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帶娃去同事家做客,發生這樣一幕。
孩子把客廳弄得很亂,同事忍不住邊收拾邊叨咕:「每次都把房間弄得像『豬窩』,我跟在後面收拾,還沒你弄亂得快!」
小傢伙聽完滿臉不服,頂嘴道:「亂亂的又怎麼了?我覺得挺好,又沒人讓你收拾!」
眼看兒子還敢頂嘴,同事瞬間雷霆大怒,要不是我在旁邊拉著,免不了對娃「迎頭痛擊」。
現實生活里,很多大人管教孩子時,可能都會發生類似一幕。
父母一生氣,就容易對孩子展開批評教育,孩子卻往往不願意乖乖認錯,動不動就開口頂嘴,脫口而出的「歪理邪說」,家長一不小心就會被帶到溝里。
結果就是,父母變得更生氣,孩子不停梗著脖子頂嘴,本來一件小事,逐漸演變為一場「家庭戰爭」。
然而在親子戰爭中,從來沒有勝利者。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或許該仔細思考,這真是件壞事嗎?
從心理學上來說,「頂嘴」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一種生理機制對抗外界壓力時的自然反應。
寶寶在3-4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萌芽,他們嘗試著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遇到事情會有自己的見解,處理問題時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很願意變得與眾不同。
而當孩子堅持主見,一不小心犯下錯誤時,批評對他們而言,就像一種突如其來的外部攻擊,小小的他們還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防禦」,於是生硬地「頂嘴」自然而然成了最容易採取的方式。
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是在為自己爭取犯錯的權利,並且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情感需要。
然而,大多數父母會過於追求對錯的結果,也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當孩子頂嘴時,有一種權威被冒犯的憤怒和傷心,往往會強制性地「糾正」孩子的錯誤,
可在孩子眼中,父母的態度等同於不尊重、自己對權利捍衛失敗,於是情緒愈演愈烈,頂嘴行為也會更嚴重。
孩子頂嘴是表象,背後反應的其實是3種優良品質。
首先,孩子頂嘴代表「會思考」。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習慣人云亦云,面對紛繁複雜的信息,不懂得自己思考,就算是有些成年人,也有類似的缺點。
而孩子會頂嘴,代表其遇事會開動腦筋,思考背後的道理,在與家長爭辯反駁的過程中,有助於培養其批判性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孩子頂嘴代表「有主見」。
有些家長喜歡對娃「高壓教育」,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很容易變得唯唯諾諾,從不敢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
當孩子頂嘴時,恰恰說明他們比較有主見,能保持自身的獨立人格,向父母說「不」。
如果孩子從不頂嘴,一直言聽計從,那我們反而要擔心了,是不是孩子已經成了父母的「應聲蟲」?
最後,孩子會頂嘴還代表其「敢表達」。
如果孩子稍微犯下一點錯誤,父母就斥責喝罵,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再敢提出意見,家裡成了父母的「一言堂」,孩子只懂得服從,從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所以孩子敢於頂嘴,反而說明家長的教育方式開明、家庭環境和諧,等長大後,「敢表達」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一般都不差,萬一別人侵犯到自身權益時,也能據理力爭。
1.正確看待孩子的「犯錯」行為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手中的木偶,犯錯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妨改變心態,將其視為孩子探索世界的必由之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體驗,家長態度溫和,孩子的態度也會好很多。
2.改變溝通方式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習慣帶著批判性、局限性的眼光來指點、批評他們,而對孩子來說,受到這樣的教育,體驗自然不會太好。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溝通方式很重要,如果能減少語言批判,將對孩子的指責,轉變為理解、尊重,孩子自然也會真心聆聽我們的想法,更容易接納我們的建議。
3.鼓勵孩子發表意見
孩子頂嘴不是問題,不會頂嘴才是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裡的大事小情,發表自己的看法,由衷地將他視為家裡的一分子,給予其充足的自我認同感。
這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才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有主見、敢表達,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結語:
頂嘴的孩子就像個小刺蝟,父母越批評,他的一身刺就會越尖利。
如果我們能夠轉變思維,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其實「頂嘴」也是孩子的一種優點,對其成長大有好處。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孩子的「頂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