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自殘!他們為何打斷骨頭求增高

2024-08-30     新周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中國新聞周刊

(ID:chinanewsweekly)

作者:牛荷

因為一米六四的身高,29歲的劉安一直很自卑。2020年,他在網上偶然看到關於「斷骨增高術」的帖子,開始關注這一手術。2023年,他聯繫到河南某公立三甲醫院的一名骨科醫生,花費了十幾萬元做了斷骨增高術,想再「長」高6厘米。

術後,劉安並未實現長高的願望,雖然左腿延長了6厘米,但右腿縮回1.5厘米,成了長短腿,走路一瘸一拐。他還出現了右腿踝關節炎等其他併發症。手術費加上修復治療的費用,他已陸續花掉三十多萬元。

斷骨增高術在醫學上又叫肢體延長術,主要用於先天殘疾或肢體畸形的病人,且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早在2006年,衛生部下發通知,明確這是一項用於臨床的骨科治療技術,嚴禁用於美容項目。但記者調查發現,迄今為止,這一手術仍被超適應證濫用。

被隱瞞的風險

「很後悔做了這一手術。」劉安稱,醫生告訴他,他右腳踝關節的軟骨組織損傷,導致了踝關節融合,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只能維持現狀。

與劉安一樣,術後的程夢一樣面臨著併發症的長期折磨。做斷骨增高術前,程夢的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站在別人旁邊,有時穿著高跟鞋才只到人家肩膀。」她說。

2021—2022年,程夢在土耳其先後做了大小腿的斷骨增高術,共延長十多厘米。

雖然實現了增高,但她卻要面對手術帶來的一系列併發症和後遺症。她的右小腿患上慢性骨髓炎,雙腿變成了X型腿,還出現膝蓋外翻、腳足內翻等併發症。

斷骨增高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手術將人的腿骨鋸斷,然後再人為拉長斷骨間的距離,達到增高的目的。上海市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骨科主任醫師張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臨床上醫療目的的肢體延長術,大多用的是髓內釘輔助外固定架延長(英文縮寫LON)的方式,患者需經歷不止一次手術。髓內釘是骨科手術中用於固定骨頭的器械,是為了保證骨延長之後,腿不長歪。「手術技術是成熟的,但本身存在風險,而且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很高。」他說。

程夢小腿的增高手術採用的便是LON方式。人體的下肢骨骼中,脛骨和腓骨兩根長骨,組成了小腿的骨架結構,是腿部主要負重骨骼,肩負著行走和負重功能。

2021年發表在《中華骨科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LON方式的手術中,首先髓內釘被置入脛骨的中心,鎖定髓內釘近端螺釘後,然後將脛骨、腓骨打斷,並安裝外固定架,術後通過調節外固定架,將兩段骨骼的間隙拉得更開,使骨頭沿髓內釘緩慢延長,完成目標延長長度後,鎖定髓內釘遠端螺釘,最後拆除外固定架。延長的骨頭癒合良好後,需二次手術再去除髓內釘。

(圖/unsplash)

給患者安裝外固定架時,患者需要忍受多根鋼針扎穿雙腿的痛苦。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潘慧此前接受採訪時談到,外固定架通過鋼針穿過受試者的雙腿,稍有不慎便會損傷腿部的血管、肌肉和神經組織,如果鋼針消毒不徹底,隨時可能造成穿孔感染,甚至引發骨髓炎,造成殘疾。

張昊表示,術後1—2周,患者或醫護人員需每天擰動外固定架的螺絲,進行骨延長。延長期,被截斷的腿部骨頭被強行拉長,腿部的神經、血管、肌肉、皮膚也被隨之拉長。延長長度越大,併發症出現的可能性越大。

張昊稱,X型腿、長短腿等在適應證範圍內的患者,可以通過斷骨增高術進行腿部矯正。這類患者如果不及時矯正,容易產生關節炎等問題。但對於腿部無疾病的健康人群,國內不允許開展這一手術。

「通過手術延長的骨頭質量,比自然長出的骨頭質量差很多,骨頭更脆弱、細軟,肢體功能下降,容易導致骨折。」張昊表示,很多實現骨延長的患者,拆了外固定架後,還需通過手術再置入鋼板或進行植骨,防止骨頭斷裂。此外,還存在術後因神經損傷、血管損傷而導致癱瘓,甚至肢體壞死需要截肢的少數案例。

「內置髓內釘,延長期內針道感染髮生率更高。」前述《中華骨科雜誌》中的文章指出。2022年7月,在土耳其拆除外固定架兩個月後,程夢的右小腿斷骨處開始紅腫、疼痛,兩天後,紅腫部位出現破潰、流膿。隨後,程夢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急性骨髓炎,她第一時間聯繫了推薦她去土耳其做手術的醫托,以及土耳其中介和手術醫生,被告知口服抗生素即可,「當地醫生告訴我,不需要清創和取出髓內釘」。程夢說,她持續使用抗生素類藥物6周左右,但傷口一直未癒合,當年9月,程夢被確診為慢性骨髓炎。

「治療慢性骨髓炎的重點是徹底清創和修復骨缺損。」2024年7月發表在《國際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對於由內固定或外固定術導致的慢性骨髓炎,要去除植入物,原因在於植入物存在時無法進行有效、徹底地清創。張昊表示,做斷骨增高術的人,患骨髓炎的機率在10%左右。急性骨髓炎患者,不一定要取出髓內釘,但要靠大量抗生素治療,並進行清創手術。對傷口反覆不癒合的患者來說,治療必須取出髓內釘。

2022年4月,程夢右側小腿還未拆除外固定架時的影像圖。(圖/受訪者供圖)

程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她一起去土耳其做斷骨增高術的患者中,不少人術後都出現各種併發症。他們互稱為「腿友」。很多「腿友」的術後併發症是在手術結束1年後才確診的。

北京市一家骨科專科三甲醫院的醫生廖洋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國內之所以禁止開展非醫療目的的斷骨增高術,就是因醫療事故太多。臨床上,他遇到不少在越南、韓國做斷骨增高術的國內患者,這些患者因術後出現神經損傷等病症,向他尋求幫助。

手術前,程夢很喜歡運動,經常能跑十多公里。如今,她上下樓梯,不扶欄杆容易摔倒;甚至不藉助雙手,無法從凳子上站起來,也無法跑、跳、蹲。連續走500米以上都有點吃力,腿上像綁了重的沙袋。張昊表示,做這一手術後,基本意味著告別了劇烈運動。

泛濫的醫托

術前,劉安和程夢的腿部,不存在任何問題。《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僅出於增高目的,想做斷骨增高術的人不少,他們活躍在多個斷骨增高的QQ群、微信群中。

事實上,醫美性質的斷骨增高術已被官方叫停近20年。2006—2007年,衛生部先後兩次發布關於斷骨增高術的通知。2007年的通知指出,該手術適應證為先天畸形、外傷、腫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損或肢體不等長,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體畸形。不具備以上適應證的,嚴格禁止開展該手術;嚴禁用於美容項目。此外,開展該手術的醫療機構,應為具備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或骨科專科醫院,具有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的「骨科」診療科目。

即便如此,這一手術在醫美領域依然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張昊表示,非醫療目的的斷骨增高術因為利潤高,有長高需求的人很多,得以一直存在。趙方成是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的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據他了解,現在國內很多私立醫院、美容機構在隱秘地開展這種手術,甚至有些知名的退休醫生,也被邀請到私立機構做手術。

醫托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在各種「斷骨增高」群以及微博、微信、B站等平台,不少中介、醫托會通過發布宣傳信息,吸引人們做手術。劉安表示,醫托為醫生拉一單手術,能拿到比例不低的提成,一台十幾萬元的手術,醫托一般能從中獲利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記者以做手術名義,向一位微信名為「眯」的醫托諮詢。這名醫托告訴記者,她做過斷骨增高術,目前恢復得很好。她向記者推薦一家位於海南海口的私立醫院。這名醫托稱,大家會組團來做手術,醫院平均每兩天做一台斷骨增高術,一個月能做一二十台,基本是採用LON的方式。手術團購價12萬元,由正規三甲公立醫院的醫生主刀,一般為患者增高6—8厘米,術後住院7—15天。出院後,患者可以回家或在當地康復中心康復。

(圖/unsplash)

多名做過斷骨增高術的受訪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風箏」是斷骨增高術圈子裡有名的「醫托」。劉安表示,2020年開始,「風箏」開始在國內各大網絡平台註冊帳號,推廣斷骨增高術。

2020年,程夢通過貼吧添加了「風箏」的聯繫方式,被「風箏」拉進有幾百人的土耳其斷骨增高手術群。程夢說,在群里,經常看到有人分享在土耳其手術成功的視頻。程夢說,醫托分享的很多患者術後短時間就能走路、跑、跳的視頻,讓她以為,這一手術風險很小。「原來膽子小的人,只要進了這個術前群,沒過幾天就會變成『勇士』,漸漸以為失敗只是個例,但實際並非如此。」程夢說,手術前,土耳其的中介曾告訴她,斷骨增高術的安全性很高,成功率至少在90%以上。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以「腿友」身份聯繫上「風箏」。8月20日,「風箏」給記者分享了多條視頻和照片信息,視頻中是多名做過斷骨增高術的患者在某機構的日常生活。「風箏」表示,目前15萬元可以實現一條龍服務:三級公立醫院十多年經驗的大主任主刀、贈送整形美容縫合、4個月骨延長期的住宿、康復理療等。隨後,「風箏」給記者推薦了微信名為「骨管家骨科康復諮詢(唯一號)」的聯繫人。

該聯繫人稱,做手術的地點是在山東菏澤,並為記者推薦了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曹丕健。公開資料顯示,曹丕健從事骨外科醫療及教學工作近20年。「很多斷骨增高手術都是曹主任做的。」這名聯繫人表示,現在8月份的手術已經排滿了,要做只能等下個月初再安排。

據河南電視台《都市報道》此前調查,山東有醫托介紹斷骨增高術,手術地點在山東菏澤鴻泰醫院,主刀醫生是曹丕健。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院方曾回應媒體,已採取緊急處理決定,對曹某健停職停崗。

對於違規開展斷骨增高術的醫療機構和醫師,前述國家衛生部2007年發布的通知曾給出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有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技術操作規範,造成嚴重後果等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廖洋表示,儘管他所在的醫院有這項技術,但不會給單純想增高的人開展,因為一旦被查出,醫生會被吊銷執業資格。「但目前對違法開展斷骨增高術的機構和醫生處罰力度太低。」張昊說。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軼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民法典》規定,若私立醫院違反規定私自開展斷骨增高術,造成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私立醫院應對患者承擔賠償責任。若醫院採用虛構事實、誇大醫療效果等宣傳方式,誘騙患者開展斷骨增高術,造成財產損失的,可能涉嫌詐騙罪,還可能涉嫌醫療事故罪。

據媒體報道,針對斷骨增高術相關信息引流、拉人亂象,貼吧、快手及抖音等多個社交平台表示,已開展排查,涉事多個帳號已被處理。

身高焦慮的爆發

一名做過斷骨增高手術且有併發症的患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很多患者出現併發症後,並不願發聲。因為他們擔心曝光後,為其做手術的私立機構,不願為其進行腿部修復。還有一些患者因為沒錢修復,轉而選擇做醫托,拉更多的人做手術。

這名患者表示,術後出現併發症維權很難。為了符合手術適應證,健康的人做斷骨增高術時,手術原因會被寫成腿部殘疾、腿部畸形等。術前,醫生也不會給做手術的患者拍腿部的全長片。因此,如果患者術後出現併發症,會因為無法證明患者術前是健康人,維權無門。

一個原本健康的人,為何甘願冒著巨大風險,去做一個風險高且難以維權的手術?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這背後是社會身高焦慮的集中爆發。」趙方成表示。他認為,對這部分人群,應引導他們正確面對身高問題,而不是為了迎合社會審美,把自己置於巨大風險中。

張昊談到,願意去做斷骨增高手術的人,往往都存在焦慮、自卑等情緒。「這部分人大多是偷偷做手術,默默成了『殘疾』。」趙方成感到如今社會上對身高的焦慮和畸形追求。他的門診快變成了心理諮詢門診,「很多骨骺線已經閉合的年輕人來問我,還能不能再長高一點。」趙方成說,他一般都會直接「澆滅」對方的希望。

(圖/unsplash)

在趙方成看來,身高並不是導致一切問題的原罪。對想長高的健康人群來說,斷骨增高術是一種病態的方式。想解決身高焦慮,要先從正確認識身高做起。但現實是,決定做手術的人,很難被說服放棄。即便知道做完可能會致殘,他們也願意放手一搏。

張昊表示,醫美領域的手術,國家一直都謹慎推廣。對於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醫美手術,往往帶來的併發症和醫療糾紛風險都很高。即便是國外,開展這項手術也大多是基於醫療性質的治療,醫美性質的手術並不多。據媒體2020年報道,全世界範圍內,醫美性質的斷骨增高術只在一些私人醫療機構開展。該報道指出,這種手術價格昂貴,在英國至少要5萬英鎊,在美國價格更高,需要75000美元—28萬美元。

「這種手術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背後有很多未知隱患,增高後的肢體功能比原來差很多。」張昊稱,健康的人將斷骨增高術當做增高的「救命稻草」。他分析,從治療疾病的角度看,有些骨腫瘤病人,腫瘤切除後產生大段的骨缺損,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也能避免截肢。即便恢復肢體功能差一些,但對骨腫瘤病人來說,獲益更高。但這項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濫用,就會產生一系列不確定的風險。

(文中劉安、程夢、張昊、廖洋、趙方成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ab547140c561fb12d8b90f570c05e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