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防大於治,預防策略早知道

2019-12-04   糖尿病同伴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慢性併發症之一,也是終末期腎病(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血壓控制不佳,有20%-40%會發生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腎衰竭的主要原因。隨著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的攀升及患者壽命的延長,糖尿病腎病未來可能會成為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原因。對於糖尿病腎病患者我們應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壓,糾正脂質代謝紊亂的情況,減少蛋白尿,保護腎臟,除了各項醫療措施之外,飲食治療在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治療中也是很關鍵的。 今天我們來說說糖尿病腎病的詳細防治策略:



一、「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判定標準

腎病早期無明顯症狀和體徵,不易被發現,待患者出現明顯蛋白尿或合併有水腫等表現時,腎病已處於晚期階段,病理改變無法逆轉,因此 防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如果糖尿病患者在3個月內連測2~3次,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達20~200微克/分鐘或者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均達30~300毫克,同時排除導致蛋白尿的其他原因(如泌尿系感染、運動、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小球腎炎等),即可診斷為「早期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人要兩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還是一種獨立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對於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進展、預測、治療效果評價等同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糖尿病患者腎病的早期信號:

當然先要強調一點,要定期到醫院做尿蛋白的篩查,不要等有信號才去,有信號才去查或治可能已晚了一步,腎病也許已經發生了!一般糖尿病腎病身體會有以下症狀出現:

1、查尿,尿中出現蛋白

這是糖尿病損害了腎小球等微血管所致,建議糖尿病病人檢查尿時,不要忘記查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便於早期發現腎臟損傷。


實驗室工作人員從餐桌上的盤子裡抽取尿樣, 特寫。泌尿外科概念

2、糖尿病人尿量增多,說明腎可能有問題

正常人每天尿量1500-2000毫升。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尿量也增多。病情進一步發展,尿量可減少一些,這與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有關。故患者平時要注意尿量的變化。

3、水腫出現,腎已遇險

如果病人尿蛋白增多每日達3克以上,伴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患者出現明顯的水腫就是腎病綜合徵的表現。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現上述現象,預後險惡,會很快進入氮質血症。因此患者晨起要注意面部是否有緊張感,眼瞼是否水腫,夜間入睡前是否有雙下肢發脹,踝關節水腫現象。

化學試驗研究

4、查腎功,防腎病的關鍵

50—60%的青年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微血管病變,後期幾乎都死於尿毒症。一般認為大量蛋白尿出現後2-5年,即進入尿毒症期。而2型糖尿病多數發生在患糖尿病後15-20年左 右。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經常檢查腎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糖尿病患者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

5、注意反覆發作的尿路感染

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糖尿病病人尿中會有大量葡萄糖,細菌很容易生長繁殖,就易引發尿路感染,了會導致腎間質損害,所以要早防早治,把血糖控制好是重中之重。

三、糖尿病腎病前三期可治可逆轉,後期風險高,按照病程發展通常分為五期

Ⅰ期:即「腎小球高濾過期」:以腎小球濾過率(GFR)代償性增高(>150ml/min)和腎臟體積增大(約增加25%)為特徵,腎組織無病理改變,患者無不適症狀,血壓正常。

Ⅱ期:即「間斷性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休息時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20mg/min或<30mg/d),但運動後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表現為「間歇性微量白蛋白尿」。

此期患者普通尿常規檢查蛋白仍為陰性,血壓多正常,亦無不適感覺,但病理檢查顯示腎臟已有了組織學上的異常改變,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質增加。

Ⅲ期:即「持續微量白蛋白尿期」,也叫「早期糖尿病腎病期」,此期患者由「運動後白蛋白尿」進展為「持續性白蛋白尿」,定量達20~200mg/min或30~300mg/d,為高度選擇性蛋白尿,但患者尿常規檢查蛋白仍為陰性,腎小球濾過率(GRF)大致正常,血壓可有輕度升高。

病理檢查: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質增加更加明顯,可見結節型或瀰漫型腎上球硬化改變。


Ⅳ期:即「臨床糖尿病腎病期」:患者出現大量非選擇性蛋白尿,普通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呈陽性,腎小球濾過率(GRF)進行性下降,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升高,並開始出現高血壓、高血脂、低蛋白血症及浮腫,進入此期意味著患者腎功能將不可逆轉地進行性下降。

Ⅴ期:腎衰竭期,即「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此期患者血肌酐(≥442mmol/L)和尿素氮均顯著升高,低蛋白血症、水腫、高血壓、腎性貧血進一步加重,常常伴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及代謝性酸中毒,治療將會非常困難,往往需要接受透析治療。

糖尿病腎病的幾個篩查方法:

1、血清胱抑素 C(Cys-C)——早期檢測到糖尿病腎病

血清胱抑素 C(Cys-C) 是一個分子量約為 13KD 的小分子物質,體內有核細胞均可產生,產生速率恆定,與患者性別、年齡及飲食、肌肉情況關係不大,可以從腎小球自由濾過,且腎小管無分泌。其上述特徵顯示 Cys-C 濃度幾乎完全取決於腎小球的濾過率,不會被年齡、性別、炎症、疾病、飲食等多種因素所影響。腎小球濾過率(GFR)的降低會導致胱抑素 C 濃度的升高,因此胱抑素 C (Cys-C)可以作為一個較為理想的內源性測定腎小球濾過功能的物質,對於早期檢測到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2、β2-微球蛋白(β2-MG )——診斷早期腎損傷的標誌
β2-微球蛋白(β2-MG )是一種低分子蛋白,正常人的產生、合成、釋放是恆定的,通常可自由通過腎小球,被腎小球濾過,最終被近端腎小管吸收並分解。約 99.9%以上的β2-MG 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近曲小管輕微受損,尿 β2-MG 就增加,且一般腎小管的損傷早於腎小球。因此,β2-微球蛋白(β2-MG )增高是最早提示腎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當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時,血、尿中 β2-微球蛋白(β2-MG)濃度會增加,提示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減退 ,可作為診斷早期腎損傷的標誌。檢驗醫學網

3、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診斷腎損傷的早期敏感標誌物

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 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hs-CRP 為超敏方法檢測出較低濃度時的 CRP。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屬於機體的重要防禦因子,是機體在受到損傷或嚴重刺激後,由肝臟合成並分泌的一種急性炎症反應蛋白。血清 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濃度較高會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加劇動脈內膜增厚、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糖尿病早期腎損傷可引發炎症因子增加,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相應也會上升,超敏 C 反應蛋白( hs-CRP) 是診斷腎損傷的早期敏感標誌物。


4、同型半胱氨酸(Hcy )——對2 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作出判斷和監測

同型半胱氨酸(Hcy )是機體內必要的胺基酸,人體內蛋氨酸-甲硫氨酸循環的正常代謝產物,可反應血管損傷情況。同型半胱氨酸(Hcy )可以通過細胞毒性、誘導氧化應激和協同糖基化終末產物等損傷血管內皮,造成腎臟微血管病變。糖尿病早期患者 Hcy 就有所增加,隨著對腎臟的損傷 Hcy 值逐漸增高,臨床認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 Hcy) 是糖尿病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測定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於對 2 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作出判斷和監測。

四、糖尿病腎病的飲食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配合飲食治療也非常關鍵:

1、3~5期的糖尿病腎病患者會逐漸伴有高血壓症狀,因此要嚴格掌握限鹽的標準。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者,食鹽的攝入量每日要在2克左右。

2、長期採取高蛋白膳食,可能加重腎臟的高濾過狀態,同時增加體內有毒的氮代謝產物的產生和瀦留,從而導致腎功能的進一步損害。因此我們主張適量限制膳食中的蛋白質,以減少腎臟損害。限制蛋白質的總量。一般主張,每日膳食中的蛋白質,按照0.6-0.8克/公斤標準體重給予,還要在限量範圍內提高優質蛋白的比例。處於糖尿病腎病第3、4期的患者,在堅持糖尿病營養治療其他原則的同時,掌握好每日蛋白質攝入的質和量,出入平衡,就可能有利於腎臟的恢復。


3、當糖尿病腎病發展到終末期腎病時,蛋白質限制應更加嚴格。臨床採用部分小麥澱粉飲食作為主要熱能來源,代替大米和麵粉。因為大米和麵粉等主食中含有較多量的非優質植物蛋白 ,而麥澱粉中植物蛋白含量甚微。但因麥澱粉製作不易,所以也可用目前市場銷售的玉米粉來代替。這樣可以節約植物蛋白量,用動物蛋白加以補充,從而更利於滿足體內的生理需要。

4、胺基酸的供給:儘可能多攝入必要胺基酸,也可以口服α酮酸(腎靈片)來代替部分必要胺基酸,或用腎用胺基酸補充。

五、防大於治,糖尿病腎病預防是關鍵: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積極預防腎病等併發症,首先要控制血糖、血壓水平,同時還要把血脂控制好,就可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增加生活質量,此外,調整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血壓,如: 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糖攝入量、 定期鍛鍊、 避免喝酒和吸煙、 定期檢查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