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發熱,無外乎幾種原因,有些感染造成,有的不感染也發熱

2019-10-28   胡洋

肺癌病人在住院化療之後出現發燒症狀是比較常見的,一出現發燒,家屬就會焦急萬分,恨不得馬上讓體溫降到正常。其實發燒是人體的一種防禦機制,是機體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清除致熱源的表現之一。一般來說,除非高熱以及患者嚴重不適之外,通常使用物理降溫就足夠了,不要急於使用退熱藥物,而應該首先確定發燒的原因,對因治療。

肺癌患者發燒可能為四方面原因。

1.單純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真菌等侵入人體引起的發熱。不少晚期肺癌病人由於腫瘤阻塞支氣管,合併阻塞性肺炎。再加上化療期間免疫力下降,各種病原菌更容易侵入肺部並滯留,引起肺部感染。此外,化療藥物引起的胃腸道毒性,腸道功能紊亂,細菌侵入消化道或者腸道內本身存在的條件致病菌可能會引起腸道感染。有深靜脈導管的病人也有可能是導管相關性發熱。總之,化療後出現發熱要首先要明確是否為感染所致,可以查胸部CT,查血培養、痰培養、大便培養等找出病原菌。由於化療藥物對白細胞的殺滅,即便是細菌感染,血象有可能並不會太高。但C反應蛋白、血沉和降鈣素原有可能會明顯增高。同時,可以查G實驗和GM實驗排除真菌感染。

2.粒細胞缺乏性發熱 急性粒細胞缺乏是指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在0.5×10^9/L以下,這些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會由於中性粒細胞的缺乏而出現免疫力極度低下,從而繼發感染,出現高熱,體溫一般超過38.5℃。肺癌常用的化療藥物,比如紫杉類、吉西他濱、長春瑞濱、依託泊苷和鉑類對骨髓的抑制作用比較明顯,很大一部分患者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白細胞下降,少數病人發生四度骨髓抑制,粒細胞缺乏。粒細胞缺乏性發熱主要原因在於感染,粒細胞缺乏持續一周,感染髮生幾率為100%。針對粒細胞缺乏性發熱,有專門的治療指南,而且每年更新。首先需要進行危險度分層,分為高危和低危患者。治療方法包括退熱,升白,層流間隔離,抗感染,營養支持等治療。初期可以經驗性使用合理抗生素,待各種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出來後要選擇敏感的藥物。

3.藥物熱 肺癌病人化療期間可能會出現藥物性發熱,其本質是一種過敏反應,通常發生在用藥數分鐘或數小時,表現為高熱,體溫39℃以上,伴畏寒及寒戰,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可以退熱。出現藥物熱時要及時停止使用該藥物,合併胸悶、氣急者要馬上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

4.腫瘤熱 晚期肺癌病人腫瘤負荷較大,腫瘤細胞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後引發免疫性反應和炎性反應,引起發熱症狀。通常腫瘤熱體溫不太高,38℃左右,午後多見,反覆出現。腫瘤熱通常抗生素治療無效。一般採用物理降溫或者口服西樂葆退熱。如果腫瘤得到較好的控制,腫瘤熱會消失。

肺癌化療後發燒,一定要先查明原因,如果原因沒有去除,發熱會反反覆復。發燒後常規查血常規及病原學,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治療。除了退熱處理外,還需要補液補電解質,防止水、電解質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