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怒14億國人的「豫章書院」,如今怎麼樣了?

2020-07-25     美劇鋪

原標題:惹怒14億國人的「豫章書院」,如今怎麼樣了?

無意間刷到一條新聞,看到被氣得瞬間上頭。

沒想到啊!

世間還真有如此無厚顏恥之人。

豫章書院大家還記得吧,跟「電擊療法第一人」楊永信同屬一掛。

其創始人吳軍豹在19年11月被捕,而就在本月3日,該案開庭審理,這也是他被逮捕後,首次公開亮相。

畫面中,吳軍豹帶著眼鏡,穿著看守所的馬甲,跟老搭檔坐一起,全程神情泰然,發言積極。

最後他竟拒絕調解,拒絕公開道歉,拒絕賠償,駁回原告的所有請求,且口口聲聲是為了教育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要知道,曾有過不止一人面對鏡頭控訴,進豫章書院等同於進地獄,有學生被扒光衣服關禁閉,甚至被抽打到絕望。

難道他真不覺得自己有錯?

他忘了那些孩子所經歷的噩夢了嗎?

此時此刻,突然想到16年的一部丹麥電影,故事跟現實如出一轍,甚至更慘烈。

或許看完你就找到答案——

《總有一天》

想看的小夥伴,請來微信公眾號【美劇鋪】,後台回覆:總有一天,即可獲取~

跟之前推過的《熔爐》、《感化院》題材類似,相同的寄宿學校,同等變態的老師。

整體的基調沉重,色調中隱藏著不可言說的難受。

更可怕的是,電影看完後螢幕上無聲的打出一行字:

這是一件真實的故事,

在「Godhavn」學校發生,

曾在此入學的大部分學生至今都在依靠藥物,

緩解抑鬱和恐懼......

果然,惡行是不分時間和國界。

我們從來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還發生著同樣的故事。

儘管有珠玉在前的熔爐,但本片也毫不遜色,絕對是再一次發自內心人性的嘶吼。

記得國內先後爆出楊永信和豫章書院事件後,網上有人發聲,倡議更多的受害者勇敢站出來。

他們說,這世上本沒有光,發光的人多了,天,就亮了。

但正所謂沒有經歷過,就無法感同身受。

天知道要想「發光」,即使是微弱的光,也需要無比強大的內心。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兄弟。

他們感情很好,同吃同住同睡,每天一塊玩,還一起......偷東西。

而且是一個月被逮進去好幾次的那種。

因為這對問題少年,他們的媽媽被相關機構批評教育很多次。

甚至話里話外諷刺她寡婦的身份,指責其只忙於工作,導致孩子疏於管教。

後來他們更多次建議她,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起初媽媽是拒絕的,直到她身體出現問題。

她身患癌症,沒有精力再照顧兩個孩子,再加上孩子剩下的唯一親人叔叔也沒有能力撫養,於是,兄弟倆還是被送走了。

據叔叔講,這間學校在當地很有名,條件也不錯。

可他們去了才發現,這裡簡直比地獄還黑暗。

學校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按時熄燈睡覺,按時起床洗漱吃早餐,一切都像是流水線。

至於所謂的上課,不過是變相做苦力。

孩子們被派往學校的農場,或工廠,實施體力勞動,校領導全然不顧他們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

噢不,在某些人眼中,他們或許連人都算不上。

比如這間學校校長。

飾演這一角色的,是丹麥著名演員拉斯·米克爾森。

《熔爐》里的校長肥頭大耳,油光畫面,帶著可恨的面相,而拉斯則長著一米九的高個子,外表英俊,眼神中透著威嚴。

他稱問題兒童為「麻煩生」。

在他看來,暴力對於「麻煩生」來說,是絕佳的教育方式。

即興提問,答案不和他心意,反手就是一耳光。

年齡小的,夜裡尿床,又是一耳光。

這還沒完,犯錯的還要頂著寒冬,光著身子舉著濕噠噠的床單罰站,直到晾乾為止。

而一旦有人企圖逃跑,那就不是一耳光能解決的了。

校長會用「連坐」這一招,挑起全校學生對犯事孩子的憤怒,引發一波兇殘的群毆。

難以想像,上述這些,咱們的男主竟在入學短短的幾天內就經歷個遍。

最初他們不理解為何這裡的學生,總是面無表情,聽指令做動作,像是一個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特別是弟弟,同學好心提醒他,要他做個沒有感情的鬼魂

這樣他才不會引起老師們的關注,能平平安安的待到15歲,好離開這間學校。

但他偏不,還總是招惹一身麻煩。

直到後來某天晚上,睡夢中的他被一名男老師帶出去,只聽一陣慘叫。

儘管辦公室的大門緊閉,我們沒有看到發生的場景,卻能意會到這戀童癖老師做了些什麼。

完事兒之後,弟弟踉蹌的自己去洗手間清洗,沒有哭鬧,他仿佛瞬間長大了。

他變得憂鬱膽小,開始變得聽話懂事。

讓人不敢相信的是,弟弟並未是唯一的受害者。

這位戀童癖老師經常趁值班的時候作惡,他會到寢室里巡邏,像選妃一般挑選自己有好感的學生。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

這些孩子為什麼這般逆來順受?

一個是因為反抗就意味著面臨更加惡毒的挨打。

另一個則是學校、變態老師,以及很多家長組成了一條罪惡鏈,把孩子們變成了罪惡下的受害者。

正如熱評第一所寫的,有些人因為孩子犯過錯,就覺得受些懲罰也是應該的。

最可怕的是,他們最後仍覺得自己是對的,就好比很多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那兒的家長。

不是每一位家長都像男主的媽媽,是因為迫不得已的原因,將孩子送到這裡。

更多的,是沒有時間陪伴,圖省事兒,甩掉部分養育的責任。

片中就有孩子,唯一讓他開心的事情就是接到爸爸的來信。

可信中每回都只有寥寥幾句,爸爸不是說自己忙,沒空來看他;就是畫餅,說很快就來接他。

漸漸地,在父母「缺失」和殘暴老師的雙重打壓下,孩子們對虐待麻木,他們甚至開始互相欺凌。

強壯的凌駕於弱小之上,以此來發泄無法反抗老師的怒火。

至今都記得,前一晚被凌辱的孩子原本都幾乎無法起床。

可當弟弟因為尿床被老師訓斥的時候,他依然同其他孩子一起,起鬨,要求懲罰弟弟。

他的眼神中,透露著凌厲的寒意。

似乎這樣就能把苦難,轉移給更弱勢的人。

好在,本片雖是真事改編,導演卻進行了浪漫主義的處理。

比如之後弟弟那《肖申克的救贖》式的縱身一躍;

再比如善良的女老師,在察覺到學校的暴行後,勇敢的站了出來。

「總有一天,一切會好的。」

這句在電影中出現無數的台詞,包含了導演對現實的無限希望。

對應到現實,相信,如今嘴硬的吳軍豹,終究有閉嘴的一天。

相信法律會給出最公平的審判......

想看的小夥伴,請來微信公眾號【美劇鋪】,後台回覆:總有一天,即可獲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CJchnMBnkjnB-0zeF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