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在歷經十四年之久,終於到達靈山,並取得真經重返大唐之後。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曾走到觀音菩薩面前,遞上了一本簿子。
這本簿子詳細記載了唐僧,從出生到取得真經的這段時間裡,一共經歷了多少災愆患難:
「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
再加上後來在通天河增加的落水難,一共九九八十一難,九九歸一,修成正果。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唐僧所經歷的這麼多劫難,究竟哪一難最難過呢?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55期:原著書都快翻爛了,才終於搞明白,《西遊記》中最難過的是哪關?
一、
《西遊記》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部修行小說,修行人要想走到彼岸,是要歷經生死關、是非觀、名利觀、悲情觀等等劫難。
有些劫難可以通過他人的協助,自己的抗爭得以度過,而有些劫難,則完全看天意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已經盡到了最大努力,那剩下的就看個人造化了。
而天意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就像很多妖怪抓到唐僧總是磨磨蹭蹭,不先啃一口一樣。對於唐僧來言,縱使妖怪再強大,若沒有實質性下一嘴,也就稱不上什麼大劫難。他只需要把烏巢禪師教他的《心經》多念幾遍,祈禱徒弟們快快想辦法營救自己便是了。
可是,唐僧怎麼看待生死,怎麼看待名利,又怎麼明辨是非,這裡面就有大學問了。
佛經上曾說,修行就要放下、無執、無欲、無求。而唐僧作為一名得道高僧,要想修成正果,就得放棄一切,但顯然唐僧並做不到這一點,他對塵世還是有所牽絆的。這也就說明,他雖然對取經的信念無比堅定又執著,但終歸對名利、對生命、對情慾難以割捨。這也導致,他作為一名凡人,必須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真正認清自己。
所以,他才在通天河邊,見陳家莊的人們冒險過河去女兒國做生意,從而發出一聲感慨:
「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捨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
二、
確實,執意去西天取經的唐僧,也並非完全出自本意,其中替唐王李世民消災,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占了很多的比重。
這也導致,整個取經路上,只要遇到點劫難,唐僧往往會感慨幾句。類似於,西天之路怎麼這麼難走啊,還有多遠才能到啊,我什麼時候才能重回大唐啊?
唐僧畢竟是一個人,而不是佛,遇到山頭,先怕妖怪,思念長安,夜夜望月。為此,比他多活了上千年的孫悟空,則看得通透,也沒少勸他:
「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
今天唐僧西天取經就是個人修行的劫難,那麼,我們再去分析取經之路,最難過的關卡是哪裡時,就有所側重了。
比如遇到強大的妖魔,連孫悟空都搞不定,像紅孩兒啊、金翅大鵬鳥啊、青牛精啊、黃眉怪啊等等。這些妖怪都是憑藉孫悟空個人能力所搞不定的,最終也是四處搬救兵,才解救出了唐僧,保全了性命。
可是,這種劫難對唐僧的考驗有限,頂多激發了他的恐懼心,或者威脅到了他的生命。但就像我前面所講的那樣,這些劫難的度過,跟唐僧的表現不說一絲關係都沒有吧,那頂多也就半毛錢關係。
也就是說,唐僧表現的好壞,跟這種劫難的度過與否,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因果關係,也影響不了大局。
三、
既然跟唐僧關係不大,那也就算不上取經路上最大的劫難,自然也稱不上最難過的關卡!
那麼,我們就回到題目了,既然九九八十一難是針對唐僧設立的,那麼這些劫難中,對於他來講,最難過的是哪裡呢?
首先,我們看唐僧西天取經的第一難——金蟬遭貶第一難:
這一難很有意思,雖說沒有金蟬子被貶,也就沒有唐僧的出生,更不會有西天取經這事。但是,金蟬子是唐僧的前世,這一世他早就喪失了記憶,無論如何也算不到唐僧頭上啊?
而且,金蟬子可不是轉了一次世,而是十次轉世,這個信息還是來自於白骨精之口:
「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
其實,這裡還有一個疑問的,金蟬子是十次轉世後才成的唐僧。還是說,金蟬子的前九世接連修行轉世才修成了金蟬子,隨後第十次轉世才變成了唐僧?
如果是後者,倒也能解釋,為什麼金蟬被貶成了第一難。畢竟前面的九世不是金蟬子,也稱不上劫難,真正的金蟬子是第九世才修成的,隨後因為怠慢佛法,才又投胎成唐僧:
「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
要麼金蟬子的十次轉世全都在東土完成,要麼就是前面的推斷,第九世修行的金蟬子轉世後直接成了唐僧。
四、
但是,不管金蟬子是十次轉世才成了唐僧,還是只轉一次就成了唐僧,好像都是唐僧前世的事,又為何稱得上第一難呢?
這就要從觀音菩薩領了佛旨以後,在長安城待了很久時間,都在幹什麼說起了:
「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確定唐僧是取經人之前,誰也不知道真正的取經人是誰。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取經人是誰,也就沒有什麼劫難簿一說,劫難簿子只有在確定了取經人之後,才開始填寫。
而這個取經人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其實這個人還真不能算是觀音菩薩找的,而是大唐李世民幫忙找出來的,按照當初他游地府答應的事,回來後便開始找一個有德行者當水陸法會的大法師:
「遂著魏徵與蕭星、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
這一下子就省了觀音菩薩的事了,她只需要在唐王李世民選出大法師之後,再看這個法師符不符合取經人條件便是了。
所以,等到大法師的名單公布之後,觀音菩薩一看,喜出望外:
「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
其實觀音菩薩指引投胎的長老不止金蟬子一個,而金蟬子有幸成了取經候選人,入了觀音菩薩的法眼,進入了第二輪選擇中。
五、
而唐僧能不能成為取經人,觀音菩薩還設定了三個條件,這也是她跟惠岸使者說的:
「一則看他那會何如,二則看金蟬子可有福穿我的寶貝,三則也聽他講的是那一門經法。」
首先,觀音菩薩得看唐僧主持的水陸法會,究竟怎麼樣?其次,還要看他有沒有福氣穿上袈裟?最後,聽聽他都講了哪些經法,是否有取經的慾望?
而唐僧之所以被選為了大法師,一方面是出身比較好,外公是宰相,父親是大學士,官場嘛,自然互相推舉;二是,唐僧本來就是和尚,自幼出家,京城那些官二代、官三代們,不符合條件;三是,就算拋棄了身份背景加持,唐僧的業務能力也是最棒的,用書中的話講:
「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唐僧這人啊,長得帥,用佛家的話講,這叫法相莊嚴!
後來他穿上袈裟之後,大家對他的評價極高:
「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畢竟,當時的大唐不僅有國人,還有很多外國人,要是選一個嘴歪眼斜的人當大法師,大唐的臉面往哪放?
再加上當時的唐僧已經31歲了,太年輕了,稱不上「德高望重」四個字。歲數太大了的話,精力也跟不上,根本就扛不下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大會。
所以,選唐僧當大法師,李世民很滿意:
「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
六、
由此可知,金蟬子轉世後的唐僧,有沒有機會去取經,這是得打個疑問的,畢竟他自己沒有想法或這個實力,別人幫忙也白搭。
所以,在李世民詢問在場的這些法師們,誰願意代替自己去西天取經,現場只有唐僧站了出來:
「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要知道,他敢接下這個差事,也是鼓足了勇氣,下定了決心,是明知道前路坎坷的。畢竟,他的徒弟們,以及其他和尚們,都這麼勸他:
「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但是,唐僧不為所動,甚至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還發了毒誓,若取不到真經,就永墮沉淪地獄。至此,唐僧的初級任務完成,眾護法神仙們掏出了小本本,記下了他的名字和來歷。
按理說,唐僧西天取經的第一難應該是「出城逢虎」,但這樣的記錄,顯然無法表明唐僧從出生到取經真經的艱難。
所以,前面的四難「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是確定唐僧為取經人之後,又補充上的。
而這四難中,最難的,不是嬰兒時期的唐僧,也不是成年之後尋親報仇的唐僧。而是,第一難,以及沒有寫上去的第五難,唐僧如何成為取經人?
這才是最大的劫難,畢竟沒有這一難,也就沒有後面的八十難,更沒有唐僧取經的故事了。
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唐僧能開這個頭,確實不容易,可是,接下來的劫難中,有沒有更難過的呢?
有!
一次是有關是非觀的,也就是三打白骨精這裡,唐僧缺乏對孫悟空的信任,導致了大徒弟的離隊。但這一關只是一個因,真正的果在後面的寶象國那裡,唐僧因為錯怪了孫悟空,從而被黃袍怪變成了老虎。
也正是在這裡,他真正悟出來了,人的眼睛會騙人的。取經路上,唐僧為很多妖怪求過情,唯獨沒有對老虎求過情。可是,此時被變成老虎的自己,到底是唐僧呢,還是老虎精?
是以別人眼中的外貌為準呢,還是以自己的內心為準?
所以,經歷了這個劫難之後,唐僧不再那麼傻呵呵的相信別人,對凡事都採取了懷疑心。也不再一意孤行,開始信任自己的徒弟們,同時對神仙和妖怪的,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通天河邊,唐僧還面對一次考驗,那是有關去留問題的。
當時妖怪尚未除去,通天河又結了冰,按理說,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他應該讓徒弟們徹底消滅了妖怪再走,可惜他不:
「三藏聞言,十分歡喜,與眾同回陳家,只教收拾走路,那兩個老者苦留不住……」
其實他不明白,雖然目的地是靈山,但欣賞沿途的風景才是他修行的真正任務。如果連陳家莊的人民都普度不了,又怎麼保證他取得真經後,能普度眾生?
八、
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唐僧對他人生命的漠視和對自己生命的看重,也是取經路上的重大考驗。
比如在女兒國誤喝了子母河水後,豬八戒的第一反應是生下來,還勸孫悟空去找個穩當點的接生婆:
「哥哥!你問這婆婆,看那裡有手輕的穩婆,預先尋下幾個。」
唐僧的第一反應卻是這樣:
「婆婆啊,你這裡可有醫家?教我徒弟去買一貼墮胎藥吃了,打下胎來罷。」
在比丘國也是一樣,當時比丘國的國師提議,用唐僧的心肝換一千零一名兒童的性命。按理說,用自己的一命,換一千多名孩童的性命,這是超級划算的買賣,也是作為得道高僧的大功德。
要知道如來佛祖還有以身飼虎的舉動呢,若是唐僧真這樣乾了,可謂立地成佛。
可惜,他為了活命,都快給孫悟空跪下了,讓他幫忙,還什麼條件都答應:
「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子、徒孫也。」
同樣,在凌雲渡,孫悟空一再向唐僧強調,眼前的這座獨木橋就是成佛的捷徑:
「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
事實上,孫悟空並沒有騙唐僧,不管是唐僧顫顫巍巍走過去了,還是走到半路掉下去了。都不影響他成佛的結果,就算後來坐了無底船,肉體不是照樣被淹死了:
「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
九、
所以,對於唐僧來講,真正的難關並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想吃他的肉,而是他對自己生命的理解問題。
當然,之前一期我們還講過唐僧所面對的美色誘惑,這裡就不細講了。總之,美女關對於唐僧來講,並沒有那麼難。一方面,他知道對方是妖怪所變,不管多麼柔情似水,也不敢動情。另一方面,就算遇到女兒國國王這種,原著中的他根本就瞧不上,自然也就構不成威脅。
更重要的是,在蠍子精那裡,書中講了,他啊,能用意念控制自己的下半身:
「那女怪,活潑潑,春意無邊;這長老,死丁丁,禪機有在。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灰槁木。」
如果非要在女色誘惑裡面找一個最難的,估計也就是荊棘嶺後面,杏仙那裡,那是對唐僧好為人師的考驗。
是啊,幾個樹精哪有唐僧有文采,這裡他可是盡情施展自己的文學造詣,一步步步入了樹精們的圈套。這一點上,孫悟空就吃過很多次虧,連菩提祖師都教導過他,不要賣弄自己。
還好,臨門一腳的時候,唐僧突然醒悟,叫喊著要找徒弟,而徒弟們又剛好趕到,不然的話,危險了。
但不管怎麼說,取經路上的這些劫難,都是為了讓唐僧變得更有佛心,是有益於其成長的。但是,到了靈山之後的兩個磨難,卻對他來講是致命打擊。
一個人,肉體可以被打敗,這還不算全敗,若精神若也被打敗,那才是最殘忍的。
十、
唐僧懷著對取經的一片熱誠,雖然路途坎坷,但終歸是走過來了。可是,在靈山的珍樓寶閣之下,阿儺和伽葉竟然向唐僧索要人事:
「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在這裡,什麼理想,什麼信念,什麼虔誠,都沒了。唐僧讀了幾十年經書,都沒人告訴過他,信仰這東西,得掏錢。
否則的話,就像阿儺和伽葉所說的那樣了:
「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而當唐僧師徒,滿懷著怒氣和希望,找如來佛祖評理時,佛祖竟然也說出這樣的話來:
「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還有最後一難,眼看著取到的經書就要傳回大唐了,結果觀音菩薩一揮手,通天河的大烏龜就出現了,緊接著,經書便殘缺了:
「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經沾住了幾卷,遂將經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經不全,曬經石上猶有字跡。」
可是,經書不全的原因,可不能怪到觀音菩薩頭上。要怪,只能怪唐僧,因為他有心魔,沒有幫通天河老龜問壽命。
前面八十難,唐僧基本都沒啥損失,唯獨最後一難,殘缺了經書。
所以,一頭一尾,才是唐僧最難過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