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善弈者,每於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功;善用兵者亦然。今江西之勢亦可謂棋危劫急矣。當此之時,若雄師能從北岸長驅,與水軍鼓行東下,直至小池口、八里江等處,則敝處青山、湖口之師,忽如枯魚之得水;江西瑞州、臨江之賊,忽如釜底之去薪。以不援為援,乃轉敗為功之要著也。若閣下仍從通城、義寧回援江西,則武漢縱能克復,恐敗賊從而回竄。北岸既無重兵,外江之水師萬無東下之理,內湖之水師終無出江之望。是回援則滿盤皆滯,不援而全局皆生,國藩所反覆思維而確見其然者也。」 ——咸豐六年正月
胡林翼
1855年9月中旬,太平軍在漢陽大破剛剛上任的湖北巡撫胡林翼部清軍,胡林翼關防大印丟失。10月中旬,羅澤南率部進入湖北(到鄂後增兵三千餘),隨即在湖北境內,清軍屢戰屢捷,此時曾國藩因指揮不當,被太平軍圍困在南昌城中,處境危急,請求支援。胡林翼雖素以「欲自守於境內,不如助剿於境外」著稱,但在涉及根本利益的問題上,也會舉止失措。此時清軍雖在湖北迭獲勝利,但太平軍實力強大,戰局未能根本扭轉。自古以來,「野戰為上,攻城為下,」武昌又自古即以城堅難破著稱,此時強攻堅城,把握不大。誠如羅澤南所說:「武漢為南北樞紐, 上綰荊、襄,下控吳、皖,關係較他省獨大,未可棄而不顧,此不容不權其輕重也。」強攻武昌時,武昌城內太平軍在得到增援之後一度竟能集結四倍於清軍之兵力,清軍強攻武昌八十餘日未下。因此強攻武昌極易徒勞無功、欲速不達,不如發揮湘軍的長處,在湖北境內和太平軍打運動戰,將太平軍逐出湖北(武漢除外),而後由羅澤南率部赴江西配合曾國藩防守南昌。(自咸豐三年起,太平軍三次席捲湖北,湖北飽經戰火,民生凋敝,軍費全靠外省接濟。咸豐帝對武昌久攻不下極為不滿。)太平軍一度距離南昌僅數里之遙,而石達開也曾率部增援武漢,但世人皆知石達開曾在鄱陽湖大敗曾國藩,卻不知天京事變前胡林翼即屢敗數倍於己的石達開三萬太平軍。(歷時一月。武昌城內也屢次以數萬太平軍出城作戰。) 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軍事科學之奧妙玄機、成敗得失,誠非常人所能預料矣!
胡林翼
難怪曾國藩會說:「潤芝(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又稱其「憂國之誠,進德之猛,好賢之篤,馭將之厚,吏治之精,無善不備,無日不新,同時輩流,固無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評價之高,就曾國藩而言,是絕無僅有的。) 蔡東藩說:「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趙爾異主編《清史稿》:「胡林翼綜核名實,幹濟冠時。論其治事之寬嚴疏密若不相,而皆以長駕遠馭,驅策群材,用能丕樹偉績。所蒞者千里方圻,規畫動關軍事全局。使無其人,則曾國藩、左宗棠諸人失所匡扶憑藉,其成功且較難。緬懷中興之業,二人所關係者豈不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