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瓶有啥用處?北大學者的力學實驗,推翻了教科書的結論

2022-03-09     千彥水

原標題:尖底瓶有啥用處?北大學者的力學實驗,推翻了教科書的結論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最為混亂的年代,中原大地面臨諸多外敵入侵,整個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都在這個時期被摧毀,我國的文化受到巨大的打擊。進入隋唐時期,文化逐漸復興,然而消失的文物再也無法還原,詩人陸遊在詩中寫道:「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體現了對於古物損失的惋惜。

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積澱是深厚的,我們有著大量引以為傲的文化傳承,珍貴的古文物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土地上四處都埋藏著各種各樣的文物,有我國自己獨有的,也有一部分是和其他國家交易得來的,這些都是我國的無價之寶。其中有一種文物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尖底瓶的外觀讓很多人疑惑其用途,為了搞清楚這一點,北大一名學者甚至利用力學實驗推翻了教科書上的結論。

1921年,一名來自瑞典的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我國河南地區發現了一處遺蹟,遺蹟內部有著大量的陶器,由於地處仰韶村,這裡也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遺址。在諸多陶器中最讓人難以理解的當屬尖底瓶,這種文物特殊的地方在於其底部呈尖銳狀,根本無法在桌面直立,這樣的設計也讓人們對它的功能十分費解。

許多歷史學家進行了相關研究,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尖底瓶的設計十分巧妙,和重力學有密切的聯繫,最大的用處就是取水,將繩子系在瓶子兩旁的耳朵上,然後放入水中即可自動吸水,一旦盛滿整個瓶子就會慢慢下沉,直接用繩子將水瓶拉上來即可。這樣的解釋合情合理,再加上尖底瓶精美的外觀,自然讓許多人得以信服。

我國的教科書上也對尖底瓶做出這樣的解釋,並且按照這個原理設計了許多課題,給學生們學習的機會。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的科學也在逐漸進步,漸漸有科學家注意到關於尖底瓶的課題,他們認為這種解釋根本不符合力學常理,也就是說是錯誤的。

時值1989年,科學家對於尖底瓶用法的質疑越來越多,最後北京大學的力學教授找到了遺址研究人員,希望能借用一個尖底瓶來進行實驗,工作人員對此也十分好奇,自然答應了教授的請求。很快一切便準備就緒,關於尖底瓶的實驗也開始進行,結果發生了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尖底瓶並未如同預料般自動裝水。

由於形狀限制,這種瓶子裝了一些水之後很快便重心下降,剩下一部分區域根本無法進水。在人們的努力下水終於裝滿,可是又面臨了另一個問題,拴在耳朵上的繩子很難控制方向,一旦向上提尖底瓶便會直接傾倒,裡面裝的水也全部浪費,無奈之下只得慢慢將其提起,這才完成了一次打水。

北大學者對其進行了科學解釋,原來尖底瓶的重心一直在變化,裝了水之後更是難以控制,以古人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明白原理之後人們自然意識到尖底瓶根本不是取水的裝置,用來取水程序十分複雜,到最後很可能功虧一簣,尤其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更是不能接受。

於是專家開始對尖底瓶展開又一輪的研究,他們發現在世界各地都有這樣形狀的瓶子,不過其他地區瓶子底部和中國的尖底瓶有細微的區別,其他地區底部往往有著盛酒器。於是專家們往酒的方向進行研究,最後終於得出了結論。

原來這種尖底瓶的作用就是裝酒,不過並非自己用來飲用,這些酒水更多用來祭祀,因此才將瓶子設計得如此精美。而長長的瓶身正適合一個成年人抱在懷中,兩邊的耳朵用來穩固,在耳朵上拴上繩子掛在脖子上防止摔倒,一切就都能得到解釋。

人們終於明白了尖底瓶的真正用途,一開始的理解錯誤也得以糾正。從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應該持有合理的懷疑精神,即便是書本中的知識也是人們譜寫的,依然存在錯誤的可能,只要在科學的範圍內進行質疑,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同時科學也才能因此得以進步。

參考資料: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0815f19eb26a8330ddb3529e566a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