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影視圈繁華,作品數量多,自然什麼時候都新劇扎堆刷屏。不過質量不見得與數量成正比,所以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即使眼花繚亂,心裡依然是劇荒。當然,各路粉絲除外,只要能看到喜歡的明星出現,就會兼容並收,怎麼都是好,不吝惜各種溢美之詞。但卻是兩個極端,對喜歡的演員無限包容,卻容不得別人半點質疑吐槽,否則就會謾罵是居心叵測的黑粉。
這樣看似魚水情深的娛樂圈粉絲與愛豆偶像的共生關係,卻變成了水至清則無魚的假象惡性循環生態,有了粉絲無條件買單和供養,即使怎麼刷屏,也不會覺得有黔驢技窮的掏空,徹底變成了資本的工具和棋子,還樂在其中。
所以對於更多觀眾來說,就是電視上和網上放什麼就看什麼,不會特別期待某部作品某個明星,因為絕大部分作品已經變成了粉絲特供,只有粉絲才會心心念念期待某個演員的某個作品。比如現在娛樂圈的一些頂級流量明星,及其作品,與粉絲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看似穩定的供需鏈條和生態。
這樣的明星和例子比比皆是,在娛樂圈很普遍。比如光是最近,從虞書欣到鞠婧禕的仙劍奇俠傳在網上面世炒作沸沸揚揚,而比她們倆資歷更老人氣更旺實力更強一點的楊紫,帶著范丞丞主演的《要久久愛》,加上規模龐大的粉絲,更能在網上興風作浪。
一晃童星出道的楊紫,雖然才三十多歲,也是走紅十幾年的老人了,即使曾經不被宋丹丹看好能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發展很好,楊紫也成功逆襲,這幾年人氣很旺資源很好作品很多。但是觀眾口碑反響卻是兩極分化。
一方面,不少人認為對楊紫的印象還留在螢屏,特別是《家有兒女》《歡樂頌》等,覺得她更適合演現代劇上主流電視台,但是現在更多粉絲認為楊紫更適合古偶劇,人設好,造型漂亮,但這部分估計是年輕小網友居多,這樣就會疏離原來的電視觀眾。
另一方面,粉絲對楊紫的作品、人設和演技高度讚賞,但更多觀眾卻忽視或者無視,總之沒啥感覺。總之以楊紫的天賦實力和閱歷,還不足以到這些年每年幾部劇拍攝或者播出,部部都能到爆款的程度,反而覺得無論古裝還是現代,始終是一個人的表演,怎麼也不可能劇拋,更是心生審美疲勞。
所以炒作已久的楊紫范丞丞主演的《要久久愛》,還沒播出之前,就能預測開播後的情況。
先談談除了無視的和不是粉絲的普通的觀眾的感受。
這部劇題材還算接地氣,比較寫實,所以能上星播出,始終算是比古偶網劇能得到更多認可和傳播。但是故事也不新奇,與之前張一山關曉彤范丞丞主演的那部劇神似,都是一些小夥伴長大後的故事,穿插倒敘回憶,並不新奇。
然後就是聚焦下作為人氣和顏值甚至演技擔當的楊紫的表現。
楊紫本來就不是天然美女,雖然沒有長殘,保養不錯,但也是三十幾了,如果說在劇中成年部分戲份年齡契合度還行,那學生時期,配上楊紫比較肉肉的時大時小的臉,加上過度濾鏡美化,觀眾並不買單,還影響對表演的觀察和認可。
總之,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演員,因為作品過多,天賦和實力還沒那麼強,比如要遭遇審美疲勞,這不算刻意抹黑,只是正常的一種感受,不能要求普通觀眾像父母或者粉絲一樣包容。
所以能撐起《要久久愛》的收視和熱度,和其他流量明星的作品一樣,真的不是靠楊紫的演技,而是靠粉絲的熱捧。
所以粉絲就會把除了誇讚之外的意見,一律視為刻意抹黑。但其實不用這樣對立,別人能理解粉絲的熱愛,也不會幹涉他們的喜愛,但也有發表自己真實感受的權利,粉絲越是劍拔弩張針對甚至謾罵,只會反噬明星的路人緣,激發更多的吐槽。
然後粉絲又會列舉這部劇故事人設多好,以及楊紫的演技多好,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哭戲,還盤點之前各種哭戲。但是哭戲作為演員的演技遮羞布,早就被撕下來了,可以說這是演戲最基本技能,不能說能哭會哭就是演技,只是一部分劇情和情緒的流露和需要,不要把這些當亮點來尬夸和吹捧。
所以總的來說,現在的流量明星,作品雖多,人氣雖旺,但也應該反思和充電,降低頻率和內耗,保持新鮮感,提升實力和演技,才能走得更長久更遠,而不是拿一些套路和範式,有粉絲買單,就大行其道地透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