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120送來一位1981年的中年男子!
急性廣泛前壁大面積心肌梗死,患者心率120次/分,血壓80/40mmHg,全身濕冷,意識淡漠,這種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極高。立即搶救,送患者進入導管室,開通血管,造影發現患者前降支開口完全堵塞。開通血管植入支架,送患者回到監護室。
在多巴胺維持血壓,IABP輔助心臟循環的情況下,患者心率130次/分,血壓90/54mmHg。隨後和家屬再次溝通,一方面給患者家屬看看造影手術的過程,手術比較順利,血管也開通了;另一方面告知家屬,患者病情太重,目前仍處於休克中,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家屬說3天前患者去過一次醫院,當時醫生建議患者住院,可是患者聽說住院後可能需要造影還可能需要支架,患者就拒絕了。因為患者說自己在網上看到過,心絞痛不一定需要支架,心絞痛吃藥就行,所以當醫生告知他是心絞痛的時候,他很反感,不願住院,只是開了藥回家吃。
可是沒想到3天後,自己的心臟血管就堵塞了,就發生了心肌梗死,而且還這麼危重。
那麼是不是心絞痛,就不用支架?
當然不是了,這需要具體看待,簡單來分,心絞痛分為穩定性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危險程度幾乎和心肌梗死一樣。
心絞痛是心臟動脈血管狹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血管供血不足,導致了心肌缺血,從而引發的一種不舒服的表現。一般來說當心血管狹窄超過75%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發生心絞痛。
我們多次科普說過心絞痛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還可能包括胸痛、肩膀疼痛、後背疼痛、腹部疼痛、牙疼、頭疼,甚至一部分心絞痛都可以不疼,只是表現為胸悶憋氣、大汗淋漓等等不適。
心絞痛的發生,預示著心血管重度狹窄,那麼重度狹窄的下一步如果不經過正規治療,那麼就可能發展為心肌梗死,甚至導致猝死。
所以心絞痛可見簡單的理解為心肌梗死的預兆!
穩定性心絞痛也叫勞力性心絞痛,簡單說,患者心血管重度狹窄了,但休息的時候不會發生心絞痛。只有但活動、運動、勞動、勞累等等情況下,心率加快,那麼心臟的需氧量增加。這時候狹窄的血管不能滿足自身供血供氧,就會缺血缺氧,就會表現為心絞痛。
這種心絞痛,相對來說風險稍低,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相對偏低,所以叫穩定性心絞痛。
這種穩定性心絞痛經過正規的阿司匹林+他汀藥物預防血栓,同時用上一些控制心絞痛的藥物,那麼大部分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吃著藥,心絞痛不發作了,那麼可以不用進一步支架治療。
而且有研究顯示,對於這種穩定性心絞痛,支架治療,並不能帶來更多獲益。所以並不是心絞痛不用支架,而是這種穩定性心絞痛不用支架。
當然,穩定只是相對的,如果這種穩定性心絞痛逐漸加重,藥物控制不住,或發展為不穩定性心絞痛,那麼就和心肌梗死一樣危險。
比起穩定性心絞痛,不穩定性心絞痛要危險得多。
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這兩種疾病統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徵」,所以它們本身就屬於一個級別的同一類疾病。
不穩定性心絞痛簡單說心血管嚴重狹窄,馬上就要堵塞了,隨時可能血栓堵塞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指血管已經發生血栓,血管已經發生堵塞了。
如果非要說輕重程度,那麼心肌梗死比不穩定性心絞痛更加危險,但不穩性心絞痛距離心肌梗死就一步之遙,不穩定性心絞痛隨時可能發展為心肌梗死,所以它們都被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徵」。
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表現,簡單理解就是,患者在休息的時候就會發生心絞痛,如果稍運動,更會發生心絞痛。而上面我們說的穩定性心絞痛一般休息時候不會發生,只有活動後才會發生。
總之,不管是穩定性心絞痛還是不穩定性心絞痛,都應該正規積極治療;尤其是不穩定性心絞痛,要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對待,是需要造影,甚至需要支架的。
不要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就用來判斷自己的生命!
專業的事情一定要聽專業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