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讓蘇東坡丟命的「烏台詩案」是咋回事?肇事詩流傳下來了嗎?

2023-05-02     雲夕客

原標題:差點讓蘇東坡丟命的「烏台詩案」是咋回事?肇事詩流傳下來了嗎?

「烏台詩案」是發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樁文字案。

這裡解釋一下,所謂「烏台」,就是御史台,蓋因御史台官署內栽滿了柏樹,所以又稱「柏台」。而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也稱「烏台」。

「詩案」,就是與詩有關的案件。

案件的主角是大家都熟悉的大文豪蘇東坡。

蘇東坡才情蓋世,為人很有性格,恃才傲物,嫉惡如仇,剛直不阿。

蘇東坡自己形容自己,一旦遇上看不慣的事,就必須「如蠅在台,吐之乃已」。

偏偏,蘇東坡又是一個「極不合時宜」的人——蘇東坡生得體胖須長,尤其一個大肚子鼓如孕婦,他曾撫腹笑問小妾朝云:「猜猜這個大肚子裡裝的都是啥?」朝雲討好地說:「是一肚子錦繡文章。」蘇東坡先是哈哈大笑,既而糾正說:「錯,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宋神宗朝興起了由王安石牽頭的「新政改革」,改革派上台推行新政,蘇東坡看不慣,處處冷嘲熱諷;到了保守派上台恢復舊政,蘇東坡也看不慣,同樣熱嘲冷諷。

一句話,蘇東坡是個兩頭不討好的人。

「烏台詩案」發生的時間是元豐二年(1079年),看名稱就知是與詩有關。

但案發是從一份謝表開始的。

先交待一下背景: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至1077)重用王安石,大力實施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至1085)從事改制。

元豐二年(1079年),是從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

這年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

官職調動,按照慣例,都得給皇帝上一份謝表,感謝龍恩浩蕩。

蘇東坡也例行公事,上一份《湖州謝上表》。

慣常做法,就是總結一下自己在原職上的工作,展望一下新職上的期望和計劃,再加幾句感激語,程序就算結束了。

但蘇東坡是個牢騷包,對新政有一肚子牢騷,不吐不快,自己作死,神差鬼使地寫了這麼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表面看,這一句也只是普通牢騷話,其大致意思是:皇上您也了解小臣我愚鈍不適時務,難於和新提拔起來的年輕才俊共事;同時您也體察到小臣我年老疏懶,也只能在基層混日子了。

但是,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蘇東坡這句話里有幾個詞語,在當時是非常刺眼的。

其中,「生事」二字,是神宗朝的熱門詞語——炒熱這個詞的人,正是保守派和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和王安石。司馬光曾寫過一封長信給王安石,信中以「生事」一詞來訓斥王安石,說王安石的變法是無事生事,是要擾亂天下的禍根。

這之後,「生事」就成了攻擊變法的慣常用語。

另外,「新進」則是蘇東坡對王安石引薦的新人的貶稱。他曾在《上神宗皇帝》書里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

這樣的牢騷,這樣刺眼的詞語,讓變法派人士極度不適。

試想想,蘇東坡乃是文壇的領袖,他隨便說一句什麼話,都會對民眾形成強大的引導力,而他總是在詩詞文章中譏諷新政,無疑會對政府推行的新政建設造成強大阻礙。

變法派人士早牙根痒痒的,一直想弄蘇東坡了。

這回,看到謝表上的刺眼語句,他們決定從這份謝表入手,把蘇東坡整臭整倒,讓他停止呼吸,徹底閉嘴。

監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率先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暗譏朝政。

御史李定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

於是,蘇東坡被拘押到御史台獄受審。

好巧不巧,蘇東坡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正好新刊印發行,給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一個上佳收集材料的機會,而這些詩,也都全部流傳了下來。

監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摘抄了幾首蘇軾的詩,上奏彈劾蘇東坡「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

老實說,舒亶也沒冤枉蘇東坡。

舒亶說蘇東坡的《山村五絕》中「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譏諷新政中的青苗法;「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是譏諷新政中的鹽稅法;《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是譏諷新政中的水利法;《戲子由》中的「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是譏諷新政里的課試郡吏措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蘇東坡一開始只承認,《山村五絕》里「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的,「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但遷延數日,也不得不承認,《八月十五日看潮》里「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兩句的用意是「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再拖延了幾日,又承認了《戲子由》詩違抗「朝廷新興律」的主旨。

事實上,舒亶的道行還是淺了點。

經過御史台同仁群策群力,他們從蘇東坡詩詞搜羅出上百首詩是針砭新政的。

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蘇東坡也統統作出了交待,承認自己就是看不慣新政。

其中有些詩,御史台的官員看不懂裡面的真意,蘇東坡主動指出來,給他們上課,詳加解釋,他們才醍醐灌頂,大長見識。

比如《和韻》詩中的「嘉穀」、「莨莠」等語,蘇東坡說這是在譏今之小人輕君子,如莨莠之奪嘉穀,後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自息。另外又取《詩經》中「憂心悄悄,慍於群小」,皆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為小人也。

……

因為這些詩,有三十九人受到牽連,其中官位較高的是司馬光。

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宰相王珪等人喊打喊殺,必欲除蘇東坡而後快。

蘇東坡本人在獄中也作好了必死的打算。

但是,結果頗有些黑色幽默。

蘇東坡平日和一些心目中的正直大臣詩文唱和,寫「獨鶴不須驚夜旦,群烏未可辨雌雄」「腐鼠何老嚇,高鴻本自冥」等句自比獨鶴、高鴻,把變法派比喻成烏鴉、老鼠。

這些「獨鶴」、「高鴻」沒有一個肯出面替他求情,反而是那些被指稱為「烏鴉」、「老鼠」的變法派大臣出力搭救。

其中,章惇為了搭救蘇東坡,還和王珪撕破了臉面。

當然,最能決定蘇東坡生死的,還是王安石勸宋神宗那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回頭想想,早在熙寧七年,蘇東坡還做了《王莽》、《董卓》兩首詩來痛斥王安石。

最終,宋神宗下令對蘇東坡從輕發落,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烏台詩案」就此銷結。

最後補一筆,蘇東坡剛剛逃出生天,老毛病就犯了,信筆寫下了「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的詩句。

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b2ec2e189e0222a137eddd22c389a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