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不斷!菲律賓南方,為何有獨立傾向?

2022-07-29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恐襲不斷!菲律賓南方,為何有獨立傾向?

菲律賓是一個群島國家,由7000多個零碎的島嶼組成,主要分為呂宋米沙鄢棉蘭老三大島群。

菲律賓群島密布,與「千島之國」印尼相比也毫不遜色

菲律賓首都位於北方呂宋島馬尼拉,因此北方也是該國的政治經濟重心所在。

在菲律賓南部,尤其是棉蘭老島上,有著很多武裝反政府組織。這些組織雖然規模各異,但核心訴求都是將棉蘭老島的穆斯林區分裂出去,其行動也是愈發暴力,在國際上經常引起不小的轟動。

棉蘭老島的位置(紅圈內)

2020年,菲律賓南部蘇祿省霍洛市發生兩起由自殺式襲擊者造成的連環爆炸事件,造成15人死亡,75人受傷。

2017年的馬拉威危機,菲政府與獨立組織交戰了整整5個月才徹底收復城市。

馬拉威危機,菲律賓政府的反恐戰爭

而最轟動的還當屬2000年的霍洛島綁遊客在馬來西亞西巴丹島被阿布沙耶夫組織劫持到菲律賓霍洛島,最終在利比亞領導人的調解和交付2500萬美元的贖金之後人質才被逐步釋放。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菲律賓南方的獨立傾向如此之重,甚至孕育出了眾多恐怖組織?

「阿布沙耶夫」組織,活躍在菲律賓南部,頻繁製造爆炸襲擊與大規模綁架事件

一、菲南過往:摩洛穆斯林起源

菲律賓是東南亞唯一的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徒在菲律賓約占總人口的80%。

東南亞各國的主體宗教地圖

而在菲律賓南部,卻分布著約占全國總人口5%的伊斯蘭教徒,集中分布於棉蘭老島。這「天主教海洋」中一抹鮮艷的「綠色」,顯得格格不入。

菲律賓宗教地圖

棉蘭老島上居住著一千萬多的伊斯蘭教徒,雖然當地有著多個民族,先天具有種種差異,但由於都信仰伊斯蘭教,在社會和文化方面也有著許多共同點。

經過百年時間的磨合,他們逐漸將自己與菲律賓中北部的其他族群區別開來。

菲律賓各宗教教徒比例,基督天主教和新教占了90%

最早在14世紀,在文藝復興和海上貿易浪潮的推動下,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人一路向東,他們到印度、中國、南洋和東非等地行貿。

在東南亞,他們從印尼群島,北上來到菲律賓南部,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菲律賓,自此開啟了菲律賓「伊斯蘭化」的歷史。

伊斯蘭教向東擴張,1390年第一次登陸菲律賓群島

15世紀,一些來自蘇門答臘的阿拉伯人在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棉蘭老島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伊斯蘭政權。

其中,蘇祿蘇丹國是公認的菲律賓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蘇祿蘇丹國

在蘇丹國時期,伊斯蘭教逐漸在菲律賓南部傳播。但由於菲律賓群島零碎,蘇丹國一時並未能向北部的呂宋島擴張。

不久之後,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更是徹底斷絕了蘇丹國北擴的機會。

菲南穆斯林的蘇丹與隨從

二、殖民入侵:南北漸行漸遠

15世紀末,西班牙人消滅了統治其七個世紀之久的阿拉伯「摩爾」政權(710年-1492年),光復統治。

阿拉伯人占領伊比利亞半島

在這7個世紀裡,伊斯蘭統治者在西班牙推行伊斯蘭教。在天主教政權光復統治後,西班牙第一件事就是「去伊斯蘭化」,大修天主教堂,禁止說阿拉伯語言與穿搭,設立宗教裁判所審判伊斯蘭教徒。

而後,西班牙便迅速進入大航海時代,1521年麥哲倫船隊抵達菲律賓,代表西班牙首次發現這一片土地。

位於菲律賓拉普拉普市的麥哲倫紀念碑

隨後在16世紀中後葉,西班牙從墨西哥出發到達菲律賓中部,自此開始了對菲律賓的殖民征服,並在當地推行天主教。

但在向南部棉蘭老島進發時,西班牙遇到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反抗。

西班牙人在入侵時,發現當地人與西班牙曾經的伊斯蘭統治者「摩爾人/摩洛人」非常相像,便蔑稱其為「摩爾」,後演變為「摩洛」。

雙方之後長達300年的戰爭也被稱為「摩洛戰爭」。

西班牙殖民版圖,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亞地帶,圖中左下角

而在之後,西班牙人向南方發動了十幾次戰爭,但始終沒取得有效成果,穆斯林們也不甘示弱,經常襲擊呂宋島一些地區。

這樣的衝突一直持續了300餘年。直到19世紀中葉,蘇祿蘇丹才被迫承認西班牙的宗主權。

但就算承認西班牙的宗主權,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南部依然未取得完全的控制權。在西班牙駐軍進駐棉蘭老島後,不僅活動範圍被限制于軍事據點附近,更是經常在夜晚被當地勢力襲擊。

對於大部分棉蘭老內陸地區,西班牙人根本無力控制。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菲律賓」之名來源於其名

殖民入侵使菲律賓群島的南北文化聯繫被切斷,西班牙人在占領菲中與菲北之後,大肆推行同本土一致的「去伊斯蘭化」政策。

西班牙在幾百年間幾乎徹底抹除了伊斯蘭文化在菲中、北部的影子,並在菲律賓中北部廣泛推廣天主教信仰。

而在這漫長的三個世紀裡,面對來自北方殖民者的不斷侵襲以及壓迫,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日趨尖銳。

1734年西班牙的菲律賓地圖

時間進入19世紀,幾百年過去,西班牙作為第一代殖民霸主的地位早已不復從前,而美國作為新一代的列強,對大勢早已不復的西班牙所擁有的殖民地垂涎已久。

1898年,為爭奪菲律賓的控制權,美西戰爭爆發,日暮西山的西班牙不敵船堅炮更利的美國人,最終戰敗。

但在停戰條約的簽署上,西班牙人耍了個滑頭,將其沒有實際占領的棉蘭老島也劃給了美國,把這坨爛攤子甩給了美國人。

美西戰爭

美國接管菲律賓後,很快發現了南部迥然不同的情況。為完全控制菲律賓,美國人軟硬皆施,一邊推行對穆斯林的經濟政治壓迫,以及轉化教育;一邊發動數次戰爭,仍然沒有成功占領棉蘭老島

不僅如此,還進一步激發了穆斯林的抵抗決心和獨立意識,也加劇了穆斯林與天主教徒之間的矛盾。

美式教育走入菲律賓課堂

由於考慮到戰爭成本過高,美國著手與南部蘇丹進行談判,最終簽訂了吉蘭姆·貝茲條約,蘇丹承認美國對其屬地的主權,美國則要承認蘇丹對於當地的統治。

美國象徵性地取得了棉蘭老島的統治權,但棉蘭老的穆斯林則保留一定的自治權。

美軍對於摩洛人的屠戮

之後的幾十年間,美國對菲律賓也採取了一貫的分治策略——以北治南,即在保留南部獨立特徵的基礎上維持統治,建立以北部菲律賓文化認同為核心的菲律賓族群形象,並賦予其民族官方地位,這進一步加深了南北關係的裂縫。

美國更是頒布新的菲律賓土地法,宣稱南方土地為「非法土地」,計劃性地向棉蘭老島遷徙北部天主教居民,以稀化當地伊斯蘭為主的宗教構成。

美國占據的菲律賓都督府(粉色)

雖說南方在政治上擁有自治權,但實際上南部自治政府的選舉內務、選舉以及司法等諸多部門都是由北方移民把控權力。

隨著北方移民的不斷增多,南方的資源在得到開發的同時也在被運往北方,經濟上南方有著成為北方附庸的趨勢。

這些政策對於菲律賓南北關係造成了極大傷害,南方開始將對殖民者的不滿逐漸轉移到對北方中央政府的身上。這種轉移是南北的社會隔閡與族群對立問題在菲律賓獨立後進一步延續、甚至惡化的重要背景。

三、同化整合,南北矛盾加劇

在取得對菲律賓的主權後,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1899年在給美國國會的信中確定了美國對菲律賓政策的基調:

「對於菲律賓,我們不是來掠奪的,而是要用發展、文明化、教化的政策,訓練他們能夠自我管理。」

於是,美國將自己的一套政治體制移植到菲律賓,即最高權力在美國掌握的前提下,廢除西班牙原有的殖民體制,建立一套新的仿「美國式」的參議兩院政治體制,而菲律賓在「美國利益優先」的基礎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權。

對於南部地區,美國在1902年便撕毀吉蘭姆·貝茲條約,對摩洛人進行直接統治,美國照搬西班牙管理模式,建立摩洛省,最高權力由菲律賓總督把持,地方上則設了五級行政省;並引進美國司法體系,給予當地人一定領導權。

菲律賓總督(1901年-1904年)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後來擔任第27任美國總統(1909-1913)

1914年更是撤掉了摩洛省,設立棉蘭老和蘇祿部。北部的精英分子則擔任重要官職,掌握摩洛地區的立法權。

教育、農業、醫療的管理權也由摩洛地區轉移到了北方的馬尼拉。後來美國再次加速摩洛「菲化」的進程,棉蘭老和蘇祿部也被撤掉,其職權轉移到內政部下屬的「非基督教部落局」。

20世紀初,菲律賓人民獨立意願愈發強烈,1923年爆發了「內閣危機」,內閣成員與參眾議長集體辭職。

最後,經過數十年的爭取,以及美國內部利益集團的施壓,菲律賓人以極大程度的貿易優惠為代價得到了美國的獨立允諾。

1924年菲律賓獨立使團代表

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許諾十年之後給予菲律賓獨立,但隨後成立的菲律賓國協在版圖確定上卻忽視了南部穆斯林的訴求。

最終菲律賓國協確立了包含呂宋島、米沙鄢島、棉蘭老島三大島區在內的國家版圖,但這種沙文主義式的「統一」自然不會得到南部的認可。

1935年建立的菲律賓自由邦國旗

在國協發布版圖規劃不久,一群穆斯林上層人士向美國國會遞交了一份《權力與目標的宣言》,聲稱代表50多萬穆斯林,「堅決要求作為一個摩洛國家、一個具有憲法意義的蘇丹國並得到世界的承認」。

1935年,菲南一些穆斯林領袖集體寫信給羅斯福,指出菲律賓是由兩個不同宗教習俗和傳統的民族構成的,要求穆斯林聚居區不被併入即將被承認的菲律賓聯邦。

但二戰的爆發打斷了菲律賓的獨立進程,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入侵菲律賓並扶持建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表面上許諾其獨立,實際上卻是由日本軍方直接掌握權力。

而在日占期間,南部仍有游擊隊在堅持抵抗,據統計在日占期間菲律賓共有26萬人規模的游擊隊,僅棉蘭老島有約4萬人。

在菲律賓人不斷抗爭的同時,其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加強,而同仇敵愾也暫時使原本南北雙方的矛盾得以緩解。

二戰結束後,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棉蘭老地區也正式成為菲律賓的一部分。

菲律賓獨立

在美國的推動與支持下,為了瓦解其凝聚力,便於中央政府同化統治,棉蘭老島被零零散散劃分成數個省,自治權也被極大削弱。

並且由於菲律賓政府沿用美國的同化政策,推行「整合計劃」與內部殖民主義等因素的刺激下,棉蘭老地區獨立傾向愈演愈烈。

20世紀50年代起,菲律賓政府沿用美國政策,開始向南方大規模移民,70年代後又推行進一步的同化政策,不僅繼續鼓勵向南方移民,而且支持當地天主教移民組建武裝力量,忽視當地人的情感認同和宗教認同,抹煞當地本土文化。

1903年-1939年,從北部移入棉蘭老島的移民有近70萬,而1948年-1960年,遷移到棉蘭老島的移民人數則達 125萬。

移民的大量湧入使棉蘭老地區的人口急劇增加,1948年-1960 年,棉蘭老地區的人口增長率達到87%,是全國人口增長率41%的兩倍多。

摩洛女性

到了1970年,在菲南的天主教徒人數就超過穆斯林的人數。直到今天,棉蘭老島全島2500萬的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已經不足30%。

天主教徒移民不僅占據穆斯林的公共土地,也使得穆斯林成為自己土地上的少數民族,從而打破這塊土地上民族與宗教的平衡。

50年前曾經是摩洛穆斯林為主體的科達巴托、拉瑙、達沃、三寶顏和巴西蘭等地,如今都是天主教徒占主體的地區。

天主教徒的大量移民使穆斯林的傳統社會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摩洛人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都遭受著不平等的待遇,南北矛盾進一步加劇。

四、獨立情緒爆發

1968年,兩名漁夫從馬尼拉灣救上來一位受了槍傷的穆斯林男子,據他回憶,官方武裝部隊屠殺了一批穆斯林新兵,他是唯一一名倖存者,這次事件被稱為賈比達大屠殺

賈比達事件

在此之前,摩洛穆斯林更多為獲取公正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而鬥爭,較少涉及獨立訴求,但這次事件徹底點燃了摩洛人的反抗情緒。

1969年,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浪潮下,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成立,其建立的摩洛民族軍成為與中央政府對抗的主要力量。

1972年中央政府頒布《軍事管制法》,向南方大舉用兵,菲律賓政府軍出動武裝力量圍剿各暴亂據點,最大兵力曾達十萬人,平均每日作戰費用達到27萬美元,菲律賓政府一度失去對南方部分地區的控制。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組織旗幟

雙方的對峙持續近二十年,南部陷入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也經歷過緩和和劇烈衝突,不斷有武裝派別被「招安」。

而至於衝突,其中最劇烈的便是2012年的「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南部武裝偷襲了數十處軍事設施,並扣押了500多名村民。

雙方而在漫長的對峙之中,內部獨立訴求也發生了分岐,摩民解組織內部分激進成員對組織行動日益不滿。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全國的政治經濟重心位於北方

1977年,部分成員脫離摩民解,其中一部分於1982年成立更為極端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摩伊解側重於以宗教為矛頭向菲律賓政府抗爭,堅持與菲律賓政府進行武裝鬥爭。

分化後的反抗運動中在「民族」的底色上增添「宗教」色彩,從而使民族矛盾與宗教矛盾進一步交織在一起,摩洛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最終1990年,摩民解與中央政府簽署協議,建立「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ARMM)」,所轄範圍包含南拉瑙省、馬京達省、巴西蘭省、蘇祿省、塔威塔威省五省。

雙方停止軍事對峙,並在6年後簽訂了最終的和平協議並停戰。

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區域(紅色部分)

但由於多項關於自治區的承諾並未真正落實,摩伊解對自治區的建立並不滿意,並繼續堅持對中央政府的武裝反抗。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組織旗幟

而在新的對峙中,摩伊解中又有一部分激進分子進一步脫離組織,並加入1991年成立的「阿布沙耶夫組織」,以恐怖主義的極端方式申明獨立傾向。

在這20年間,南北大大小小的衝突不斷,南部的獨立勢頭猶如乾柴烈火,越燒越旺,大大小小的反政府組織星羅棋布般分散於南部諸島上,恐怖行動比比皆是。

菲律賓棉蘭老島地圖,穆斯林的範圍被壓縮到了棉蘭老自治區里

如2002年舉世震驚的巴厘島恐怖襲擊事件、2003年的達沃國際機場爆炸、2004年的情人節爆炸、2017馬尼拉酒店襲擊事件。

自2001年以來,菲律賓約有3000人死於恐怖襲擊。棉蘭老島也獲得了「綁架之島」的稱呼。

911事件之後,菲律賓當局以反恐名義加強掃蕩棉蘭老地區,南北局勢一度陷入極度緊張,分離主義訴求不斷加強。

菲律賓各地的貧困發生率,棉蘭老穆斯林區「飆紅」,高達60%

如今,阿布沙耶夫已徹底發展為菲南主要的恐怖主義組織,曾在東南亞製造恐怖事件,綁架遊客,製造槍擊與爆炸案。

摩伊解現已發展成菲律賓最大反政府組織,現有成員15400人,各式武器11300餘件。在經歷同樣漫長的軍事對峙的同時,與中央政府進行過多輪談判,但長期並無實質進展。

2013年,原摩洛民族解放陣線不滿原自治區勢力境況,宣布在蘇祿、沙巴等地區成立「邦薩摩洛共和國」,雖然這次宣布獨立並未引起多大反響,但側面使得中央政府與其進行了更多關於建立亞國家的和平談判。

「邦薩摩洛共和國」的聲索領土

2016年,杜特爾特贏得菲律賓總統大選,他是第一位出身於棉蘭老地區的總統,在馬尼拉接受大學教育,自稱天主教徒的他在2018年公開質疑天主教教義,並宣稱自己不再信奉天主教。

富有個性的他,積極與棉蘭老反政府組織談判,支持其建立進一步的「亞國家自治區」。

杜特爾特出席邦薩摩洛就職典禮

2019年,經過一系列漫長的公投,「棉蘭老邦薩摩洛穆斯林自治區(BARMM)」正式成立,所轄範圍在包含前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範圍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地區。

長達20餘年的獨立紛爭,最終以自治區的擴大宣告短暫平息。

邦薩摩洛穆斯林自治區旗幟

棉蘭老島的經濟總量占全菲律賓的15%左右,據勘測,棉蘭老島占全菲黃金儲量的70%。

但棉蘭老島上的恐怖勢力卻並未消失,更多激進的武裝勢力尋求與「基地」這樣的恐怖組織合作,謀求製造更大的爭端。

總之,菲律賓南部這愈演愈烈的獨立傾向,還是根植於由歷史長期積蓄的民族與宗教矛盾,以及中央政府一意孤行的內部殖民主義整合政策。

這一切都不斷加劇著菲南穆斯林的邊緣化境地引起的不滿情緒,而在摩洛族群內部分裂問題和宗教極端主義等一系列複雜的因素之下,菲南局勢才會如此風譎雲詭。

菲律賓地圖

作者|恪謬

西南政法大學在讀法學生 | 歷史角落發掘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446137d7ac67cfaaf8003c51ad187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