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寧願活成顧小菱拜金女也不願意活成張芝芝的窩囊樣

2023-08-03     發現生活的美

原標題:《親愛的自己》寧願活成顧小菱拜金女也不願意活成張芝芝的窩囊樣

為了雨薇,這是張芝芝的口頭禪。

這句話,也是很多媽媽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一切都得讓步,把最好的給孩子,成為孩子的奴隸,不但失去了自我,也使整個家庭失衡。

也許有人會說,生了孩子之後愛孩子有什麼錯?

愛孩子是沒有錯,但也要考慮生活現實,要有個度,凡事如果沒了分寸,必然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煩惱。

《親愛的自己》里張芝芝的育兒理念就有很大的問題,不考慮自己的家境,一味的以為了雨薇為中心思想,強行融入高級幼兒園的媽媽圈,最終因為對方看不起自己而崩潰,鬧著要轉學,實際上看到最後,她為的不是孩子,為的不過是她壓抑在心底的虛榮心。

如果她真是為了孩子,既然花大價錢轉學進了好幼兒園,孩子也適應了新環境,就應該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邊,等孩子畢業就好。

但是張芝芝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她受不了那些媽媽們的白眼,她一刻也不想再去承受別人輕視的態度。

事實上從一開始那些媽媽們就沒拿正眼瞧過她,是她不顧現實硬著頭皮往上貼,去攀附權貴,以期能實現她認準的「為孩子從小打造精英圈」的目標。

她不明白的是,精英圈不是你硬擠就能進去的,是打鐵也得本身硬的真材實料才能進去的圈子。換言之,想讓孩子進入精英圈,父母本身也得成為精英圈的人,否則,你的孩子即使進去了,也是別人的背景板。

這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但張芝芝認為只要她省吃儉用讓孩子跟那些精英圈的孩子在一起,自己的孩子長大就能成為精英。

她的夢想很快被事實打臉。

張芝芝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知識結構上,甚至是見識上都無法跟別的媽媽們站在同一階層上。

我們總喜歡看一些雞湯文,什麼讀書可以讓我們豐富內心世界,讀書可以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氣質和內在修養,這些話表面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很有道理,也很勵志,但事實上是,無論你讀再多的書,你的生活窘迫,面容憔悴,你壓力山大,你滿眼滄桑困頓,你和一個生活富足,衣著光鮮亮麗充滿物質優越感的人站在一起,你會顯得毫無光彩。

否則我們也不會那麼用力地用知識換取財富了。

芝芝的價值觀有極大的問題,她總是用一種縮減自我需求的方式去為家庭做出最大的貢獻,到最後卻發現不被丈夫和婆婆所理解。

她自己有工作,劉洋的工資也不算低,她完全沒有必要省吃儉用活得像個傭人一樣,但是張芝芝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小媳婦,她的生活態度完全不像一個現代人,更像是封建社會的小女人,為了家庭放棄自我,為了孩子,放棄自己和丈夫感情的經營。

她活得很憋屈。

你可能會覺得她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公好婆婆,但事實上她的生活狀態大部分是她自己造成的。

顧小菱對張芝芝的解讀雖然句句扎心,但又句句一針見血。

這是小菱面對哭泣的張芝芝說的一句話。

張芝芝從第一集開始穿著一件格子外套,裡面是一件淺灰色襯衣,這身衣服幾乎穿了16集,只有參加幼兒園媽媽組織的party時才換了一身顧小菱的衣服。

那身紅裙子很漂亮,顧小菱送給了她,但是她卻捨不得穿,她的捨不得心態貫穿了她所有的生活。

不管劉洋那個二百多的保濕杯最初是買給誰的,回家後被女兒發現時劉洋是送給她的,是給你的你就用唄,但是張芝芝轉身就賣了,她對自己的定位是,我和貴的東西不匹配,我用不著太好的東西,我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只有孩子才配用最好的東西——長此以往,她傳遞給別人的信息就理所當然的成為:張芝芝就應該省吃儉用,優越的生活不適合她。

看,這就是張芝芝所謂的付出最後產生的結果。

實際上,她不喜歡那些貴東西嗎?她不喜歡更高級一些的生活嗎?

她喜歡,只不過,她以為她以縮減自己的需求去成全別人的方式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她認為她以犧牲自我的方式會打動別人。

在她的心目中,這就是愛的表達方式。

孰不知,在丈夫的公司里,早就有哥哥妹妹的甜言蜜語不費吹灰之力贏了她苦逼的犧牲和付出型的愛。

連你自己都不拿自己當回事,別人又怎麼會在乎你?

你自己都捨不得給自己買個好包,別人又怎麼會買名牌包包給你——這是顧小菱的人生哲學,聽起來要比張芝芝苦哈哈的付出爽利痛快得多。

如果你是甘心付出,那就任勞任怨,一邊失去自我的付出另一邊還要聲淚俱下地控訴,那你張芝芝活得還不如一個拜金女顧小菱值得人尊重,只能讓人產生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嫌棄感。

她那淺薄的內在,正好配我這浮誇的個性——這是雷不死對顧小菱的評價。

《親愛的自己》我不太喜歡李思雨,我第一次破例喜歡拜金女顧小菱,因為她活得純粹,看起來不擰巴,不憋氣。

她喜歡錢的乾脆樣子比起張芝芝為了雨薇的窩囊勁兒來得痛快。

顧小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也毫不遮掩,她想利用自己漂亮的臉蛋妖嬈的身材去實現人生逆襲,因為她知道,她沒有李思雨的能力,也沒有張芝芝的忍性。為了能打入上流社會,她去學習上流社會人喜歡的藝術品鑑賞和高爾夫,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能她最終得不到,但是她活得很明白。

她了解這個社會,也了解男人,她知道該如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李思雨被陳一鳴求婚後產生了恐婚心理,她擔心婚姻生活里出現的種種問題,顧小菱當時這樣說:你不能為了不確定的以後,而否定了你們現在的感情和美好。

人生本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過程,就像我們明知道人生的終點無法逃脫死亡,但我們依然充滿信心地活著一樣,婚姻里有很多未知的風險,但如果你正經歷著美好的愛情,而且對方也希望走進婚姻,與其猶豫,不如去擁抱婚姻,讓那些不確定的風險變成一種人生的挑戰,和自己的伴侶一起迎接這些挑戰吧。

張芝芝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自我,在婚姻中完全喪失了自我,她以為她的這種犧牲很偉大,理應得到丈夫和婆婆的理解,事實上,一切都是她一個人的狂歡,別人並沒有要求她這樣做,即使有人要求,她可以說不。

顧小菱說只要她把自己打扮的漂亮漂亮劉洋就會圍著她轉——這句話我並不贊成。

漂亮是一個女人吸引男人的重要原因,但在婚姻里,一個女人經營家庭的能力比漂亮更重要。

甚至於一個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和她的經濟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早年閨蜜的父親曾經很嚴厲的批評貪玩的我們:別以為你們作為女人就可以不學習靠嫁男人過一輩子,你們永遠記住,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一個人的經濟地位決定她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

這句話被我深深地記在了心裡,而且通過我四十多年閱歷的驗證,它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顧小菱表面上看憑藉漂亮的臉蛋追求者眾多,但容顏易老,等她老的一天,她能仰仗的還有什麼?

李思雨就不同了,她能把同樣才華橫溢的陳一鳴緊緊抓在手裡,憑藉的就是她與男人並駕齊驅的本事。

李思雨不需要依靠任何男人一樣可以活得光彩照人。

所以漂亮只是女人的一時的資本,真正能掌控自己命運的,是個人能力,是能掌控物質的能力。

劉洋和張芝芝的婚姻雙方都有問題。

芝芝的不切實際攀附精英,以及她跟婆婆的相處方式都是她的性格問題都是表面問題,不會對婚姻造成本質上的傷害。

而劉洋沒有掌握好界限感,跟魏亞雲過分親密的關係卻成為他和芝芝婚姻的致命殺手。

表面看劉洋在關鍵時刻剎住了車,拒絕了亞雲的示愛,但實際上,劉洋既有賊心又有賊膽兒但卻沒有擔當。

他的行為是典型的口非心是,半推半就。嘴上對亞雲說他只是領導,是工作關係,實際上他做的很多事都十分越界。

他不接受,是因為他的性格就是逃避型的,不想給自己帶來太多的麻煩,他對亞雲是動了心的。

這樣的男人最招人恨,曖昧不清,黏乎黏乎,硬跟真渣男打一架,也不跟這種男人講道理。

張芝芝遇上劉洋就是她的宿命,她的性格,好男人也得讓她慣成渣男。

在婚姻中沒有自我,對方感覺不到她的存在,似乎她在家庭里就是撫養孩子的工具,跟丈夫沒有感情方面的互動,不但自己變成工具,還要拉上丈夫也變成女兒奴。

張芝芝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弄丟了自己,到最後卻發現她其實又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滿足自己未能實現的精英夢。

《親愛的自己》中我寧願活成顧小菱那樣的拜金女讓人罵,也不願意活成張芝芝這樣的窩囊小媳婦讓人同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4caef97c8d1017f3e2e74162b9e0c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