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補貼會取代雙十一嗎?

2023-11-07     懂懂筆記

原標題:百億補貼會取代雙十一嗎?

冷清好幾年的雙十一,今年又火了。前段時間,大主播與電商平台之間關於控價的爭議,引發圍觀。不過,雙十一重新火起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各家重回低價,重燃消費熱情。

摒棄繁瑣的計算、複雜的規則,各家電商企業紛紛喊出低價口號,讓消費者找到雙十一最初「搶到便宜」的感覺。北京的王小姐表示,前幾年雙十一都沒怎麼買東西,覺得沒便宜多少還費勁算來算去,今年感覺不一樣,確實便宜,準備多囤點。

不過,王小姐的同事,拼多多資深用戶,薛先生卻不這麼認為。他強調,雙十一隻是買些生活必需品,因為平時的價格已經足夠便宜,沒必要都留在雙十一集中囤貨。

這是兩種消費風格的反差,也是百億補貼和雙十一的對決,雖然兩者並不衝突。

【I】 性價比是百億補貼的主場

彈指一揮間,今年已是第15個雙十一。最初,人們鉚足勁兒,守著深夜12點,秒殺、搶購、囤貨,開啟「剁手」模式。之後,雙十一玩法和規則越來越複雜,辛辛苦苦玩「蓋高樓」「拔河」的遊戲,才領到「塊兒八毛」的補貼,還要複雜的計算、湊單。消費者「剁手」的衝動沒了,只剩審美疲累。

今年的簡潔模式,重新激發了消費者搶購的熱情。「全網最低價」「全網比價」這些多年未見的詞,再次重出江湖。低價主題,其實是電商平台與消費者的雙向奔赴。

從平台角度,往年複雜的規則和計算,已被消費者詬病,調動全員和合作商家投入如此多時間、精力和資源,卻得不到消費者賞識。平台深知,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優惠兩塊五」的模式已行不通,再這麼玩兒下去,雙十一早晚變成雞肋。

從消費者角度,對商家的套路已經審美疲勞和天然免疫,加之前幾年眾所周知的因素影響,理性消費逐漸成為主流。知萌諮詢機構《2023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理性型、計劃型、節儉型是占比最高的三種消費類型,分別占比14.7%、14.2%、13.1%。需要才買,物盡其用,充分比價的理性消費取代了曾經的衝動型消費、超前型消費。

如何實現高性價比,各有各的策略。有的降低自營免郵門檻,有的不用湊單、一件就打折。然而,在拼多多,主角依然是百億補貼,雙十一似乎只是配角。在消費者和平台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低價的時候,競賽便來到了拼多多的主場,它或許是最大的受益者。

為何說性價比是拼多多主場?首先,實惠是拼多多娘胎裡帶來的。量大從優的消費公理,讓人們自然接受拼購比傳統購物車模式更便宜。從一開始,拼多多就是以價格更優的形象示人的。

其次,拼多多從2019年發起百億補貼項目,以此為主陣地,持續夯實多實惠的形象。總結來看,百億補貼有幾個特點:真實性、普惠性、持續性。

真實性是指經得起消費者各家比價。在發起項目之初,拼多多調研發現,不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低線城市,對品牌標品的需求,因價格、服務等影響,而沒有被滿足。於是,拼多多直接官方補貼,讓消費者可以更便宜買到品牌標品。比其他平台便宜,成為這一項目發起的初衷,以最近一個例子為代表,前不久Iphone15上市,各家都在搶首發,拼多多卻百億補貼直降500,消費者一下子就記住了拼多多真便宜。而目前,拼多多上,iPhone 15Pro最高比官網直降2000元。

普惠性和持續性則是區別於其他平台的關鍵點。百億補貼不限時、不搶購,除部分特殊商品外,還不限量、不限款。作為拼多多首頁常態化入口,百億補貼不是特定節點的讓利,而是持續性的天天低價。

因此,當雙十一重回低價主題,也就回到了拼多多更擅長的主場。

【II】 「簡單」的力量:在百億補貼中實現消費升級

就像數學公式、物理定律,大千世界中簡單的事物往往最有力量。百億補貼也展現出一種簡單的力量。

百億補貼的簡單是指,沒有套路、沒有複雜的計算。這帶給消費者額的感受是,下單前,不用費心費力比來比去,即便比價,大機率也是百億補貼便宜。下單後,消費者不用擔心買貴了,從而後悔。今年雙十一,唐女士家裡想換個可摺疊的岩板餐桌,對比幾家後,她選擇了拼多多下單,1000多塊錢的東西便宜了100多,她感到很滿意。

雙十一期間,拼多多的促銷規則也很簡單。一是每滿300減50、每滿200減30的消費補貼,二是百億補貼上線「單件立減」新玩法,百億補貼疊加價格直降。

在當下信息不對稱和供給過剩的消費環境中,能讓用戶省心、放心的獲取實惠,這就是拼多多百億補貼簡單的力量。而且,百億補貼的商品,均有中國人保出具的保險,如鑑定是假貨,可獲得十倍賠償。在這種「簡單」的環境中,消費者更放鬆、更有信賴感,消費升級便自然水到渠成。

拼多多雙十一前三天的數據顯示:一線城市用戶訂單量同比增長113%;二三線城市用戶家電煥新升級需求,帶動高端家電產品銷量同比增長4倍;四五線城市下單金額同比增長167%。其中,一線城市的白領、中產在百億補貼選購了更多的水果、貓糧和數碼產品。

對此,懂懂筆記深有感觸,一位海淀的朋友,蹲守著進口的智利車厘子登陸拼多多百億補貼。她以56.5元的單件買了三件450g裝J級車厘子,並順手買來進口的榴槤、奇異果等等。她笑著表示「想吃點好的,還不想多花錢,拼多多幫忙實現了。」

她買的智利車厘子,拼多多每件補貼27元,讓價格降低了三分之一。

省得多,消費者才有動力買更多。大城市的寶媽、職場白領「該省省、該花花」的時候,小鎮青年、農村大哥大姐甚至大爺大媽也在拼多多實現消費升級,他們買大牌運動產品、買手機、買電動牙刷和廚房紙等等。

在百億補貼營造的環境中,在追求理性的消費偏好下,從一線城市到城鎮鄉村,全民在拼多多完成了消費升級。在這一過程中,百億補貼與理性消費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而且,消費者心理的帳算的很清楚,買得多省得多。

【III】百億補貼會取代雙十一嗎?

如開篇所提,百億補貼和雙十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決關係。為何如此說?

首先,它倆體量足夠大。在電商以一種更先進商業模式、更優質服務體驗的形象,碾壓實體零售的時候,創造出諸多全民熱衷的營銷方式、促銷節點:秒殺、零元購、拼購、跟團等等,但唯有百億補貼上升到與雙十一同一量級。

雙十一的歷史功績在於加速了電商普及。在特定時間段內,組織海量商家,以明顯低於平時的價格,引發全民搶購。與此同時,實現了物流、支付、供應鏈等電商基礎設施的全面演練,並在一年年的演練中,突飛猛進。可以說,雙十一體現了電商的活力、規模和體量。

而百億補貼,更像是常態化的雙十一:不限時間段、不限數量,連接海量商家與消費者。當用戶在雙十一中體驗不到更低價格的時候,百億補貼將其常態化、日常化,體現了電商的初心與堅守。今年雙十一,拼多多百億補貼用戶規模已突破6.2億。

其次,更重要的一點是,常態化低價的百億補貼,正在重塑電商模式。

相比部分商品、特定時段的低價,海量產品、不限時段的低價,不僅僅是量變,更是質變。傳統電商模式跟實體零售時代類似,哪個商家、品牌、商品出錢多,就能在搜索結果前幾頁出現,像之前在商場一樓好位置展現一樣。

這種模式下,平台看中的是收取的「攤位費」是否足夠多,商家競爭的關鍵是營銷費用是否足夠高。而百億補貼打破這種規則,篩選從品牌、商家和「攤位費」,變成單品、爆品以及價格是否足夠低。百億補貼頻道,商家營銷費用的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品牌標品且價格夠低。

百億補貼猶如一個巨型漏斗,以價格和品質為尺度,將海量品牌、商品一層層篩選,最終呈現給消費者可以「閉眼買」的優質優價。在這一導向下,平台和商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將品質和價格做好,而不再是誰花錢多就能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某種程度上,百億補貼以單品爆品的邏輯,帶給消費者的體驗正是雙十一在最初階段帶給消費者的。百億補貼是每天都在上演的雙十一,這種高頻度高強度的比拼,只靠平台和商家的補貼是不可持續的,唯有從成本、效率等商業本質出發,才能持續帶給消費者實惠的體驗。這也迫使商家和平台從自身經營效率中找到答案,真正回到電商作為一種先進商業模式、更優服務體驗的初衷。

目前,已經有一些平台跟進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頻道。當越來越多平台和商家參與到百億補貼,從經營效率中要價格力,給用戶常態化的雙十一。那時,雙十一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3a280fd4bcef00cd18fbfde9eeb96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