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小屏手機」

2023-11-13     機智貓

原標題:你不需要「小屏手機」

小屏手機又回來了?

曾經是手機市場「瀕危物種」的小屏手機,在2023年大有「王者歸來」之勢。雖然之前蘋果用兩代iPhone mini證明了「小屏市場」或許真的只是一個偽概念。但小米又用小米13、小米14兩代小屏旗艦的熱銷,打了很多發出「小屏已死」論調人的臉。消費者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小屏手機?這個市場是不是真的回來了?很值得我們思考。

安卓市場沒有真小屏

iPhone mini斷更和小米14熱銷看上去似乎是小屏市場的一組矛盾體,但從產品層面來看,二者卻有本質的不同。

我一直有個觀點:安卓市場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小屏手機。

初代iPhone發布之後,智慧型手機在硬體形態上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螢幕尺寸的增長。尤其是安卓市場的全面屏概念出現之後,手機螢幕的顯示尺寸開始無限接近於機身正面的顯影尺寸。這兩年,主流安卓手機基本都來到了6.7英寸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小米13/14這樣的6.36英寸螢幕手機被大家下意識歸入「小屏手機」的範疇。實際上這個尺寸真的很小嗎?以三星當年發布的Galaxy Note 9作為參照,作為以大屏著稱的Note系列代表產品,其螢幕也就6.4英寸。從絕對尺寸來看,它的螢幕與當前的「小屏」小米14並沒有大的差異。但由於後者擁有更高的屏占比,其機身尺寸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壓縮。只是因為Note9比小米14寬大、厚重了不少,更容易被看作是一款「大手機」。

相比之下,此前蘋果發布的iPhone mini系列機型更符合「小屏手機」的特徵。這個系列的螢幕尺寸為5.4英寸,相比當前主流的6.7英寸左右的螢幕小了不少。但如果你將它與非全面屏的三星Note 7的5.7英寸螢幕相對比,似乎iPhone的螢幕尺寸也沒有小多少。

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整個手機市場似乎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小屏手機了。即便是iPhone mini,在顯示面積上對比三四年前的大屏旗艦產品也是相當可觀的。在手機市場集體擁抱全面屏,不斷提升手機屏占比之後,所謂的小屏手機其實是在向「小機身」的方向演進。

小屏手機的「黃金尺寸」

這裡還是可以回到我們當初提到的那個概念:消費者想要的並不是小屏手機,而是小機身手機。用戶對於完美手機的需求就是螢幕儘可能要大,機身尺寸和重量越小越好。在機身尺寸無法壓縮之後,再追求更大的螢幕面積,就只能把螢幕想辦法摺疊起來。摺疊屏的尺寸如果還是不夠,想要更大的顯示面積和更好的沉浸感,vision Pro這樣的下一代設備就出現了。

回過頭來看,iPhone mini之所以斷更,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它5.4英寸的螢幕確實不再符合用戶和市場對於螢幕尺寸需求的緣故。儘管它擁有相當出色的綜合體驗和傲視群雄的手感,但大部分消費者還是認為,它的螢幕尺寸和續航表現在當前的大屏時代用起來多少還是有些問題。

相比之下,iPhone15這樣的標準版機型更能滿足多數人的需求。蘋果在推出iPhone Plus機型之後,原來的iPhone 數字系列就轉變為了事實上的小屏機。在仔細對比了兩款手機的尺寸之後,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蘋果還是小米似乎已經找到了「小屏機」在機身尺寸上的一個「甜點區」——即長150mm,寬71mm,厚8mm左右的一個標準尺寸。可以看到,無論是小米14還是iPhone15,機身都接近這個標準尺寸。

這個所謂的「標準尺寸」也是經過了市場檢驗的。從iPhone 11開始,每一代的標準版iPhone 都是蘋果乃至整個手機市場最暢銷的機型。手機廠商們用幾代產品證明了在這個機身尺寸下,可以不用在犧牲手機的性能、拍照、續航等體驗的情況下,做出真正趁手、便攜的「小屏手機」。

之前雷軍也曾經公開表示過,小屏手機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成本更高。這主要是因為,消費者並不想要得到一款「弱雞」的小屏旗艦,而是希望這些小屏旗艦能夠在滿足更加輕便的基礎上,做到跟旗艦手機一樣的體驗。小屏手機本身機身尺寸和內部空間就極為有限,要想做到同樣的性能和體驗,不僅對手機設計有更高的要求,很多時候更需要深度定製更多的器件,用上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

國產供應鏈功不可沒

能夠做到這一點,還得歸功於當前手機整個產業鏈國產化的進步。

這兩年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手機元器件的國產化、定製化率越來越高,廠商們越來越注重技術預研和創新。包括螢幕、主板、電池、材料、馬達等零部件在內,國產方案已經具備了追趕甚至是超越國際大牌的能力。在智慧型手機的早期階段,很多人詬病國產手機其實就是「組裝廠」,都是向上游買成熟的方案,「組裝」成手機。但這兩年手機廠商們越來越傾向於跟上游進行深度合作,聯合開發、深度定製成為了主流。

正是因為廠商具備更強的研發能力和產業鏈整合實力,為對定製化有更高要求的「小屏旗艦」的出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廠商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設計、定製更多的「非標準」元器件來滿足小屏旗艦的需要,並且還能夠通過國產化供應鏈的深度合作,將整體成本降低到一個可承受的範圍。

從小米13/14的熱銷來看,消費者對於這類標準版「小屏機型」的需求還是相當旺盛的。不過就安卓市場而言,當前很多標準款、中杯旗艦其實就是事實上的「降配版」和「入門版」。能夠在同樣的機身尺寸條件下做到體驗均衡、全面的小屏產品依然是少數。這類產品的出現,也算是走了一個差異化的路子,填補了這部分市場的空白。

站在購買的角度,這類的小屏旗艦本身就很符合多數人的需求。尤其是安卓市場,由於快充、電池技術本身就「遙遙領先」,能夠更好彌補小屏旗艦的續航短板。與其去選擇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大杯旗艦,不如選擇一款趁手、好用的小屏旗艦。尤其是iPhone 15、小米14這類機型,在硬體設備形態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再加上這類產品往往在價格上還相對更加親民,用我們平常開玩笑的話來說,簡直就是「老少皆宜」。

雖然小屏旗艦確實是當前市面上的稀缺品,但我由衷的希望這類產品能夠存在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0424cb21e84a2b9f0d7d4a31240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