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到底是誰,這真的是個問題!

2022-07-02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莎士比亞到底是誰,這真的是個問題!

本文作者:秋葉飄零

莎士比亞是誰,這難道是個問題?

我接觸的西方文學教科書中,一概言之鑿鑿: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世界戲劇泰斗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斯特拉福鎮,入讀當地文法學校。因家道中落,14歲輟學,18歲成家,生了三個娃。日子過不下去,到倫敦打工。

據說做過戲院的看馬人、清潔夫、提詞人、臨時演員等等,總之,最低層的打工仔而已。1590年開始寫作,靠著勤奮努力和出色才華,漸露頭角,逆襲成功。1610年衣錦還鄉,1616年逝世。一生創作37個劇本,150首十四行詩。

教科書面向學生,要板上釘釘。學界的莎評,有個變化過程。17世紀後半期古典主義以戲劇「三一律」來套,認為莎劇從結構到思想都不行;18世紀有人探討莎劇的人物性格和創作方法;19世紀浪漫主義抨擊古典主義的非難,肯定其藝術和內容完美結合;20世紀,出現各種流派,展開社會、歷史、心理、政治等多角度研究,其中就有對作家身份的質疑。

從出身、教育、經歷等來看其創作背景,這個叫威廉的莎士比亞,確與呈現給世人的輝煌成果不太相符。十四行詩,每行11音節,格律嚴謹,抑揚頓挫。要押韻,通常是ABBA ABBA CDC CDC,跟漢語古典格律詩詞相仿。四大悲劇,三個都是宮廷戲,他從哪兒了解熟悉生活和人物?進宮演出,也就浮光掠影看看建築罷了,跟我旅遊觀光差不多。

《匿名者》,拍攝於2011年,羅蘭.艾默里奇執導,英國著名的老演員瑞斯·伊凡斯參演。影片核心內容就是:莎劇的真正作者是誰?片中此人與女王伊莉莎白有這樣那樣的關係,又被稱為 宮廷驚悚劇

以現代舞台劇開始。剛開頭,下雨了,講述者撐開傘,雨幕中鏡頭切入歷史隧道。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闖進劇院,抓走除了一支翎毛筆和幾張紙、別無它物的劇作家班傑明.姜森,索要「愛德華.德維爾給你的劇本」,牽出主人公——牛津伯爵。

時間推前。這位伯爵喜歡看戲,時常光顧劇院,在包廂里高高在上。有回官兵捉走姜森,宣布正在上演的戲碼有「煽動性」。獲釋後,他被召見到伯爵府上,談及創作,愛德華說「所有創作都有政治性,否則就只是裝飾」。

交給他一齣劇本,明言:我不能掛自己的名字,我是第17代伯爵,英國掌禮大臣,這兒的子爵那兒的勳爵……「我得保障自己的名譽,在我的世界沒人寫劇本」。

姜森打量書櫥,滿滿當當的書籍和羊皮紙手稿,有多個劇本。管家遞過一袋金幣,補償費,也是封口費。

時間再往前推。風華正茂的愛德華來到羅伯特家中,御前大臣給他安排了一列家庭教師,學這學那,唯獨沒有文學。他大聲反抗,「我的詩歌就是我的靈魂」。有人到書房來過,他刺殺了帷幕後的偷窺者,結果,在大臣以斷頭台威逼下,接受了對方的女兒。

《亨利五世》上演,說是無名氏所作。包廂的愛德華與池座的姜森不斷交換眼神。伯爵很陶醉,拔劍入戲,大呼「消滅法國人!」姜森很忐忑:我咋能寫出這樣的劇本?沒想到來個冒充者,從後台揮著劇本亮相,領受觀眾的歡聲雷動。

回來伯爵大怒,姜森申辯:您的敘事風格與我不一樣。愛德華數落:正因為你毫無風格可言,我才選中了你!他又挑了一出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打發走這小子。自己琢磨了個筆名:威廉.莎士比亞。

殊料真有個名叫威廉.莎士比亞的傢伙,上門索金,以曝光真相要挾,結果,四百英鎊一年,成交。

而夫人來商量女兒的嫁妝,他居然說只出100英鎊。夫人指責快要破產了,「而你還在寫作」。他說不寫,就會發瘋。這是真正的作家,享受創作過程和劇場效果。

老羅伯特臨終授計,其子塞西爾挑撥誣陷,女王剝奪了私生子艾塞克斯的皇家許可證和財產。生死關頭,愛德華想用文字打動伊莉莎白,出版愛情詩集,面見女王;提出免費上演歷史劇《理查三世》,劇中國王是駝背,與接任的大臣塞西爾一樣,發動民眾請願;又安排艾塞克斯到宮中兵諫,合力驅逐奸臣。

姜森興沖沖拿著自己的新劇本,卻不得在愛德華出資修建的新劇院上演,懊惱不已,跑去告發即將上演的新戲意圖。

觀眾一看即明白,高叫「塞西爾下台,我們要艾塞克斯」,沖向倫敦塔,遭到官兵攔截殺戮。

進了宮等著女王覲見的愛德華,隔窗看見年青的艾塞克斯和南安普敦伯爵帶著人馬進來便被圍殲,倒在血泊中。女王早被奸臣以兵變奪權糊弄走了。

塞西爾倒來了,跟他扯陳年往事:一生未婚的「童真女王」有幾個私生子,16歲生的那個,交給前牛津伯爵撫養。也就是說,愛德華是伊莉莎白的兒子。所以其父要將獨女許配於他,讓他繼了王位,再傳外孫。可他政治失敗經濟破產,「全心寫詩」成了廢物。駝背痛心疾首說得淚目,愛德華震驚無言。來到庭院,一地慘狀,腿軟跌倒。

艾塞克斯被砍頭,次日就輪到南安普敦。愛德華去向女王求情,救救「我們的兒子」——早年他與女王也風流過,後來知有一子。

女王斥其用語言文字蠱惑人心,該砍下你的頭!那就用我的換兒子的頭吧。他應允永遠保守秘密之後,刀下留人。臨走,女王命令:永遠沒有一首詩、一部劇掛你的名字,絕對沒有!他憤而離去。

女王辭世前,塞西爾懇求籤署繼承令,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為接班人。她瞄一眼拋到一邊,那是「血腥女王」瑪麗的兒子。作為姐姐,瑪麗曾將她關進倫敦塔。詹姆士到底還是頂上了王冠,一臉蠢相。

愛德華在最後時刻叫來姜森,說我在世上留下的唯一的東西就是文字,叮嚀:答應我,不能讓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曝光,交給他最後一部劇作《李爾王》。留下遺囑,所有詩作和劇作,幾年後出版,別讓塞西爾家族的人碰到。

姜森泣言自己曾「背叛」,不配此任。愛德華說:我一生志業在於了解人。我了解你,你也許背叛過我,但你絕不會背叛我的文字。

姜森捧著一大摞手稿出來,夫人喝斥「滾」,別讓這些不名譽的東西玷污這裡。姜森嘲諷:你、你的家族,甚至伊莉莎白女王,能被後世記住的唯一原因,是你丈夫留墨於世。

影片回到開頭,塞西爾刑訊姜森,追問愛德華的手稿。燒了,被你的手下連同劇院一起燒了。

他被放了,在廢墟中刨出手稿時,喜極而泣。塞西爾依然權傾一時,尷尬的是,新國王喜歡莎士比亞的戲劇。

現代講述者出現在宮廷劇場的背景旁,說:愛德華不在了,冒牌的莎士比亞回到故鄉,做點小生意。姜森發奮努力,成了英國第一位桂冠詩人,敬詞署名:威廉.莎士比亞。詩人的紀念碑「不以磚石來砌,而以詩句築造」。

故事精彩而雷人。宮廷與民間、寫作與政治、文學與舞台、真人與假名、愛情與血脈、王位與婚姻……

主角愛德華,真有其人,小女王16歲,年齡對得上。八成喜歡舞文弄墨,故有此推定。影片情節層層推進,沿著時間縱軸,形成不斷前溯的因果鏈條,顯得有一定說服力。然而,說服不了我。

第一,教材上把莎士比亞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前期(1590-1600),歷史劇、喜劇、詩歌;中期(1601-1607),悲劇,創作高峰;後期(1608-1612)傳奇劇。書中《理查三世》劃為早期作品,片中卻是為了扳倒奸臣奮筆疾書,為政治服務而作,《哈姆雷特》在此之前已上演。還有愛德華離世前交給姜森的《李爾王》,是在病榻上完成的壓軸之作,並非中期力作。

電影中愛德華的伏案創作,不儘是貴族的無病呻吟,有些是浪漫愛情喜劇,如《第十二夜》,有些只是應勢而生的投槍和匕首,在劍拔弩張的宮廷權力角逐中。

這樣,就沒了所謂前、中、後期之分,也就沒了創作過程中體現出的思考關注焦點和藝術風格的發展脈絡。太隨意,顯然說不過去。

第二,片中冒牌的莎士比亞不僅無賴,而且是個文盲,姜森憤怒地逼他當眾寫詩,無法交差。現代講述人說愛德華去世,他沒戲唱了,回到老家瞎混。

可是,教材里說莎士比亞晚年離開倫敦,與劇院保持著聯繫,還寫了《暴風雨》等傳奇劇,並不是戛然而止了創作生涯。這又說不過去。

單憑這兩點,足以駁倒片中敘事的真實性——除非教材說的均非事實。拭目以待日後新的史料發現,孰真孰假,不言自明。

撇開史料和教材,我想探討一下,底層出身,受學校教育有限,但天資聰慧,有一定社會歷練和人生體驗和洞察,有無可能成為文學家?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塞萬提斯、莫里哀、盧梭、席勒、惠特曼、狄更斯、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勞倫斯……太多了,或苦孩子出身,或沒上過名校,或沒讀過文學專業,都憑自學成才。巴爾扎克也算得上吧,中學學歷。

文學創作的前提,除了掌握書面語讀寫為基礎,更重要的是生活積累、思想積累、情感積累,這些都不是學校能教出來的,要靠個人努力和靈氣悟性。莎劇精深獨到之處,在於複雜多面深邃的人性開掘,而骨子裡的人性是相通的,野心貪婪、權欲虛榮、優柔寡斷、輕信魯莽、剛愎自用……階層歸屬只是外在的社會身份。

君不見,識文斷字,現代普及教育下人人都會,成為文學家的有幾個?所以,用出身和教育背景質疑斯特拉福鎮走出來的威廉.莎士比亞,難以成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f9c035b7efb23db2047f3ea6befa4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