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大而不強」之謎 直擊千億虧損王:王興紙上談兵?

2019-08-02   首條財經

導 讀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熟知百種兵法,唯獨不會實戰,被秦將白起擊潰,導致趙國滅亡。紙上談兵,由此得來。

企業界的「趙括」們,也比比皆是。一些企業家們談起商業模式頭頭是道,但在關鍵的盈利問題上,卻屢屢陷入尷尬。甚至在我國500強中,仍有30家公司未能盈利,排名第一的,便是知名企業美團點評。

在「無邊界」思維影響下,美團在各領域吸納「流量入口」。尷尬在於,始終未孵化出強力變現業務,致使壓力過大成為「千億虧損王」。何以至此呢?

作者:風琳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7月27日,94個城市發布高溫預警。全國發電量屢創新高,最高達235.35億千瓦時。

超負荷運轉的不止是電網,在這一天,「我的外賣去哪兒了?」,成為許多網友們,來自靈魂的吶喊。

宕機門

尷尬的是,當天中午,美團外賣出現了伺服器異常、無法使用、無法加載頁面、已領的會員兌換券無法使用等情況,俗稱「宕機」。

吃瓜群眾猜測,由於高溫大家不想做飯、不想出去用餐,於是外賣訂單量暴增,導致美團系統癱瘓。

這顯示出兩個信號,一是美團已走進千家萬戶,深刻影響大眾的日常生活甚至消費習慣;另一方面,美團打造的網際網路餐飲生態鏈初見端倪,但也有漏洞可拷。

事實上,美團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不僅於此。據不完全統計,美團的業務分布在餐飲、外賣、旅遊民宿、到店綜合、家政服務、汽車出行、共享單車、泛娛樂、金融等9大領域。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可見其蹤影。

業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的同時,美團的規模也隨之快速擴張。

其2018年財報顯示,美團總交易金額繼續穩步增長,交易用戶和活躍商家均創下新高。總交易金額達到5156.4億元,同比增長44.3%;年度交易用戶突破4億里程碑,較2017年凈增近1億用戶;年度活躍商家增長至580萬,較2017年同期的440萬增長32.1%。

就連一年未發微博的王興,也忍不住在7月29日微博發聲「美團外賣突破一天3000萬單。」

看似亮眼成績的背後,是用戶、市場對這個新興企業的認可。

不過,這也加深了美團「宕機」問題的衝突感。

作為承載超3億用戶、業務布局如此廣泛的綜合網際網路服務平台,如何避免低級的運營失誤、保證安全效率,是其根本要義。但若不吸取教訓,再次摩擦消費者耐心,無異自毀長城。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美團第一次出現「宕機」事件。

早在2017年,美團外賣的外賣訂單付款酒曾出現延遲,部分用戶付款後系統仍提示尚未付款;團購頁面內容也無法正常顯示。

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因受系統網絡影響,導致部分用戶會出現重複支付情況。」目前技術人員正緊急處理,大家也先別著急,重複支付的款項會為大家原路退回,預計1-7個工作日內到帳。

顯然,美團的伺服器承載能力還有待提高。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美團外賣市場份額為64.6%,如此海量的用戶數量,卻沒有強大穩定的伺服器作支撐。結果必然是小馬拉大車,難以維繫。

遺憾的是,類似尷尬的不匹配性,正是當下美團商業模式中的最大痛點。

圖片來自網絡

大而不強

正如前文所言,觸手伸向各領域的美團,從業務端看,絕對是一家大型綜合類集團。從超過3600億的市值來看,規模不可小覷。從市場端看,龐大的用戶體量和高速的用戶增長也讓其擁有足夠話語權。

只是,看似完美的企業狀態,卻難掩「大而不強」的殘酷現實。

此言並非虛言,作為企業來說,「大」與「強」之間的最直觀差距在於盈利。如果能擁有可觀盈利,配合足夠龐大的規模,自然能成為最強大的公司,例如2018年凈利潤達到593億的華為。

反之,若盈利薄弱甚至持續虧損,規模越大的企業,衰落的時間也就越快,例如OFO。

以此來觀,美團顯然不夠「強」的標準。

2019年3月12日,美團點評公布2018年Q4及全年財報。美團全年虧損達1155億元,除包含1046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變動外,美團全年經營虧損110.86億元,同比上升189.7%。

作為一家知名新興平台,超千億的巨額虧損,還是讓市場吃驚不小。何以至此?

美團認為,虧損原因主要是持續擴大的銷售營銷成本、研發開支和行政開支。

從業務端來看,美團在2018年的巨額虧損並不難理解。公開資料顯示,美團在2018年增加不少新業務,主要有共享單車、網約車、B端業務等等。

雖然2018年美團新業務收入達112億,是2017年的4倍多。但與此同時,新業務也為美團帶來巨額虧損。2018年,美團新業務的毛利率甚至轉正為負,為-37.9%,而在2017年,該數字為46%。正因於此,新業務成為美團虧損的最大來源。

據美團財報顯示,僅共享單車一項業務,自2018年4月4日起,由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為15.07億元,同期虧損45.5億元。

結合有媒體報道,摩拜和網約車業務給美團新增81億元總成本。由此計算,美團在網約車方面的成本是35.5億元。

眾所周知,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網約車,從行業看都沒有跑通自己的盈利模式。行業龍頭滴滴、ofo並不健康的財務狀態,就很能說明問題。美團在2018年一躍進軍兩大「燒錢戰場」,顯然有些激進,這也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值得強調的是,激進擴張新業務,為美團的虧損找到了一個合適理由,但實際並不全面。其虧損背後,還有著其他主因。

千億虧損的背後

一個關鍵疑問在於,大型企業中擁有個別虧損業務,是一件稀鬆平常事。為何只有美團的整體虧損,會如此嚴重?

以騰訊為例,其旗下騰訊視頻業務,2018年虧損額高達80億,僅這一項就接近摩拜和網約車業務給美團帶來的總成本。但騰訊不但在2018年沒有虧損,年度盈利甚至高達787億元,遠遠高於美團。

二者之間最大區別在於,騰訊有著盈利能力十分強勁的遊戲、廣告及投資等業務,足以拉動其在視頻等業務上的虧損。

美團則恰恰相反,儘管十年來,其從早期團購業務起家,到2013年切入外賣、2015年上線酒旅,2017年開始出行業務、榛果民宿、小象生鮮、快驢進貨等諸多領域。一路走來,看似繁花似錦、占據諸多風口,但細觀這龐大業務群,並沒有盈利能力極強的「拳頭」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業務在劃入美團勢力範圍後,大多淪為「流量入口」。最典型的便是共享單車業務,這項目前不具盈利力的業務,能夠燒光無數投資者的錢,原因就在於其能迅速吸引龐大流量。

泡沫褪去的原因,則更容易理解。即吸納足夠流量後,共享單車遭遇變現困境。這也是OFO一地雞毛,摩拜賣身、小藍單車破產的主因。

問題是,美團同樣沒有強力的盈利業務,不能將摩拜的流量進行有力變現,虧損自然是必然之事。

因此,審視美團的千億虧損,與其宕機事件中,伺服器跟不上海量訂單的道理一樣。美團的盈利業務,無法填滿在其他業務中的虧損大坑,最終入不敷出。

這一觀點有著足夠依據。

財報顯示,美團的收入來源於三大部分,分別是餐飲外賣、到店、酒店及旅遊分部及新業務分部。

其中,餐飲外賣是美團創收的主要來源,占比達58.5%;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占比24.3%;新業務(包括商家服務及網約車、共享單車為主的消費者服務)及其他分部收入占比17.2%。

具體來看,美團財報顯示,2018年餐飲外賣實現營收381億元,同比增長81.4%;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實現營收158億元,同比增長46.0%,新業務及其他實現營收112億元,同比增長450.3%。

也就是說,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業務是美團盈利能力最強的兩業務。同時,美團將餐飲外賣與到店及酒旅兩大業務按合併基準計已錄得正的「經調整經營溢利」,這意味著美團已將這兩大業務確立為主體業務。

那麼,這兩大主體業務盈利能力如何呢?

圖片來自網絡

餐飲外賣的頹勢

在大多數人看來,餐飲外賣已是美團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從前文披露的業務構成看,餐飲外賣在美團的營收中占據絕對大頭。

不過,美團財報顯示,餐飲外賣業務的毛利總額為52.7億元。按照常理推斷,這一數字顯然不合理。

要知道,2017年,餐飲外賣的年度交易金額達到1710億元,營收占比62%,毛利率僅8.1%,在總體毛利潤中貢獻僅一成左右。而2018年,美團餐飲外賣的毛利率提升至 14.4%。這與此前介面新聞報道過,美團通過提高商家抽成比例提高收入有直接關係。

外賣規模與毛利率雙向提升的情況下,為何毛利總額僅有52.7億元?

原因在於成本。

在美團餐飲外賣的成本中,人力成本占據大頭。將時間線拉長,2015年-2017年,美團的外賣騎手成本分別為2.77億元、51.35億元、183.24億元。

來到2018年,美團的人員總開支超過500億元,占其開支的三分之二。其中外賣騎手成本高達305.16億元。

可見,美團占有市場上一半以上的餐飲外賣生意,看似很美,但也很重。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美團外賣訂單的數量為63.93億,同比增長56.3%。但騎手成本卻從2017年的183.24億,增加到2018年的305.16億,同比增長66%。平均每一訂單需付出的騎手成本,從2017年的4.5元漲到4.8元。

換言之,美團外賣訂單量的增速,遠低於其成本增速。

從商業屬性來看,餐飲外賣屬於低毛利、重資產的序列。

一方面,需要從商家身上賺取流量費用。另一方面,一般來說,餐館的毛利率在25%-40%左右。也就是說,美團抽取佣金的天花板並不高。

同時,涉足外賣生意,意味著必須組建一支龐大送餐團隊,美團2018年超300億的人力成本,已很能說明問題。

不幸的是,美團的這項核心業務,也已頹勢初現。看看下面的數據,也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2018年,美團點評全年外賣業務的總交易金額達28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3%。相較於2016年、2017年,這個增速明顯減緩。2016年和2017年,美團點評外賣業務的增速分別是148.1%和342.2%。

此外,2018年美團點評外賣交易筆數的增速也明顯放緩:交易筆數增長56.3%,而2016年和2017年,美團點評的筆數分別增長148.8%和158%。

從趨勢來看,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的發展已到達瓶頸。

制約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發展的利空因素,還不僅於此。有多家媒體報道,進入2019年以後,美團在國內部分城市的佣金上漲至26%。換言之,商家每實現100元收入,就有26元要給予美團。

面對水漲船高的佣金比例,不少商家紛紛表示逃離美團,這對美團自身的成長性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阿里系圍剿

隱患不僅在內部,強敵壓境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最直接的對手,顯然是阿里旗下的餓了麼。

儘管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曾表示,「很多時候,虧損業務不一定是因為競爭而虧損,而是因為業務增速太快,決定了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但不可否認的是,若沒有餓了麼這一強大對手作對比,至少商家們對美團上調佣金的反應不會那麼強烈。

在美團佣金上漲至26%的同時,餓了麼CEO王磊卻反覆宣稱「搶占50%外賣市場份額」的目標下,餓了麼在年初先後宣布費率不漲、在第一批試點中小型商家試行下調3%外賣費率等補貼措施。

一漲一降,高下立見。

可預見的是,不少商家或將會從美團轉戰餓了麼,這對本就盈利能力平平的美團來說,壓力不小。

事實也是如此,日前,易觀發布《2019上半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洞察》。2019年上半年美團外賣份額環比下跌2.5%,而其競爭對手餓了麼市場份額提升至43.9%,環比上漲3.7%。

要知道美團在巔峰時期,擁有超過6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這一現實,也側面反映出餓了麼的強大。

如何應對呢?

美團沒有採取提升自我的良性競爭方式。而是鋌而走險,竊取了餓了麼的核心數據。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圖片來自網絡

不當競爭

6月10日,有媒體報道,山東淄博市場監管部門在對美團外賣進行調查時意外發現,相關工作人員的電腦中存有涉及餓了麼的關鍵核心數據。

這一意外事件,打開了潘多拉大門。

據餓了麼負責人提供的,來自張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文件夾顯示:共有30餘個涉及餓了麼的文檔表格,內容包括淄博全市使用餓了麼平台的商家信息、餓了麼商家30天交易額對比、餓了麼20%頭部商家統計、餓了麼獨有商家統計、某月餓了麼商家戰略合作統計等。除此之外,甚至還包括餓了麼市場推廣人員的薪資情況。

例如,在一份名為某月「餓了麼交易額上漲500以上且美團市占下跌」的匯總表中,內容提到:「各位,以上最後一個表格是導出的x.8-x.28日餓了麼交易額上漲500以上且美團市占下跌的商家,我們今天需完成盤點動作。1.對於已經簽訂優惠申請書餓了麼破獨的商家,大家做好履約把控,將餓了麼下掉,今天務必達成。2.對於其它商家,BD(商務拓展)盤點每個商家的全量活動(包括紅包、配送費、滿減)。如果存在劣勢,今天做好對標(補貼方案確定,主管確認,適當利用補貼)。」

在另一份關於某月「餓了麼商家戰略合作統計」中,美團方面分別列舉了業務人員對應簽訂的戰略合作商家,並標明對應「打掉」的餓了麼交易額。其中,一位美團業務人員簽訂了10家戰略合作商家,共計「打掉」餓了麼交易額46567元。

餓了麼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根據這份數據判斷,因美團二選一被逼迫下線的商戶和因此停止營業的商戶累計650餘家,這些商戶在餓了麼平台營業期間總計每月銷售額達106萬元。據此統計,餓了麼年累計損失超千萬。

由此,餓了麼向屬地警方報案。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馬文斌表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經營者不得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例如客戶名稱、商家銷售量、員工薪酬等,這些沒有被公開的數據均屬於商業秘密。如果美團方面是通過非公開渠道,如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等方式獲取餓了麼的核心信息,就屬於涉嫌侵犯商業秘密。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

美團的痛點

事實上,放眼外賣業務的競爭,正是阿里巴巴與美團競爭的縮影。知名財經新媒體銠財在2019年3月29日發布名為《王興憑啥懟馬雲 巨虧背後 美團更大的危機是什麼?》的文章中,曾將阿里巴巴與美團進行過全方位的對比。

文中指出,阿里巴巴在到店、外賣、酒旅三大布局均打在美團的咽喉之處,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最不缺的就是錢,但美團則不同,剛剛上市,羽翼未豐,過度營銷極易引發資本市場信心不足。

更重要的是,從阿里巴巴和美團的業務端來看,二者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以外賣為例,這項最核心,也是最重視的業務。在阿里巴巴看來,並沒有過多重視其盈利性,畢竟電商、雲服務、媒體文娛等業務,足以讓阿里成為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若加上螞蟻金服的金融和支付等「盈利奶牛」,其完全不需要用財務考核,來定位餓了麼的模式。

一定意義上說,外賣生意在阿里巴巴看來,只是其商業生態的組成部分,具有更強的戰略意義。

可見,內有麻煩不斷,外有強敵降維打擊的形勢下,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未來發展並不樂觀,其盈利性、成長性也有待時間考量。

另一項到店及酒旅業務,又如何?

圖片來自網絡

到店酒旅欠高端

相比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顯然在模式上「輕」的多。

美團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到店及酒旅業務交易額同比增長15.1%至464 億元;美團到店及酒旅實現營收44.9億元,同比增長43.2%。增長主要來自於商家滲透、麗人、親子及娛樂休閒以及大規模對的廣告收入。交易額為46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03億元,增長15.1%。毛利由去年同期的28億元增至45億元,毛利率由87.8%增至88.3%。

不過,這項很「輕」又很「美」的業務,卻存在一個不小的問題:消費頻次低。

眾所周知,相比餐飲外賣,到店尤其是酒旅業務可謂不折不扣的低頻消費。而低頻消費最核心商業邏輯,便是高客單價。

在此領域,攜程顯然更具看點。

儘管美團在2018年宣布其酒店訂單量、間夜量已超過攜程排名第一。但其在交易額上相比攜程仍有差距。

根據財報披露,2018年,美團到店及酒旅業務交易金額由2017年的人民幣1581億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幣1768億元,同比僅增長11.8%。美團該業務的營收增長主要依賴變現率由6.9%升至9.0%。

根據攜程公布的財報數據,攜程2018年全年總交易額(不包括天巡在內)增長約30%,達到了7250億元人民幣,無論營收規模還是增速,都超過美團到店及酒旅業務。

這意味著,攜程酒旅業務客單價要遠遠高於美團。也就是說,攜程在高端酒旅方面更具話語權。

同時,相比其他業務的高增速,美團到店及酒旅業務僅增長11.8%,顯然也不能令投資者滿意。

不過,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一個更大疑問在於:在兩項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都有待提高之時,為何美團還要布局共享單車、網約車等公認的燒錢入口?

一定意義上說,這與王興沉迷打造的「Food+超級平台」戰略有著直接關係。

王興的局限性

2018年9月6日,在美團的上市新聞發布會上,王興進行了一場演講,主題便是「Food+超級平台」:即通過建立一個技術平台,來支撐吃喝玩樂多個品類;各品類之間可以互相拉動、交叉營銷。

在王興看來,所有垂直領域都會在某個用戶群體形成交集,對美團而言,就餐、點餐、看電影、旅遊、租車的用戶,基本上是同一群人。

而通過這群人對美團的平台高黏度以及餐飲外賣、到店餐飲用戶引流的高轉化率,來實現自身盈利。

10個月過去了,實際表現來看,該模式更像是「無邊界擴張」:美團打車、美團跑腿、小象生鮮、榛果民宿,網約車、同城快送、新零售、短租、摩拜單車,甚至電子煙等等布局之下,美團將自己的戰線大幅拉長,這些強大流量入口,把美團塑造成為一個龐大的流量池。

問題在於,面對如此龐大流量,美團用盈利不強的餐飲外賣和到店及酒旅業務,顯然無法將其完全消化。從巨額的千億虧損現狀中,完全可看清這一點。

也就是說,王興「Food+超級平台」戰略,從本質上似乎並不成立。有專家表示,王興的商業目光,具有一定局限性。

作為當今中國網際網路圈中,最典型的閱讀狂熱愛好者,王興有著不少傳說,例如為了看書,王興特意準備了三個kindle。

不過,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至少在上述大戰略上,王興還有很多的實際難題需要突破。在王興理念中,一項變現核心+諸多流量入口,足夠讓企業盈利。但問題在於,這種「單核打法」,顯然已不符合時代潮流。

且不說其餐飲外賣與到店及酒旅的盈利能力不強,轉化流量的能效不足。當下時代流量入口的成本與幾年前,也早就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線上流量的競爭紅海,流量價格也水漲船高。線下方面,若想獲取大量優質流量,就要向重資產靠攏。

這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也是一項不小的考驗,如果繼續實施,美團的千億虧損恐將繼續加重。收購摩拜單車,就是一個力證。

正如前文所言,2018年4月,摩拜同期虧損45.5億元。那麼,美團外賣究竟要跑出多少單,才能填滿這45億的虧損大坑呢?

同時,業務線繁多也讓美團在各領域均有樹敵。餓了麼、飛豬,攜程、途牛、口碑;青桔單車、小藍單車、滴滴打車、首汽約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競品,無時無刻都在擠壓著美團的生存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盲目的擴張業務布局,也讓企業管理成為難事。

近期,有媒體報道,美團原市場營銷部總監賴某、高級經理梅某某、離職員工路某某因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於2019年7月16日被北京朝陽警方刑事拘留,案件在進一步調查中。

而2018年12月3日,美團就發布一份反腐公告。根據公告中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2月至報告發布的10個月里,有89人被移送公安機關,涉及29起刑事案件,其中美團內部員工貪腐及其他違紀刑案11起,涉案員工16人,社會人員14人。在被查處的89人中其中還有一位美團外賣的高級渠道總監,他因與代理商有不正常經濟往來最終被美團解聘。

綜合來看,美團這座流量大廈的成長性,令人堪憂。也基於此,資本端的乏力表現也有了多維解讀。

2018年9月20日,美團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報72.9港元,較69港元的發行價升5.65%。

截至2019年8月2日收盤,美團股價僅為63.9港元。兜兜轉轉近一年,還未回歸到開盤線上,足以看出投資者對美團成長性並不樂觀。

多維度的不利表現,也提醒愛讀書的王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圖片來自網絡

戰略性思考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過,「手頭上始終要有一樣核心產品,即使天塌下來你也是賺錢的。」

美團目前的困境,正是由於其缺乏強有力的盈利核心所致。

這也帶來兩個思考。

一方面,提醒其他盲目擴張的企業:再美好的商業願景,若沒核心盈利業務支撐,根基不牢,最終不過一盤散沙、甚至大廈立傾。

另一方面,消費網際網路轉向產業網際網路,也是大勢所趨。

從專注深耕消費網際網路的美團困局中,不難看出,單純依靠消費網際網路盈利的時代已經過去。

數據顯示,產業網際網路全球預估有90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潛力,其中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市場占12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無論是BAT等行業龍頭,還是無數資本大鱷,都將產業網際網路視作新的發力發向。相比之下,美團的腳步已經落後不少。依舊延續「燒錢換流量」行為,這種戰略性失誤,正在給美團帶來禍源。

千般跋涉,只需暮然回首。萬種找尋,只需臨淵止步。王興能否找准發展方向,打破大而不強的魔咒,甩掉虧損王帽子,真正實現美團一次,美一次。消費者在看、投資者在看,首條財經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