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領導層進行調整,蘇軍西方面軍很快再展雄風

2022-07-28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領導層進行調整,蘇軍西方面軍很快再展雄風

接上文 蘇軍持續進攻維捷布斯克,友鄰奪占莫濟里,最高統帥部進行戰役總結

之後,1944年4月12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第220076號命令,方面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大將、炮兵司令卡梅爾(И.П.Камер)上將和方面軍參謀部偵察處長伊利尼茨基上校被解職,其餘大部分都留在自己崗位上。原方面軍司令改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參謀長,第33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被任命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近衛第3集團軍司令(對於這一點,筆者很難理解朱可夫的想法;這位戈爾多夫的表現最糟糕,詳見後文)。布爾加寧中將因「長期擔任西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成員,沒有向大本營報告方面軍存在的重大不足的問題」被警告處分。當然,類似的申斥也向赫梅利斯提出過。顯然,在當時的大本營看來,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錯誤不在於忽視人員教育,不在於部隊士氣低落,不在於戰役的失利,甚至也不在於所遭受的損失,而在於沒有及時向上做彙報,大本營把這看作他們的主要職能。

索科洛夫斯基大將,1943年2月-1944年4月任西方面軍司令

從實際情況來看,造成這一些列戰役失敗的原因如下

首先在於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他們對計劃思考不夠周密,軍隊指揮方法上有漏洞。他們對於德軍在中央方向上的實力嚴重估計不足,認為對方根本擋不住蘇軍的進攻,因為對方部隊在夏季行動中被嚴重削弱了,認為中央集團軍群沒有預備隊,所以「它的防禦變的十分不穩定」。

然而無論是大本營還是西方面軍首長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而且也沒有人去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在烏克蘭方向上德軍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以後剛剛轉入戰略防禦並匆忙構築所謂東方壁壘,但是在蘇德戰場的中央地段德軍已經防禦了2年多,已經在最有利的地形上建立起了牢固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這就要求西方面軍的進攻戰役必須特別周密準備,進行全面保障,而且需要得到大本營千方百計的支援。

西方面軍參謀長波克羅夫斯基中將

從之後的戰爭經驗來看,要想粉碎德軍這個重兵集團,不能分散孤立的實施方面軍戰役,而要實施方面軍群的協調行動,並且需要深思熟慮的組織統一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之後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會戰就是例證。不過當時的蘇軍統帥部大本營顯然過高估計了自身的實力,忘記了西方面軍已經在打得很艱難的斯摩棱斯克戰役中遭受很大損失,非常疲憊,不過儘管如此,大本營還是要求它繼續進攻。在半年時間組織了11個進攻戰役,平均每個戰役準備和實施用了15個晝夜,然而眾所周知一個大型進攻戰役準備時間至少需要30-40天。當時的西方面軍在每一個不成功的戰役剛打完在大本營的壓力下,又要準備和實施新的進攻(註定又要不成功)。在1943年10月,方面軍步兵師人數僅為2500-3000人,坦克旅的補充程度僅為30-35%,方面軍的編成內只有1個坦克軍,而空軍第1集團軍在斯摩棱斯克戰役後作戰飛機數量少了一半。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給西方面軍下達任務,不時下發催促性的訓令,而不是對戰役進程施加影響。在首批戰役失利後,本應得出不宜繼續實施戰役的結論,並去尋找其他解決方法,但是這些都沒有做。

還有一個忽視的問題就是西方面軍部隊在莫斯科會戰之後,2年多時間一直處於主要戰事之外,基本遂行防禦任務,偶爾發動一些局部的進攻戰役。與其他方面軍相比,沒有實施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的經驗。在遭到多次失利之後,方面軍部隊對能不能在白俄羅斯成功實施進攻產生立不自信,這一點無論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還是方面軍首長都沒有考慮到。

卡梅爾炮兵上將與部下

再者在於方面軍首長和參謀部。進攻戰役失利和損失嚴重的責任應當由方面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大將、方面軍參謀長波克羅夫斯基中將、炮兵司令卡梅爾上將、裝甲坦克兵司令羅金中將等負責。儘管條件不利,但方面軍首長還是可能做得更好一些。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白俄羅斯方面軍在1943年11月的戈梅利-列奇察戰役。戰役實施時間和西方面軍幾次戰役時間幾乎同時,實施條件也很近似,與敵軍兵力兵器對比也差不多。而最終白俄羅斯方面軍卻在大約100千米正面上突破了敵軍防禦,推進了130千米,解放了戈梅利和列奇察。

當時的方面軍首長和參謀長是典型的一戰舊軍事學派信奉者。在他們看來,主要工作就是定下決心和給所屬部隊下達命令。戰役進程中的軍隊指揮就是依靠單純的指令式方法,司令員和參謀部離開作戰部隊很遠,很少與部屬交流。他們認為無條件地執行司令員的意志最重要,至於在軍隊指揮過程中發揮獨立的創造性和組織性根本無從談起。曾經在西方面軍近2年擔任過步兵軍參謀部作戰處長助理的加利耶夫大將也深有感觸,他回憶道在任職期間從未有機會和方面軍司令員和其他方面軍首長見面。而當新的方面軍司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任後,無論各級首長和參謀部的工作方法,還是領導軍隊的風格,都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對於時任方面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而言,他不可能不明白,在斯摩棱斯克戰役剛一結束就立即實施新的大規模進攻是不可能的,需要有時間進行周密的戰役準備。當然,他也有理由充分的建議,不過他卻並沒有這麼做。

蘇軍СУ-122自行火炮

方面軍司令員和參謀部形式化的而不是創造性的制定戰役計劃和組織戰鬥活動。他們甚至沒有制定方面軍戰役計劃,所實施的實際上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集團軍戰役,所有的兵力兵器都交給了集團軍。不僅集團軍,在軍、師和團進攻方向上都擁有縱深梯次配置的戰鬥隊形編成,而方面軍司令員顯然使自己失去了增強力量和影響事件進程的能力。在解決最重要戰役戰術問題是,墨守成規和模式化風格盛行。對敵軍的突擊總是喜歡在同一個方向上實施,不注意保障行動的隱蔽性和突然性,甚至沒有搞過假情報措施。炮火支援和航空火力支援按照敵人熟知的老套路實施。

司令員和參謀部,以及許多兵種司令員(主任)很少去做一項決定戰役成敗的主要事情,那就是直接在兵團和部隊里進行組織完成所賦予任務的實際工作。在當時,兵種司令員可以在很多天裡無法得到索科洛夫斯基的「召見」。正是這位方面軍司令員的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導致了很多不足:偵察組織薄弱;不能在突擊方向上足夠密集的使用兵力兵器(僅集中了20-25%的炮兵);戰鬥隊形編成過於密集,導致了不應有的巨大損失;不能及時把第二梯隊和快速集群投入交戰等。

最後一個原因當然是戰役戰術層次,特別是集團軍、軍、師、團級指揮員和參謀部工作中的重大缺陷。在這其中,戈爾多夫指揮的第33集團軍情況尤為糟糕。就是這位戈爾多夫,按照調查報告的描述,指揮方式難以容忍的粗魯和嚴酷,常常不必要的改變任務,將下屬指揮員弄得神經緊張。他不止一次要求兵團參謀部全體軍官到先遣分隊的衝擊散兵線中去,有時一天幾次讓兵團指揮員到其觀察所了解情況(筆者註:需要對方穿梭在敵軍密集火力之下)。他所指揮的第33集團軍,在半年時間裡傷亡了4位師長、8位副師長、33位團長和副團長、174位營長,集團軍總傷亡占到西方面軍傷亡的50%。

該集團軍的師、團、營包括炮兵部隊,偵察組織都很薄弱,不能查明敵軍火器的準確位置。因此,在炮兵準備時不能有效摧毀敵方的火器,結果當蘇軍步兵和坦克剛一開始衝擊就遭到「復活」的對方火力打擊,而且對敵軍炮兵作戰效果也很差,結果該集團軍70-80%減員都與彈片傷有關。

蘇軍T-34坦克部隊

連結-關於戈爾多夫

全名瓦里西-尼古拉耶維奇-戈爾多夫,1896年11月30日出生,1951年12月12日死於獄中。

1917年12月加入赤衛隊並在次年轉為紅軍,內戰期間先後擔任連長、營長和團長。1932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1933年任莫斯科步兵學校參謀長,1935年任步兵師參謀長,1937年任師長,1939年任加里寧軍區參謀長,1940年任伏爾加沿岸軍區參謀長,同年6月晉升少將。

戰爭爆發後任21集團軍參謀長,之後1941年8月-1942年6月任集團軍司令,1942年7月22日晉升中將,7月23日擔任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8月12日改任副司令。1942年10月-1944年2月任第33集團軍司令,1943年9月9日晉升上將。1944年2月任近衛第3集團軍司令,1945年4月6日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1945年7月-1946年7月任伏爾加沿岸軍區司令,1946年12月因酒醉說史達林壞話被內務部舉報,和軍區副司令庫利克少將、參謀長雷巴利琴科少將一起被捕,最後死於獄中,1956年4月11日平反。先後獲得2枚列寧勳章、3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等。

戈爾多夫,1942年10月-1944年3月任第33集團軍司令

在方面軍的集團軍和師防禦中,包括在消極的正面地段上,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兵器;儘管當時的情況允許在防禦的第一梯隊中只留下最少的部隊,而把基本力量放到淺近縱深處對它們進行進攻戰鬥的練習和演練。然而這一切同樣因為墨守成規的僵化模式而使得進攻力量不足。

每一次新的進攻準備時間都非常有限,也沒有時間可以給新來的補充人員進行認真的戰鬥訓練。在調查報告中也指出,例如第5集團軍的進攻戰役中,摩托化第184師在1944年2月19日夜間將自己防禦地段交給步兵第158師,在早晨進入進攻出發位置。第二天上午8時,經過10分鐘炮兵急襲射擊後,該師就轉入了衝擊,當然沒有可能取得成功。在這種條件下,很難指望指揮員、參謀部和部隊全體人員作戰會取得勝利。以前失利的陰影還在,衝擊一開始就顯得不自信,沒有章法,坦克脫離步兵,往往獨立進行戰鬥。由於先遣部隊不能推進,計劃好的對衝擊的炮火支援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也就中斷了。所有的這一切都導致了巨大的損失。

為了減少人員損失和順利克服敵人的抵抗,1943年11月給獨立步兵第36旅人員配備了金屬護甲,用以護住身體前部。該獨立步兵旅戰鬥目的是切斷維捷布斯克-奧爾沙公路,然而方面軍指揮部成員顯然忘記了這是冬季的11-12月,戰場上積雪很深,步兵很快就沒有力氣了。誠然,損失是比以往的衝擊要少一些,但是幾天之後,誰都不要這種護甲了。毫無疑問,在戰鬥行動的準備和事實上還有許多其他的缺陷,正是這些缺陷造成了該方面軍一系列進攻戰役的失敗。

方面軍與集團軍指揮員不採取必要的、本應當由他採取的措施,而把組織和實施戰鬥行動的全部擔子交給下述部隊,指望通過高壓「榨出」他們的全部潛力,迫使他們不惜任何代價去完成任務。而之後的新方面軍指揮官則是承擔起準備和實施戰役的大部分工作,以便為下屬部隊完成戰鬥任務創造最好的條件。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

什捷緬科大將戰後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委員會仔細分析了該方面軍以往各次失利的原因,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報告。除了許多客觀原因外,也找到了主觀因素。1943年冬季,方面軍編成內有5個諸兵種集團軍,總共33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加農炮師、2個高炮師和1個火箭炮師。此外,還有1個空軍集團軍,並直轄1個坦克軍、9個獨立坦克旅、8個炮兵旅、1個火箭炮旅、2個築壘地域等。方面軍必須在維捷布斯克、博古舍夫斯克、奧爾沙和莫吉廖夫四個方向上完成任務,因而兵力反散了,而部隊的機動也因橫貫道路極少而受到限制。敵人卻有很好的道路溝通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因而能夠迅速將增援兵力投到受威脅的方向阻止我突擊。」

維捷布斯克-奧爾沙進攻戰役示意圖

新的方面軍司令改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И.Д.Черняховский)大將,4月24日西方面軍番號改為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參謀長依然還是前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則換成了馬卡羅夫(В.Е.Макаров)中將。之後方面軍開始了新的征程,僅僅2個月後就在白俄羅斯會戰大放光彩,向縱深推進500-600千米,之後一直西進攻占了東普魯士!

2010年的奧爾沙

維捷布斯克西德維納河夜景

全文完,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