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你的,不是內耗,而是全能自戀

2023-12-24     十點讀書

原標題:毀掉你的,不是內耗,而是全能自戀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 做什麼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不到就會很自責;
  • 每次做事情都是一邊拖延一邊焦慮;
  • 別人隨口一句誇獎或者批評的話,會在心裡反覆琢磨;
  • 有很多想法,但就是找各種藉口不行動;

內心拉扯,每一次都嚴重內耗,過得又累又emo。

如果你就是如此,不妨來讀下這本《深度關係》。

這是心理學作家武志紅老師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里,武志紅提出了一個論斷——

如果你頻頻出現上述情況,那麼你很有可能已深陷在「全能自戀」的陷阱之中。

什麼是「全能自戀」?

武志紅老師解釋道,「全能自戀」就是陷入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之中。

在全能自戀者眼中,自己的形象是完美無瑕、無所不能的,優秀到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一旦事與願違,他們就開始崩潰。

書中分享了一個案例。

有個學生,來找武志紅老師諮詢。這位學生所遇到的困境是,他每次考試都覺得自己能考滿分。

在他的想像里,自己不僅門門功課優秀,而且文體雙開花,哪個方面都是佼佼者;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大學霸,父母的驕傲與自豪。

乍一看似乎是一種昂揚的自信,然而武志紅老師指出,實際上這個孩子已經陷入了「全能自戀」的狀態之中。

他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失去了精準的認知,全憑自己想像出來的「成就」在構建自我。所以,當他在現實中看到自己的真實成績總是徘徊在及格邊緣時,馬上就崩潰了。

他極度羞恥,不停地責怪自己,陷入了徹底無助的痛苦境地之中,這就是他來求助武志紅的原因。

自戀——失敗——崩潰,幾乎是「全能自戀」者必經的磨難。

因為虛構出來的幻夢無論多麼絢麗,總有醒來的那一刻。

每個在自戀心態里策馬奔騰的人,幾乎都預定了一個四崩五裂的結局。

除此,全能自戀還有另一個常見的表現,叫「聖人邏輯」

就是通過壓制慾望,去當一個無欲無求的大英雄。

在書中,武志紅老師指出,這類代表最典型的就是岳飛。

岳武穆在後背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一生赤誠到了極致。他可以接納殺死弟弟的敵軍將領,兒子岳雲犯下錯誤,岳飛總是重罰,而立功時,他卻隱瞞不報。

岳飛不僅自己追求崇高,還想推動皇帝也去追求崇高。

他對已不能生育的宋高宗提出「立儲君」的建議,並且高喊要迎回二聖,也就是皇帝的父親和哥哥。

從岳飛的視角,他忠君愛國,勸皇帝早立皇儲避免奪嫡之亂,同時迎回父兄一雪靖康之恥,這一點問題沒有呀。

但皇上這,已不禁捏了一大把冷汗,武將議論皇儲(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麼?),還要迎回我的哥哥與父親來動搖我的皇位,居心何在?

宋高宗可不想當什麼聖人,對收復失地慾望也不強,就想當個太平天子偏安一方。

就這樣,一生精忠的岳飛為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

所以人一旦陷入「全能自戀」,往往最後就是給自己帶來不好的結局。

因為外在的人和事,常常無法如我們所願。

所謂完美,不過是一種理想主義。

泡沫碎裂後,徒留的是一地狼藉。

當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很多衝突,根源就來自全能自戀。

書里武志紅老師分享了另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不喜歡吃韭菜,跟媽媽也說過很多次,可媽媽依然繼續用韭菜做飯,有一天,孩子受不了了,大喊:

「我說了很多次,我不吃韭菜!」

當時那位媽媽的反應是,震驚地反問孩子:「你不是一直喜歡吃韭菜嗎?」

然後這位媽媽問完,還是照常用韭菜做飯,對孩子的哭訴不置可否。

為什麼孩子說了那麼多遍,媽媽依然記不住?

原因在於,咱們很多東亞家庭中的「聽話哲學」,其實就是父母全能自戀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須聽我的,不然就會受懲罰。

案例中的孩子一旦表達自我,其實就是在破壞母親全能自戀的需求。

於是母親為了保持所掌握的權力感,便選擇性地忽略掉孩子的意見。

「你聽我的話」遠勝過孩子的幸福。

於是自此,孩子的自我被漸漸扼殺。

而一個沒有自我的人,長大後,往往會在親密關係中成為「巨嬰」。

「媽寶男」就是一個典型的表現。

在母子關係中,媽寶男屬於被掌控者,看上去享受所有的照顧,實際上,每一次母親的照顧,都是對「獨立自我」的扼殺。

其實很多「媽寶男」內心早就積蓄了對母親的不滿,但又會因為孝順而產生愧疚,不敢和母親疏遠。

兩相矛盾下的痛苦,媽寶男全都發泄到了伴侶身上。

比如《二十四孝》中,孟子和海瑞非常孝順母親,但對妻子的態度卻很差。有次,孟子只是覺得妻子蹲在地上的姿勢不雅觀,就想要休妻。

這是媽寶男共有的一個心理,既然無法對母親這個「好媽媽」疏遠,那就對妻子毫無理由地指責,把心中對母親的不滿宣洩出去。

相當於自己在親密關係里,親手搞破壞,傷人又傷己。

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雙輸」。

所以,想要在現實中,與他人、與事物建立深度的關係,獲得幸福快樂,那就要打破全能自戀的枷鎖。

書中,武志紅提出了一個很實用的概念「人性坐標系」,橫軸代表關係維度,包括性感、道德;縱軸代表自戀維度,包括權力、力量。

根據自戀、關係兩個維度的強弱,他將人性劃分為了四個維度:

第一象限:既強大,又有善意和愛意;

第二象限:強大,但有惡意和恨意;

第三象限:既虛弱,又有惡意和恨意;

第四象限:虛弱,但有善意和愛意。

第一象限:既強大,又有善意和愛意;

第二象限:強大,但有惡意和恨意;

第三象限:既虛弱,又有惡意和恨意;

第四象限:虛弱,但有善意和愛意。

武志紅老師指出——

每個人都要試圖學著去擁抱人性坐標系的所有位置,人性的圓滿要比人性的好壞重要很多。

同時,因為人天生就是喜歡自我欣賞的,所以從自戀維度進入到關係維度必然是極為不易的。

在書中,武志紅老師給廣大的讀者朋友們提出了4個主要建議:

(1)接受自己好,也要接受自己不好。

不要和人性較勁,世上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

自戀、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

如果對人性抱有理想化的期望,希望自己只有光明的一面而毫無陰暗,這相當於直接否定掉自我,主動當「聖母」。

必然會無比辛苦。

而當我們學會了允許「我不好」,也就意味著,承認自己、他人的自私。從而在關係維度中,表達恨和攻擊性,讓自己的情緒不會淤積。

同時,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也就不必為偶爾的散漫和偷懶,而心懷愧疚。

(2)理解拖延,享受慢下來。

經常拖延的人,往往內心存在一個指令官和一個執行者,只要發出指令,就要完美執行,可如果完美執行了,就意味著徹底服從,自我就會產生一種「被消滅」的感覺。

其實,拖延的本質是想證明「我是我自己,而不是指令官的奴隸」。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必將拖延完全視為不好,咱們要學會將時間「浪費」在發獃這類看似無用卻美好的事物上。

享受高效率工作之外,存在的另一種生命之美。

(3)別做濫好人。

書中指出,濫好人有個特質,就是用「自我犧牲」來獲得道德上「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進而滿足全能自戀的心態。

然而殘酷的是,假如你這樣做,往往是得不到滿足,還會感到很孤獨,因為真正的關係是兩個人都存在著,而不是一方消失去滿足另一方。

所以,要警惕濫好人這種「自虐情結」,不要讓生命在時間裡空耗。

(4)感到焦慮失控時,就做做家務吧。

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是因為擔心某件事情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甚至是破壞。

當開始做家務、打掃衛生時,就會從焦慮的想像中暫時抽離,回到現實生活,努力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證明我們有能力照顧自己,從而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去對抗焦慮。

回溯《深度關係》的開篇,那裡問了一個問題:

一個人的心理到底怎麼才算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四個字——自信、熱情

而要樹立真正的自信,要擁有赤誠的熱情,我們首先要跨越的就是全能自戀這道屏障。

要進入到真實世界中,用真實的「我」和真實的「你」,深度碰撞,建立關係。

當然,這個過程必然會艱難又漫長。

正如畢淑敏老師所說:「突破是一個過程,首先經歷心智的拘禁,繼而是行動的恐慌,最後是成功的喜悅。」

只要勇於邁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開始。

相反,如果只是蜷縮在想像中,活在大腦中的「我」,感知到的都是權力的強弱、地位的高低,每天必然活得焦慮又脆弱。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人生就如一場試驗,只有親身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參與得越多,我們離幸福,就越近。

共勉之。

作者 | 海邊的漁車夫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992ed64e5cfcc5f9f0f00c27e1b2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