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能,助推「人人參與」公益格局發展

2024-10-18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 實習記者 李氏瓊 北京報道

每年9月,是公益相關參與者的忙碌月:9月5日是「中華慈善日」,今年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在這天施行;9月9日是騰訊每年度的公益日,在正式升級為「久久公益日」後,強調多元和開放,公益活動也愈加多樣。

而今,在忙碌熱潮褪去後,隨著天氣轉冷,我們也需要冷思考一下公益活動的變化——愈加強調個人在公益中的作用,也愈發注重公益的持久性,而這都離不開技術支撐。技術正在改變傳統公益格局,讓公益活動有更多可能。

技術拓寬公益實踐邊界

作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交媒體是傳播慈善信息、影響公益慈善態度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慈善聯合會傳播委員會聯合ABC美好社會諮詢社發布的《中國社會公眾慈善認知問卷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62%的受訪者會關注慈善信息,對慈善信息來源渠道信任度較高的分別為官方渠道和網際網路渠道,50%的受訪者通過社交媒體和短視頻了解慈善相關的內容。

技術也讓公益活動有了更大的呈現平台,讓公眾的參與更加輕鬆與可見。報告顯示,74%的受訪者參加過行為公益(指通過網際網路平台提供的捐贈步數、捐贈積分、捐贈閱讀時長等公益行為)。

美團鄉村兒童操場計劃為例,美團鄉村兒童操場公益計劃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美團依託自身數字科技能力,開發善款追蹤系統(DTSDonationTracking System),與壹基金共創並探索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從捐贈到執行的閉環流程。用戶每捐贈20元,即可為鄉村兒童捐贈一塊鋪設操場所需的拼接地板(及相關配套費用),當下個月操場建成後,可以清晰地追溯所捐善款用於哪個幼兒園的第幾行幾列。這種低門檻的公益實踐,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加入進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式也讓更多的中小商家參與其中。「在美團設計的捐助體系里,商家可以設定一筆訂單的捐贈金額或比例,當訂單發生時,就會有從幾分錢到幾塊錢不等的金額進入公益項目,捐贈每次累積到20元,就會為鄉村兒童操場捐贈出一塊拼接地板,每塊地板都匹配自己獨一無二的編號。一些商家會直接捐贈整座操場,但絕大部分操場來自無數筆訂單背後的商家和顧客。」

美團鄉村兒童操場公益計劃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藉助技術,這項公益項目實現了對善款走向的實時追蹤,探索解決了公益領域中公眾最關心的『信任』問題。」

技術正在讓越來越多難以入局的個體參與其中。阿里公益在今年9月份發布的「天天正能量」觀察報告中,將小微公益定義為「基於民間生髮的、個體或小型草根組織推動的公益實踐」。這種公益模式不追求行為的宏大,而是讓公益融入日常生活,儘可能地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從個體角度出發,技術支持下的公益行動,正是小微公益的深刻實踐。它將複雜問題簡單化,讓參與者看到過程的明了與結果的清晰,激發了個體在其間的滿足感、參與感,對向上向善公益氛圍的營造頗有助力。

技術豐富公益科普形式

公益領域內,技術在推動相關科普發展上也助力良多,考慮到認知是推動公益慈善人人可及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技術的作用更不言而喻。

報告顯示,2024年,社會公眾對於公益慈善事業仍然存在認知不足。八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公益行為是財富貢獻(捐款捐物)、時間貢獻(志願者服務)。按照現代慈善理念來看,個人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方式可以歸納為「5個T」:貢獻時間(Time)、財富(Treasure)、才能(Talent)、關係(Ties)或見證(Testimony),後三者都是個體可以參與的公益慈善方式,但目前占據此類認知的比例較前兩者而言,仍相對較少。因此,需要拓寬公眾認知邊界,普及公益行動的參與方式可以多元多樣。

果殼市場總負責人、AIGC創意產業聯盟負責人蔣江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在平台已經完善的背景下,技術可以在公益內容科普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他提到今年果殼與自然之友共同設計的AIGC互動測試遊戲「災變紀元:升溫3℃的生存法則」就是一次成功實踐。遊戲關聯青年人喜愛的文化元素,創意設計了6個災變區域、36個未來氣候變化下可能出現的新職業,以及60種新裝備,讓公眾在測試解鎖中了解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後果和積極行動的重要性。

「藉助技術,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去呈現多樣公益內容,能讓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解,並將認知轉化為行動參與力。」蔣江說道。

據報告數據顯示,公眾對藝術文化、科學研究等領域的認知和參與較低,因此,藉助技術讓更多內容走出公益小圈子,對公眾認識到「我可以為公益可以做些什麼」大有裨益,也更有助於形成人人參與的慈善文化氛圍。

技術公益推動共同體發展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昊曾在公開文章中表述,公益慈善已進入生態化階段,但相應的文化理念尚未完全達成共識。考慮到技術正不斷拓寬公益慈善事業實踐邊界,豐富其內在價值表達體系,公益文化的發展或大有可期。

「一場小小的公益活動,也可能連接了彼此,打破了階層與人群之間的分化與隔閡的邊界,促進了共同體的發展……公益表面上看起來它只是做好事,幫助別人,但事實上它對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我們現代社會所必需的、讓人們在精神上聯繫起來的一個東西。」唐昊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時至今日,該觀點依然不無道理且具備持續的影響力:當公益成為凝聚社會共識、構建共同體的重要渠道之一時,或許已經超出傳統公益的理念與範疇。

此前,不同行業領域的知名企業聯合發起的「職場人時間捐贈計劃」,鼓勵職場人在社交平台上捐贈1小時與應屆畢業生展開交流。活動獲益的不僅是應屆畢業生,職場人也能夠在生態交流圈中獲得情感價值與歸屬感,這些是「加速」社會中更為珍貴的東西。

由此,公益實際上是給踐行者提供一種「心流」體驗,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價值共識:無數的「附近」組成了遠方。

在今年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部分,提出要「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無疑,慈善事業將在第三次分配、推動共同富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們期待,「技術+公益」可以不斷促進共同體的發展,讓所有關於未來的想像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