他殺李邈立威!

李邈本是劉璋手下,屬於益州豪強勢力。在劉備初得益州時,曾譏笑劉備:搶兄劉璋的基業。劉備當時便問:那麼你為啥不戰死,還主動向我投降?李邈道:那是因為我沒實力,打不過你!

這一句,氣得劉備就要殺他,幸虧諸葛亮替他說好話,才救了他。畢竟李邈屬於益州豪強勢力,劉備又初得益州,還需要安撫這些豪強勢力。可誰也沒料到,諸葛亮前腳剛去世,後腳李邈就向劉禪進言:「諸葛亮就是一權臣,我蜀漢的虎狼人物,只顧北伐搞得咱益州窮困,如今他死得太好了,咱蜀漢有救了!」

劉禪二話不說,就把李邈下獄並處死了!理由雖是對諸葛亮不敬等,但實則卻是向益州豪強勢力,展示決心和實力。畢竟李邈的意見,其實是代表了不少益州豪強勢力的。若劉禪手軟一點,這些一直被壓制的益州豪強階層勢力,就極有可能趁諸葛亮之死,而興風作浪。

這一點在蜀漢後期,就有鮮活的例子,比如譙周勸劉禪向鄧艾投降等。所以,劉禪殺李邈,完全是一種立威手段,告知那些蠢蠢欲動的益州豪強勢力,別以為我劉禪好欺負!所謂,主上無威,談何安穩?

二、劉禪立仁

這點體現在劉禪,對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的全盤接受。比如蔣琬接替諸葛亮。但同時,劉禪卻又廢除了丞相制。所以蔣琬雖有丞相之權,卻沒有了軍權,因為大將軍職位,劉禪給了費禕。

畢竟諸葛亮去了,劉禪必然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力。這同樣也是非常高明的一招,即肯定了蜀漢的中堅力量是荊州派系,諸葛亮、蔣琬、費禕曾分為老大,同時又展現出了自己的主政地位。

除此之外,劉禪對蜀漢其他重要勢力,也進行了安撫。比如益州豪強的代言人譙周,就讓他當太子的老師。同時封張飛之女為皇后,這其實就是對蜀漢元老派系的尊崇——畢竟元老派系雖已經凋零,但劉禪卻是最終的受益者和代言人!

如此一來,蜀漢內部的三大勢力,劉禪便分別進行了安撫,並還進行了巡遊,安撫蜀漢民眾,顯示其仁君之風。 這可是一門技術活,尤其是安撫勢力這方面,因為一旦這三股勢力發生重大改變,蜀漢也必然跟著改變。

比如,為啥最終劉禪同意譙周的投降建議?因為蜀漢後期,無論荊州派系還是元老派系,都對益州豪強勢力,處於明顯劣勢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本就年輕不堪大任,卻還跟位荊州派系的另一重要人物姜維,水火不容,且最後又戰死。 就算姜維可以回援成都,但對劉禪來言,如今朝廷之上益州豪強勢力,占據明顯上風,他已經無法掌控。(參照事件:劉表死後,荊州不戰而投降曹操。)

三、劉禪為何還成庸主?

通過劉禪殺李邈而立威,安撫蜀漢三大勢力進行立仁,可看出劉禪頗有明君之風,因為這兩件事做得,一件比一件高明。至於他最終投降,雖是因益州豪強勢力占據了主流,劉禪無法掌控,不得不如此。但劉禪最終成為庸主,卻還另有三個原因,簡單說來就三句話。

其一、老爸劉備太輝煌,劉禪沒法比。其二、相父諸葛亮太耀眼,劉禪成了燈下黑。其三、劉禪沒有雄心壯志和相應能力。

主要說第三點,除了他投降外,他跟司馬昭玩心眼,說啥「此間樂,不思蜀」,一下子就把老爸劉備和相父諸葛亮給賣慘了。自然,誰能給他好話?故而說來說去,還是劉禪個人能力,無法應對三國那個複雜多變的局面。即,劉禪最多是個守成之主,卻偏偏生於三國,這才是他的最大不幸——想不成為庸主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