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犢心切」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面對孩子被外人欺負時,家長的心情更是難以平復。
孩子被旁人打,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批評打人的孩子,還是找打人孩子的家長溝通?或者怒其不爭地質問孩子為什麼沒有打回去?
最近,一位媽媽就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不過她的處理方式卻是:親自幫孩子打了回去。
男孩打鞦韆撞到女孩被打,遭男孩媽媽連扇耳光要求道歉
近日在重慶的一個小區公園處,一位大人正瘋狂地對面前的一位女孩進行掌摑,一邊掌摑嘴裡還叫喊著「踢呀、踢呀」。
這樣的一幕頓時就引來了周圍人的圍觀,大家紛紛駐足,好奇究竟是因為什麼事。
原來,當天這位媽媽帶著自家兒子下樓玩,因為小男孩在玩鞦韆的時候,撞倒了一旁同樣玩耍的女孩,而女孩似乎對這個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也沒放在眼裡,便踢了小男孩幾腳。
而男孩媽媽得知這個消息後,頓時壓不住怒火,找到女孩就把她拽到兒子面前,要求女孩給自己兒子道歉。在拖拽的過程中,女孩也是由於推搡而摔倒,但這位媽媽直接把女孩拽到自己兒子面前,對女孩進行了連續掌摑。
女孩很明顯也是被這位媽媽歇斯底里的樣子嚇到了,全程一點反抗的意識都沒有,任由一個成年人對自己持續地怒罵和毆打,最後在周圍人的幫助下,才默默地離開。
周圍群眾上前勸阻,女子氣憤大喊反駁
一個成年人如此毆打一個孩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而周圍的人自然也不能坐視不理,大多紛紛上前勸架,想保護女孩不再被打,但這樣的做法卻直接惹怒了這位媽媽,直接把矛盾點指向了周圍的其他家長。
面對其他家長的指責,直接大聲吼道:如果踢的是你們的孩子,你再說!這位媽媽似乎並不認為自己這樣的做法有何不妥,甚至還認為這是一個媽媽應該有的行為。
對於這件事情,起因是小男孩在玩耍時先碰到了女孩被踢,甚至從男孩媽媽的講述中可以得知,小男孩的頭部還被踢破了。之後媽媽看到孩子受傷的樣子,才會十分憤怒地找女孩算帳。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是女孩有錯在先,那麼大的孩子遇到問題還踢人,說明平時家長的教育也是不夠;
但儘管如此,這件事情中男孩媽媽的做法實則更過分。身為大人,即使孩子被欺負,在對方還是未成年人的前提下,也需要找孩子的監護人,而不是直接動手打人,這樣發瘋似地咆哮和行為,實在是很沒有素質。
家長失控的情緒,才是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了自己孩子被欺負的情況,從情感角度分析,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家長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急火攻心,恨不能替孩子打回去。
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如果大人們強勢加入,往往就會演變成一場鬧劇,甚至更嚴重的,還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其實在最開始,小男孩被踢到後可能並沒有多大的害怕,甚至還能自然地盪鞦韆玩耍。但看到自己媽媽咆哮失控的場面後,小男孩包括周圍其他孩子都被嚇得靜止不動。
這不禁讓我擔心起這個男孩,在這樣的家長教育下,孩子長大後會變得什麼樣子?
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父母,如果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經常採取暴力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那麼就等同於默認孩子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一旦孩子習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長大後自然就會成為一個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長久立足的。
孩子發生衝突,家長要學會適當介入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他們也正是在衝突解決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對於父母來說,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盲目護犢固然不可取,那麼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父母要如何解決呢?
明確是否存在欺凌的行為
玩鬧和欺凌不同,而成年人自然能很好區分,普通打鬧自然孩子可以自行解決,但如果已經上升到故意欺負的階段,家長就要及時干預,上前制止這樣的行為繼續。
當然,制止並不是反擊,而是通過語言或者找監護人的方式來制止,這樣才是正確的干預方式。
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被欺負後,情緒上都是十分委屈的,家長這個時候要記得做好安撫。當然事後更重要的還是要教會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像如何用語言制止對方,使用哪種姿勢來閃躲保護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