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物質水平的提高,為普通大眾的健康與長壽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數據來看,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來到了78歲,部分發達地區的相關指標更是達到84歲,無疑是值得稱道的發展。
在延長壽命尺度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重視生命質量問題,養生與益壽逐漸成為社會上討論的熱點。
在民間,養生的「秘訣」一直層出不窮,讓人們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而在眾多廣為流傳的「秘訣」里,這4個熱度頗高的說法卻未必科學,還請您明辨。
1.少量飲酒有益健康
喝酒傷身是大眾的共同認知,但也有人覺得,少量喝酒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調理血管健康,因此對身體有好處。
事實上,根據一項國外研究,人體對酒精的最佳攝入量為「0」,即便是少量飲酒,依然會給內臟器官以及腦部組織帶來損傷。
同時,酒精也沒有軟化血管、改善睡眠的神奇效果。
相反,飲酒後反而是心腦血管病高發時間段;
而喝酒後睡覺雖然睡得快,但質量並不高,等到起床時依舊會讓人精神疲倦。
因此,偶爾喝酒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倒是可以,要是覺得喝酒有益健康,恐怕得不償失。
2.出汗排毒
有些朋友平時缺乏運動,體內代謝不暢,在低溫桑拿或汗蒸出了一身汗之後,覺得神清氣爽、毛孔舒張,於是便認為出汗有助於身體排毒。
其實,如果搞清楚汗液的構成,您就知道其具體作用了。
汗液中99%以上為水,其它成分則涵蓋鈣離子、鈉離子、鉀離子等無機鹽分,最後還含有極少量的尿素氮。這其中只有尿素能夠算得上「毒素」,因此其排毒效果只怕並不像宣傳中那樣優秀。
當然,多出汗本身能夠加快體內新陳代謝效率,繼而改善機體活力,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有需求的朋友適當泡一泡、蒸一蒸,對身體或許不錯。
3.食物趁熱吃能養胃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有的朋友覺得食物就是要在剛出鍋時候立刻食用,這樣才能夠保留住鮮味與口感。
然而,過燙的食物在進入食道之後,可能會給脆弱的黏膜造成不必要損傷,繼而提高口腔、食管、胃壁等部位病變風險,對健康頗為不利。
因此,平時吃飯的時候不妨等其稍涼再入口。
4.日行20000步
每日適當散散步能夠改善腸胃蠕動效率,增加機體代謝能力,從而延緩骨骼衰老進程,對中老年朋友養生效果不錯。
但需要注意,即便是散步也不能一次性過量,現在有很多的「暴走族」,每天的步行數量能夠達到20000步甚至更高。
這樣長時間的行走不僅可能擾亂人們正常的節律周期,還可能加速膝關節老化,誘發關節炎症。
因此,有些養生方式雖具有一定道理,但也應當合理行事,以免適得其反。
【本圖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