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近日,在紹興某專題協商座談會上,有市政協委員提出建議:
加大引才留才穩才力度。
加快在皋埠片區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引進知名教育集團負責運營,在解決人才子女就學難題的同時,提升教育服務品質。
在會上提出的眾多建議中,這是唯一一個明確提出建設學校配套的建議,也是一個極具前瞻性和落地性的建議。
一切建立在皋埠的現狀之上。
皋埠,作為集成電路和高端生物醫藥兩大「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的主戰場,產業集聚正在不斷加速。
不僅有中芯國際、長電、振德醫療等一批頭部企業,眾多產業上下游企業也先後入駐。今年1-3月份,皋埠的工業投資占全區比重達到56%,可謂「傾城之力」。
在這種情況下,引進產業已非皋埠的當務之急。
當務之急是,如何把那些產業人才留下來。
要知道此前的皋埠,作為城區外圍鄉鎮,生活配套較為落後。想逛個大商場還得去世茂,看病還得去人民醫院。
好在,皋埠首個大型綜合體——鯨銀城,將於今年10月開業;新越城區人民醫院,也已在建設中,填補了皋埠在大型商業和醫療上的空缺。
現在最大的短板,正是教育資源。
目前皋埠內的中學僅有皋埠中學、東湖鎮中學,小學僅有皋埠中心小學、上蔣小學,不僅學校數量少,而且沒有名校資源加持。
在皋埠晉升紹興產業中心,招引高端產業、高端人才的現在,現有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人才對子女的教育需求,成為掣肘皋埠發展的最大短板。
因此發展皋埠的教育事業,勢在必行,而且已迫在眉睫。
02
皋埠的教育事業會如何發展?
同為產業高地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可能是最合適的參照。
作為對標矽谷的創新高地,大走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基礎教育水平不高、優質教育供給不足。
大走廊做的第一步,是先建設和引進了一批高品質學校。
以未來科技城為例,建設和培育了包括海曙幼兒園、維翰幼兒園、海辰小學、海創小學、杭州文瀾未來科技城學校、海辰中學、天元公學、杭州師範大學天空之城小學等學校。此外,還引進了杭州狄邦文理學校、杭州學軍中學海創園學校等學校。
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滿足人才對教育的需求。
所以才有了今年8月29日,杭州市教育局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共同發布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基礎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2022—2025年)規劃》。
據規劃,到2025年底,大走廊還將新建88所學校。同時,大走廊區域內2022年後新建的基礎教育學校全部納入名校集團化辦學。
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杭州第十四中學、學軍小學、崇文實驗學校等多家學校與大走廊進行名校集團化辦學合作簽約。
建設學校、引進名校、推進集團化辦學,這是大走廊擴增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的努力。
對於大走廊的人才來說,他們又是如何選擇?
儘管近年未來科技城的公辦教育質量有所進步,但還不能和主城區比肩,餘杭學籍也意味將來考取主城重點高中的機會較小。
這兩項短板,顯然無法滿足多數高收入、高知家庭對教育的期許。
因此當前未來科技城的高收入、高知家庭的主流選擇,還是就讀主城區名校學區房,「能西湖,別餘杭」是他們的擇校信條。
而未來科技城內公辦教育的生源主力,僅部分是高收入、高知家庭,多數還是剛需家庭、當地拆遷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
這是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學區現狀,也是很多板塊學區發展初期的必經階段。
不過隨著名校教育品牌落地,學校建設推進和優質師資引進,這些公辦教育資源必然會追趕上主城區名校,能滿足更多高收入人群的教育期待。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生源被吸納,屆時,這些新學區將迎來價值高點。
03
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板塊新興教育資源的發展,是由兩條線索組成。
一條是官方的努力:建設和培育一批學校,增加教育資源密度;引入名校教育集團,提升教育質量。
一條是人才的選擇:選擇本地的優質新學校,也是在持續改良生源。
只有這兩條線相互交織、螺旋上升,才能助推一個板塊的新興學區,逐漸成為整個城市的頂級學校。
這註定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卻也是板塊發展的必由之路。
像紹興新中心的鏡湖,在今年已全面啟動實施總投資近40億元的新區基礎教育網點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未來5年里,每年新建2-3所中小學。
同時邀請優質品牌教育集團進行管理,並設立鏡湖新區優質教育發展專項基金。
而隨著產業、人才的不斷落地聚集,皋埠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將會比鏡湖更加強烈。
萬事起頭難,但市政協委員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建議,正是那一點星星之火,並會很快呈現燎原之勢。
屆時,皋埠現有的學校很可能迎來改造升級、歸入名校教育集團,享受與主城區名校相同的師資力量;
新建一批高品質學校,滿足日漸增加的人才與高端產業人口的子女就學需求;
同時還可以引入杭州、上海的名牌院校,在教育資源上實現與強一二線城市接軌。
可以展望,未來的皋埠,必然將成為紹興的學區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