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尤:從「我無知我有理」看詩壇亂象

2023-05-09     當下那些事

原標題:與無尤:從「我無知我有理」看詩壇亂象

記得某著名導演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垃圾電影,是因為垃圾觀眾太多」,我深以為然。

這些年,詩壇亂象頻出,垃圾詩詞大量湧現,甚至很多「詩人」以丑為美,樂此不疲。套用那位導演的話說,就是「之所以有那麼多垃圾詩詞,是因為垃圾讀者太多」。「真正好的詩詞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反而垃圾詩詞能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熱情」便是明證。有些人如蒼蠅一般,只要聞到一些腥臭之味便蜂擁而至,掀起一場又一場狂歡。當然,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切皆被娛樂,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時代環境對詩詞文化確實不太友好。但是,如果自認為是熱愛詩詞的人,或者自認為是詩人的人,這樣的人如果對待詩詞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待中國詩詞文化的傳承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那就實在太愧對先人了。

這些年流行一種怪病,叫做「我窮我有理」,這種怪病的症狀是:一些人仗著自己窮困而蠻不道理,他們認為:因為他們窮,所以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別人都得讓著他們。其實「我窮我有理」這種病還有一個孿生兄弟,那就是「我無知我有理」。得了「我無知我有理」病的人認為:因為他們無知,所以所有人都得遷就他們,凡是他們看不懂聽不懂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只有他們能看懂能聽懂的才是好東西。具體到詩詞領域,這些人認為只有他們能看懂的詩才是好詩,凡是他們看不懂的都不是好詩。不管是「我窮我有理」還是「我無知我有理」,都是撒潑打滾式的無賴行為。

「我無知我有理」,其實是一些人為自己的無知找了一塊遮羞布而已,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不願意承認是因為他們無知才看不懂別人的作品,所以怪別人的作品不好,怪別人的作品太深奧。

根據有明確記載的史料而來的不完全統計,中國歷代流傳到今天的詩詞總數超過了三十萬首(也許更多),這個數量是極其龐大的,可是大眾所熟知的不過是其中的幾十首而已,而且這幾十首詩詞多數是中小學課本中收錄。假如沒有語文課上反覆的灌輸和講解,恐怕這些人連這幾十首詩詞都不見得知道。得了「我無知我有理」病的人認為真正流傳下來的詩詞就是中小學課本中收錄的那幾十首,而那幾十首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它們是最好的詩詞作品,真是可笑至極。以他們的智商根本搞不清楚:這幾十首詩詞不是因為口口相傳才在今天廣而知之的,而是因為語文課本才廣而知之的。」

其實有史料記載的三十多萬首詩詞一直在代代流傳,只不過是在文化人中間流傳,在專家學者中間流傳,得「我無知我有理」病的人根本不了解而已。關於這三十多萬首詩詞的一本又一本的詩冊便是證明。

普通大眾不知道這些詩詞,或者看不懂這些詩詞,是有情可原的,畢竟不是專業搞詩詞的。但作為一個口口聲聲說熱愛詩詞,甚至是創作了很多首詩詞的「詩人」,如果對詩詞連個基本正確的認識都沒有,那可就真的是丟人丟大發了。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首詩,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這首詩也叫做《息媯》。這是一首超級經典的詩。這首詩表面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卻很少有人能讀得懂。我希望通過這首詩的解析讓大家對中國詩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們先看一下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從文字來看,這首詩非常簡單,只有二十八個字,而且沒有一個生僻字。但這首詩卻包含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思考,歷來被稱為「詠史詩」的典範之作。這首詩有議論,有褒貶,但卻用意隱然,沒有任何露骨的譏刺。許顗在《彥周詩話》中評價此詩:「仆謂此詩為二十八字史論。」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用意隱然,最為得體。」 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說:「大義責責,詞色凜凜。真西山謂牧之《息媯》作能汀千古是非,信然。」通過這些大家們對這首詩的評價,我們就能看出,這絕非一首簡單的詩。

要想讀懂這首詩,必須先搞清楚桃花夫人的故事,這是大前提。

桃花夫人就是息夫人,是春秋時期的四大美女之一。息夫人是陳國國君陳莊公的女兒,因為她嫁給了息國的國君,所以被稱為息夫人,又因為她姓媯,所以又被稱為息媯。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嫁給息國國君為妻,出嫁的時候路過蔡國。息夫人的姐姐當時是蔡國國君蔡哀侯的夫人,於是,蔡哀侯就把息夫人留了下來,說要款待她。可是這個蔡哀侯是個大色狼,他看上了息夫人的美貌,就開始對息夫人動手動腳了。息國國君聽說以後大怒,就和楚國國君楚文王商量了一個計策:楚國假裝進攻息國,息候向蔡國求援,於是蔡候派兵來救援息國,楚國趁機攻打蔡國。依計行事的結果是,楚軍在莘地擊敗了蔡軍,俘虜了蔡哀侯。

蔡哀侯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要設計報復息候,於是在楚文王面前使勁稱讚息夫人的美貌。很快,楚文王就對息夫人動起了歪腦筋。楚文王假裝巡遊,來到了息國。楚文王在息候的接風宴上看到了息夫人,立馬就拜倒在了息夫人的石榴裙下。第二天,楚文王設宴反請息候,趁機以武力擒獲了息候,滅了息國。息夫人本來是想投井自殺的,但因為楚文王讓息候擔任守城的士兵,為了保全息候的性命,息夫人只好委曲求全,嫁給了楚文王。

息夫人入楚宮三年,雖然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但自從她進入楚宮以後,就沒有開口說過話。楚文王問她為什麼,息夫人說「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死又死不掉,我還有什麼話可說」。

楚文王死後,息夫人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自相殘殺,雖然後來王位落在了息夫人的二兒子楚成王的手裡,但由於楚成王年幼,軍政大權被楚文王的弟弟子元把持了。子元貪戀息夫人的美貌,百般調戲息夫人。子元亂政八年後,被若敖氏殺死。此後,息夫人隱居深宮,不再過問政事。

息夫人的悲劇人生折射出的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小諸侯國艱難求生的殘酷現實,蔡哀侯領導的蔡國和息候領導的息國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有人感念息夫人和息候的真摯愛情,在今天的武漢市漢陽區建了「桃花夫人廟」,也叫做「桃花廟」。這首詩就是杜牧路過桃花夫人廟的時候寫的。歷史上關於桃花夫人的詩詞很多,除了杜牧這一首,還有王維的《息夫人》,宋之問的《息夫人》,羅隱的《息夫人廟》,劉長卿的《過桃花夫人廟》等。

接下來,我們來解析杜牧的這首《題桃花夫人廟》。先看第一聯「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細腰宮」就是楚宮,杜牧沒有直接說楚宮,而是說細腰宮,其中用的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細腰宮比楚宮多了一層含義,起首一句便引發了深度思考,表明了息夫人的悲劇源於楚王的荒淫,諷刺了春秋時期諸侯王的荒淫無道。「露桃新」挑明了詩詞的主人公是「桃花夫人」,同時引領出第二句中的「幾度春」三個字,感慨息夫人的時光是那麼難捱。「露桃新」化用了《樂府詩集·雞鳴》中的「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暗諷諸侯之間為了趨利避害而互相殘殺,暗含著桃花夫人的悲慘命運。

「脈脈無言幾度春」,「無言」是息夫人悲劇的關鍵詞,也是這首詩的詩眼。息夫人對息候深情脈脈,而今淪落楚宮,對息候只能「脈脈而無言」。同時,可憐的息夫人面對荒淫無道的楚王,雖然厭惡至極,可又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無言以對」,也就是「無聲的抗議」。無言了一年又一年,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也許杜牧還想說:這樣的亂世又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這一聯詩中,桃花與桃花夫人,宏觀環境與桃花夫人的微觀命運,情與景,無奈與諷喻,難分難解,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意境高峻,情感深沉,有著特殊的詩意美。

第二聯「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按照前兩句的情感邏輯,讀者以為詩人要對息夫人痛惜垂淚了,可詩人偏偏在第三句筆鋒一轉,轉為冷冷的一問。「至竟息亡緣底事?」「至竟」的意思是「究竟,到底」;「息亡」指的是息國滅亡;「緣」是因為的意思,「底事」的意思是「什麼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根源上來說,息國滅亡到底是因為什麼事呢」。息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桃花夫人的美貌,雖然桃花夫人忍辱苟且,無言而活,但卻無法否認這個事實。這一問無情地揭露了桃花夫人心底的傷疤。息夫人啊,你自以為活得屈辱,自以為為息候犧牲了很多,可是這樣你就值得同情了嗎?杜牧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更沒有對桃花夫人冷嘲熱諷,而是以「綠珠墜樓」來間接表達了對息夫人的評價。

「可憐金谷墜樓人」,只是可惜了金谷中墜樓殉情的綠珠啊。這句詩引用了「綠珠墜樓」的典故。西晉富豪石崇有一個樂妓叫綠珠,石崇和綠珠等人住在奢華的金谷園中。當時正值趙王倫專政,趙王倫的親信孫秀看上了綠珠,於是派人向石崇索要綠珠,遭到了石崇的拒絕。孫秀大怒,設計將石崇投入了大獄。石崇在被捕時對綠珠說:「我今為爾得罪」。意思是我是為了你才被捕入獄的。綠珠含淚回答說:「當效死於君前」。於是綠珠跳樓自殺了。綠珠的經歷和息夫人類似,但綠珠沒有像息夫人那樣忍辱偷生,而是選擇了以死抗爭。杜牧沒有指責息夫人的懦弱,也沒有誇讚綠珠的剛烈,只是發了一個感嘆,「可憐金谷墜樓人」,但褒貶之意盡在其中,真是寓意深遠,妙不可言,讓詩意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杜牧藉助息夫人和綠珠的故事,不僅鞭撻了統治者的荒淫無道,批判了動盪的世道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更發出了希望人民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反抗亂世的希望之音。

大家看到了吧,杜牧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卻包含了如此豐富的歷史知識,如此深刻的歷史思考,和如此濃烈的思想情感。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沒有對歷史、社會和命運足夠深刻的思考,是萬萬不能讀懂這首詩的。

其實,但凡古代有名的詩人,都是有著很高的人格修養和豐厚的知識積累的,加上歷來文人都以「修齊治平」為理想追求,所以這些詩人們的作品絕大部分都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濃烈的情感,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思想深度,是很難讀懂他們的作品的。我經常說「詩詞是高雅文學,並不是寫給普通人的」,並非虛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a84d1660bfeb35bbe87d5f02ba7dc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