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李錦

2023-07-12     祖國網

原標題: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李錦

6月14日,中央電視台播發李錦在九間棚村調研寫作的情景。6月15日,《今日頭條號》轉發《瞭望中國新媒體》文章「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李錦」,引發眾多讀者關注。為了在全社會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更好宣傳這位在我國新聞戰線上做出傑出貢獻的「調查研究第一人」,近日,本刊編輯部特轉發此文,以饗讀者

1982年12月31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李錦了解「調查農村改革情況」時說「你有發言權」。新華社記者 王敬德 攝

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李錦

文/刁吉海 胡樹萌

圖片說明:2023年6月14日,中央電視台報道李錦在沂蒙山區九間棚村家中調研寫作的情況。

了解熟悉李錦先生的朋友,知道他是「中國國企政策解讀第一人」,已有多年。最近又有一個說法李錦先生為 「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因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興起,李錦的調查研究事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強調調查研究採取「四不兩直」方式,這個「四不兩直」的調查方法恰巧與李錦同志40多年前創建的「炕頭調查法」頗為相近,有群友認為「四不兩直」就是「炕頭調查法」的提煉概括,而「炕頭調查法」則更為具體實在。

目前,出版社正在約請李錦寫兩本書,一本是《調查研究50年》,一本是《調查研究36法》,顯然,李錦正在成為調查研究熱潮中的一個聚焦點。

我們寫下這個題目,首先要對這個定義做一點說明。當代調查研究第一人,就是指現在,而不是上個世紀乃至更長的時間。中國歷史上,有孔子式調查、徐霞客式調查、梁漱溟式調查、毛澤東式調查、費孝通式調查、范長江式調查、柳青式調查。我因為在國務院國資委當記者多年,與李錦老師相處十多年了。我們過去在一個樓里辦公,後來亦常見面,自以為是較為了解的。

什麼叫第一人?解讀多多,但較普遍的說法就是「難以超越」。

目前,我們對李錦印象深的是:

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包括國資委)重大決策部署,當天開會李錦便連夜學研寫作,解讀釋義萬字文章很快與讀者見面了。眨眼之間,就這麼快且可連軸轉。70歲的老人吶,多大的動力呀,又有多少人能超越!

二是為振興鄉村調研搞得紮實,從大都市攜老伴一起來到沂蒙革命老區的九間棚村安家落戶,在深山一住多年,專門搞「三同,四不兩直,炕頭調研」。記者、作家、理論家、文化工作者,把家安在農村的有一些,然而住下來,一住就是七八個月的,很少很少。而他住在農村不是告老還鄉,而是天天調研,天天寫作。「入則深山悟道,出筆引領乾坤」。

圖片說明:山東的群眾感懷泥腿子記者李錦為群眾鼓與呼,紮根農民之中,在當地辦起了三個「李錦調查研究展覽館」。至今,李錦同志鄉村調查研究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被群眾雕刻永久保存,刻寫著「在這裡,發現市場經濟的最早萌芽」。

三是李錦同志的調研成果數不勝數,他的著作等同身高,出版32部,為黨中央國務院及國資國企各項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李錦是「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說法出現

李錦,是江蘇鹽城人,與胡喬木、喬冠華是同鄉。曾任《中國企業報》總編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新華社高級記者。

李錦被黨中央樹為調查研究典型,是40年前的事情了。

從1978年到1982年,李錦始終在農村改革第一線,從1979年到1984年10月,李錦的稿件為人民日報採用99篇,是全國被人民日報採用量居第一位的新聞記者。為宣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立了功,被樹為中國新聞界的旗幟。

1982年1月7日,黨中央主席胡耀邦批示把李錦作為典型表揚。1982年12月30日,鄧小平聽取李錦的當面彙報後說「你有發言權」。當時,新華社黨組與山東省委發出決定開展學習李錦調查研究的事跡。在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團中央與中國新聞界都開展學習李錦的活動。

這個活動,是改革開放初期思想文化與宣傳界很有影響的事情。年齡稍長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

胡耀邦批示學習李錦的文件

新華社黨組發出學習李錦的文件

令人欽佩不已的是,李錦這個人業務生命太強大了,保持40多年的輿論影響力。他歷經波瀾,意志剛強,堅韌不拔,由新聞而理論而智囊,幾次轉型,而始終調研為先,筆耕不綴。直到71歲時仍然一年寫168篇原創文章,寫兩本書。每年成文的東西拿出150萬字,被輿論界稱為「中國國企政策第一解讀人」。其從30歲至70歲保持這麼久的輿論影響力,在中國實為罕見,在歷史上也不多見。這種業務能力,是以50年調查研究經歷做支撐的。

值得說的是,李錦在今天國資界影響巨大。他長期調查研究,以快取勝,有倚馬可待之功,總是第一個發聲。黨的二十大報告發表,他是中國第一個寫出與發出文章解讀的學者。習近平總書記是11:43時講完報告,他的解讀文章在12:38便發表了。他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領導重要講話和重要會議,通常是新聞聯播後當晚寫出3000到5000字解讀,以引領輿論。

解讀最高領導關於國企的講話,李錦具有無人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包括2016年10月的習近平國企黨建講話,亦是由李錦當夜率先解讀,並為人民網、新浪網等頭條發表。 二十大後中央的10次重大部署,都是李錦站出來從國企角度解讀,經常是唯一解讀人。一中全會、二中全會、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國資委地方負責人會議、首次深改委會議、首次財委會議、主題教育動員會,10次會議,都是從國資國企角度進行解讀,多數是新聞聯播後的當夜發表,每篇4000多字。對社會關切進行輿論引導。對於央企辦醫院、央企負責人薪酬、中央企業重組等社會熱點問題,是主要發聲人。

李錦的調查研究活動是從1971年開始延續到現在,有50多年時間了。先後有14個黨委、單位發出正式文件開展學習李錦調查研究的活動,他的調查研究事跡長期廣泛傳播,影響了現在100歲到20多歲的80年間三四代人,歷時之久,社會影響之大,在當代很難找出第二個人。

李錦是「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這個提法有許多根據。

井岡山學院培訓部主任熊欽和教授在參觀李錦蹲點調查研究展覽館後說,「李錦是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他無愧這個稱號」。他在井岡山學院,對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都充分研究過的,他這樣說,自然具有專業性。

山東省委黨校戚桂鋒教授也說「李錦是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看了李錦的調研展覽館說「一人展覽館半部改革史,不愧是調查研究的一面旗幟」。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看完調查研究展覽館說,李錦的調查很紮實,會總結,持續時間這麼長,很少見。

十年前,中央黨校教務長孫錢章說李錦「是中國調查研究的活化石,難以複製」。

三十年前,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認為李錦是「中國新聞界調查研究的旗幟」。

圖片說明:2023年6月14日,中央電視台報道李錦在九間棚村家中寫調研日記。

李錦是當今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是首都理論界、新聞界、國企研究界很多人的共同看法。從山東到北京,從40年到現在。尤其是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氣候到來,使得這種議論日甚一日。

「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的事實與數字支撐

既然講調查研究第一人,就得有許多證據與數字來支撐。我們也藉此探討一下調查研究第一人應該持有的條件。

第一,持續歷史之久。李錦調查研究是從1971年開始,在費縣的韓家莊住了三個多月。1980年底在全國出名。他堅持50年如一日,是50年間成果不斷,中間沒有停下來過、間隔過,單個調研時間之長,整體持續時間之久,在中國歷史數千年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第二,單次調研時間之長。李錦調查研究以蹲點調查為特色。1989年在九間棚村住52天;1992年在雙星集團住42天;1994年在興福鎮住48天;1995年在勝利油田大明集團住58天。從1989年到1997年,持續8年。他的調研不是組織指派,不要一個幹部陪同,不要下面安排,就是孤零零一個人住在村莊裡或企業,這種蹲點方法,形成特有的「李錦現象」。

第三,蹲點調研程度之深。他在九間棚村,經歷了採訪到蹲點調查再到紮根。2015年,李錦把家安在九間棚村,2021年在村中住8個月,2022年在村中住7個月。從採訪調研、蹲點調研到紮根調研,提供了世上罕見的案例。這種深入群眾的程度應該說與趙樹理、柳青、梁漱溟和費孝通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與人民水乳交融程度之深。李錦騎自行車千里調研,不要陪同,隻身走村串戶。炕頭文章,驚動中央,案例曲折動人。他與老百姓睡在一張炕上,蓋一床被子,啦心裡話,寫出文章為總書記批示。村裡的老大娘對李錦的稱呼由「李主任」「李記者」,到後來喊「他李哥」「他哥」,最後直接喊他「兒啦」,拉著他就回家。這種故事能說出一大串。我們看到一篇報道《中秋節送禮記》,中秋節鄉人往縣裡趕,縣裡人往省里趕,省里人往京城趕。而李錦夫婦,列了一張送禮清單。為全村26戶農民送禮,那場面親切感人,暖意融融,這樣的人,天下少見,幾乎是絕無僅有。

第五,調研事跡之硬。40多年來,他捨棄與親人團聚,春節在農村過了45年。春節是中國大節,李錦堅持在一線調查,離開父母妻子到在農村過了45個春節,所以有了《中國農村的30個春節》《40個春節》。這在中國也是獨一無二。

第六,重大問題調研之早。50多年來,為黨的重大理論確立「早一步」調查,重大決策早100天拿出調研成果。突出表現是圍繞重大主題調研,最早提出主張。黨的十二大前一年零四個月,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典型;在黨的十三大前60多天,他做出中國生產力落後調查,為初級階段理論提供了實踐基礎;在黨的十五大前一年多,他提出了興福鎮的典型,為私營經濟寫入憲法和黨的十五大報告做了充分的研究;黨的十六大前,在興福鎮的新階層入黨調查為黨章的修改做準備;黨的十七大前,他的東營調查為和諧社會理論提出了研究的實踐基礎;黨的十八前,他為社會主義不能走老路和歪路,要走新路的系列報道,觀點為十八大報告吸收;黨的十九大前,他為聯通改革呼籲,為十九大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寫入報告而做輿論呼籲。連續十次黨的代表大會,他都圍繞最重大的主題做調研,有的重要觀點被中央採納寫入黨章,對形成黨的報告結論起到重大的作用。

圖片說明:黨的十三大前四個月,李錦在大別山區紅安縣貧困農村調查,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供實踐基礎。

黨的十三大前,李錦在大別山區貧困農村調查,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提供實踐基礎。

第七,重大問題調研分量之重。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髮揮「輿論引領」作用李錦的調查研究,成就之大。是從黨的十一大到黨的二十大,他調查的問題是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最重大的問題,做正面的攻堅。1992年,通過青島雙星集團市場經濟調查,在黨的十四大前70天提出中國第一個國有企業市場經濟模式,典型得到高層的肯定;《開拓市場經濟的道路》獲得山東省1992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依託市場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獲中宣部1998年「五個一」工程獎。

第八,重大典型推出之多。抓出的萬元戶、青島雙星集團、勝利油田大明集團、西藏甲日鄉、拉薩啤酒廠、新泰平安協會等二十多個典型都曾產生重大社會影響。1978年開始投入包產到戶問題調查,在全國最早發現「萬元戶」現象,調查和報道30多個「承包到戶」的典型。

第九,調查範圍之廣。從上世紀70年代來,參與聯產承包、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精神文明建設、邊疆穩定、民族矛盾、民營經濟、能源問題、教育改革、政府職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調研,牽涉政治、軍事、農村、企業、文化 、政法、教育、民族。目前,已經出版專著《大轉折的瞬間》《馬克思主義的新發現》《資本經營理論的提出》《家國70年》等32部,1240萬字。大多數以自己調查研究經歷寫成。

第十,最新趨勢發現之快。1982年12月寫的山東商河縣農民購銷羊肉的調查,提出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觀念。當時的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作出批示。胡耀邦是對新事物比較敏感的領導,他還批到「很多問題值得思考」。實際上,他也想到市場經濟這一步了,當時也沒有市場經濟這個詞。這比中央確定市場經濟體制整整早了10年。

第十一 ,破解國家重大難題之多。李錦調查研究,最大特點是破解國家難題。他長期調查,有極強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政權、共產黨執政問題上,他與九間棚黨群同心,水乳交融作為自己的一個重大典型,影響了整個中國,在西藏寫出反分裂調查、援藏調查及治藏方略(上中下三篇)得到多位領導批示,為中央援藏工作的正確決策提出參考性意見。

第十二,引領輿論之眾。因為經歷豐富、厚積薄發,研究問題站位高、選點准、認識深、語言實、動作快。《李錦解讀國資政策與新聞》微信公眾號是中國國資國企個人辦的第一大號。前7個月發表了103篇文章60萬字。兩天一篇,平均每篇5900字。個人微信點擊量平均每篇15779人,為若干家自媒體轉載,轉載點擊量約每篇5萬人以上。

第十三,對中國現代化推動之大。2001年至2002年,黨的十六大前在「思想建黨」問題上提供新思路,為修改黨章起了「一錘定音」推動作用。在2001年下半年的「有產」「無產」爭論中,李錦發出系列調查,引起黨中央高度關注。在1994年提出興福現象,在2001年7 月重返興福鎮寫出調查報告《興福鎮24名致富能手當支書》《「富支書」群體帶來新變化》《農民為什麼擁護致富黨員當支書》《富黨員參政對政黨建設的啟示》,連以前發的共達12篇。中央主要領導認為「興福現象值得關注」,中央派出工作組連同省、地、縣、鎮協同人員,這個76個人的調查組進行拉網式的調查,到李錦去過的36個村莊核實。結果證明情況屬實,中央主要領導再次做出批示「這個問題可以做結論了」。他的觀點終而被十六大上修改的黨章所採納。新華社總編室發出通報,號召全社記者學習李錦與時俱進、深入調查研究、勇於創新精神。

李錦一生中最為自豪的是2009年3月給總理的一封建議信,這封信長達9400字,引起時任總理與兩位副總理批示,發改委、財政部、人行、銀監會四個部門專門開會,研究這封信,最後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作者提出的問題,分別提出方案,派出若干工作組,遏制了天量貸款潮,成為金融危機初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總理安排專人打電話給李錦,表示感謝。作家王光明寫到:中國有幾十萬新聞記者、幾百萬理論工作者,在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爆發以來,功勞顯著的是李錦先生。在國家危急時,有大智者在。他的調查可謂力挽狂瀾、扭轉乾坤之作。

第十四 ,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之多。李錦寫的調查被4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2008年,李錦被中國新聞社所邀,辦《決策參考》。他圍繞和諧社會主題,組織並編輯46篇調查文章,被中央及省部領導批示45件,多篇在全國引起反響。

第十五,得到歷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評價之高。李錦的調查研究行為為鄧小平、胡耀邦、胡錦濤等讚揚。鄧小平認為「他有發言權」;胡耀邦認為他文章「寫的極生動,極有說服力」;胡錦濤認為他「會搞調查,會總結經驗「。這些不是通常的接見或者批示,而是黨的最高領導人直接對他個人的調研作風、調研水平和調研報告做出評價。

第十六,學習李錦調查研究文件之多。從1980年起,新華社、山東省委、臨沂市委、新華社總編室等發出14個學習李錦調查研究的活動的文件。以一級組織的名義專門學習一個人的調查研究的文件,在黨內、國內和世界上也很罕見。

第十七,調查研究形成了理論體系之完整。他出版的《深度》《蹲點》《見證》《家國七十年》等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理論和實踐的體系。他的體系是以自己為」人民兒子」定位,這是調研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第十八,創新調研方法之多。李錦是一個不斷總結提出新調研方法的人。他正在寫作《調查研究50年》《調查研究36法》,全部是他自己的經歷。內容包括「深水抓活魚法」「做好三種人」「炕頭交心法」「三頭八面法」「對比聚焦法」「對立挖掘法」「信息調查雷達網」「十步聚焦法」 「第一個浪頭調研法」「排浪衝擊法「解剖麻雀調研法」「全息胚法」「蹲點法」「18字寫作法」等,都是生動的教材。

第十九,吸收先進理論之多。他運用18字要訣一天時間給總理寫成萬字調查報告用了18個字: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後,一二三,正反合,交界處。這18個字的來源是馬克思的唯物論、恩格斯的過程論、毛澤東的實踐論思想方法、黑格爾的矛盾論方法、陳雲的分析比較法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錢學森的系統論方法與熊彼特的創新論方法,我把他們吸收過來,改造成自己的思維方法,構成調查的研究方法和體系。

第二十,留下理論成果之豐。從1988年後,投入理論研究,不斷以理論創新在國內引起關注。提出過「新聞過程論」(1988)、「資本經營論」(1995)、「新階層入黨論」(1994、2001)、「馬克思主義三階段論」(2002)、「社會穩定善治論」(2009)與「消費主導型社會論」(2008、2010)、」大腦國家論「(2011)」中美第一矛盾論(2011)、國企改革新路論(2012)、「銀行暴利論」(2012),「國企改革切兩刀論」(2017年)「兩不負論」(2021)等等。突出的是1995年6月,寫出並發表「資本經營論」長篇論文,調查報告《資本經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突破》為24家報刊頭版頭條採用,引起高層的重視。推動中國1995年資本經營報道和理論研究熱潮的形成。現在有三十多家大學、研究院聘李錦做專家、研究員、教授。

第二十一,調查研究路子之正。他是從學習毛澤東調研開始,師承穆青,是中國共產黨的調查研究道路,以人民兒子自居,提倡頂天立地思維,靠調查研究立身,靠總結經驗起家,靠提出新思想吃飯。他研究和內容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頭號主題。他的調研思想中,關於社會趨勢的發現力,國家難題的破解力,社會進步引領力的追求,是中國歷代歷朝知識分子提出的最高境界。

第二十二,留下調研文化遺址之多。群眾為他建起三處調查研究展覽館,最為突出的是在九間棚村,他的調查研究展覽館、九間棚村賦,龍頂山書院記等一系列文化景點成為一個重要的旅遊點。李錦蹲點調研展覽館,陳列品中有一本李錦調研日記,是1989年10月15日至11月3日的日記,20天記了5萬多字,是沂蒙精神提法的最早來源。

第二十三,調查研究在社會上影響之巨。農村改革初期得到魯西北六個縣委的請功表揚,被稱為「莊戶人家的好記者」。現在,各地紛紛建李錦調查研究展覽館。在商河,老百姓把他調研寫作的炕留下40多年。

以上所說23點,都是以事實、以數字為根據的。談中國調查研究,李錦確實是一個高山,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存在。

研究李錦調查研究之意義

圖片說明:九間棚村建起九間棚精神調研展覽館暨李錦蹲點調研陳列館,多人對李錦調查研究事跡表示「震撼」。

調研的人很多,優秀的人也很多。從以上23條來講,李錦稱為當代中國第一調查研究者,是能撐的起來的。他從十八九歲起的五十多年,沒有停留過,沒有動搖過。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一直堅持調查研究,哪怕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正是他調查研究出成就最大最多最高的時候。從農村改革初期形成較大社會影響後,每過兩三年便有「轟動性」的成果問世,多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影響,被譽為「知識界的常青樹」。這種調查研究的人格力量,是一種文化現象,崇高,深邃,具在震撼的文化力量。

歲數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調查研究在中國是一個好東西,也都認同這些觀點。革命領袖在這方面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和認識。例如毛澤東的調查集中在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但是領導同志,主要是做領導工作。而李錦是一個終生的職業調研者,他長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以發現思想,引領社會為己任。調研作為一種思想文化狀況已經成為他的血液與肌肉的記憶,李錦就是調研,調研就是李錦。李錦兩個字作為調研的一個文化符號和形象為歷史記憶。經過他50年的努力,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在輿論上已經為人們所接受,所認同。並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傳播下去。

沂蒙山的九間棚村是一個龐大的李錦調查研究展覽館。1989年住在九間棚村調研52天,提出的九間棚精神,提出「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入手」「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思路,寫出「九柱擎天」的調查報告,引起宋平的高度重視與寫信讚揚。使得這個典型成為1990至1991年期間中國影響最大的典型。1989年至1991年,在蘇東劇變後抓出解決黨群矛盾的九間棚典型,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1994年,胡錦濤同志聽李錦當面彙報時說,「九間棚這個典型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 稱讚李錦「會抓典型,會總結經驗」。重要的是,在以後的30多年裡,100多次到九間棚村,發出多篇調查報告。現在紮根於斯,主要生活在這個村莊。他在九間棚的經歷告訴人們,原來,調查研究還可以這麼搞,甘心紮根基層數十年,甘心潛心調研小小村落,俠肝義膽,道義在肩,不懼歲月漫長,實堪調查研究之史之「絕唱」。

圖片說明:李錦在九間棚村與群眾在一起。李錦一年在九間棚村中住8個月,天天與平頭百姓在一起。他說,黨的每一頂政策正確與否、落實與否,效果如何,怎麼改進,他都心中有數。在農村,他就是一個「溫度計」,太知道國家政策對農民的冷暖了。

牢牢影響有決策力的核心受眾。目前,李錦仍然處在引領輿論的峰巔。他的微信公眾號有近10萬粉絲,平均文章閱讀量為6000人。他還參加200多個微信大群。1000多個國企負責人、200多國資委主任、300多財經記者、100多個總編輯與幾十個國家部門局級幹部是李錦的主要受眾。很多人跟蹤他的微信10多年了,他的文章成為他們掌握形勢政策的主渠道了。很多國企負責人說,上面文件沒有下來,報紙沒有文章,我們先找李錦的文章做學習動員。

實在因為筆力不逮,選出幾位學者的評論為證:

中央財經大學譚雲明教授認為,李錦是中國新聞界有名的調研大師,他的新聞實踐就是調查研究的實踐。李錦的調查研究在中國新聞界是個奇蹟,是個異類。他的種種採訪行為,可能是「活化石」,難以複製。在浮躁的當代,顯得彌足珍貴。他在大量調查研究活動中,一方面,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形成了許多重要建樹,另一方面,通過對於調查研究實踐的總結,形成了調查研究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調查研究思想,代表了中國當代調查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國政治學研究會副會長包心鑒教授寫文章認為,每臨國家發生重大轉折,李錦總要站出來發言,也總在中央重大決策尚未形成之時,通過典型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為中央決策提供參考。他寫的調查報告充滿理性精神,屢屢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亦為理論工作者所折服,體現其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水平的「重頭戲」接連不斷,一次次引起「轟動效應」。李錦同志這種深懷憂患意識、肩負人民重託,多年如一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的作風,艱苦紮實、鍥而不捨、全力而為的拼搏精神,總是走在前面、不斷提出時代重大主題並且作出獨立主見回答的能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態度,有力推動人們認識真理、改造世界進程的社會效果,不啻是一種「李錦現象」。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所借鑑。

經濟學者臧旭恆寫到,改革開放來有一批始終走在時代前面的思想者,他們目光如電,洞明世事幽微,文思縱然,謀劃國家天下,影響著中國政經走向和民族復興進程。李錦先生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從市場經濟的發軔到資本經營理論的提出,從新階層分析到信貸危機的預告,他始終在驚濤駭浪中站立船頭瞭望,30年間不斷提出新的對策、新的理論、新的思想,充分體現知識分子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價值。

圖片說明:一直引領在輿論前沿的李錦,到70歲每年仍有30多個整版面刊登他的理論性文章。

李錦是實踐中的永遠前行者,他年過七十,仍然一年寫了150萬字,每年都要出兩本書。把這些已經發表的文章編《李錦文集》30卷是沒有問題的,出版社也同意出版。他的調查研究成果太厚了。就像一座高山,仰望彌高。

我們從一段話里讀出他的心。在回答記者問時說,人生當屬於時代,你走到時代前面,要有赤子之心,要做人民的兒子。人類經過世世代代才走到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無愧於祖先,能夠把我們學到的東西反饋給我們這個國家,留給時代,滋養我們這個民族。如果一息尚存,調查研究還是會繼續下去的,努力下去,這是不會改變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錦堅持一線調研,堅守三尺講桌去賦能新時代,勵志正能量。

用先進典型引領時代,是我們黨凝心聚力的重要經驗。典型是時代的先鋒、時代的脊樑和群眾的榜樣,凝結著先進的時代理念,代表著高尚的價值境界和道德追求。我們黨歷來重視用先進典型來凝心聚力,在不同的時期為時代進步提供強大的感召力。毛澤東同志曾要求黨的領導同志,要「注意收集和傳播經過選擇的典型性經驗,使自己領導的群眾運動按照正確的路線向前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讓典型引路和發揮示範作用,歷來是我們黨重要的工作方法」。李錦就是調查研究的典型,是我們身邊可見、可感、可學的價值觀,是有形的正能量。能給我們以鼓舞,給我們以力量,激勵著我們在調查研究的道路上「做的更好」。

圖片說明:臨沂大學學生專程來李錦調研館學習。

從1980年開始學習李錦調查研究事跡以來,李錦的調查研究影響了現在從100歲到20歲的四代人。

全黨大興調研之風,這確實是中華民族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的財富。李錦的實踐將為中國文化和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的思想提供樣本、榜樣,是當前調查研究難以超越的珠穆朗瑪峰。他的調研事跡具有重大典型意義。將其拍攝成電視或者文學作品都將有一些傳世作用。

遠在天邊,近在咫尺,身邊人,身邊事,我們學無止境的「當代中國調查研究第一人」——李錦。

(以上背景材料選自百度《李錦辭條》《大轉折的瞬間》《見證》《深度》《家國七十年》等著作及《李錦解讀國資政策與新聞》微信公眾號)

作者簡介

刁吉海

【作者簡介】刁吉海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企政研媒體,駐國資委機關新聞採訪編輯部記者、編輯、主任(主編)。曾連續8年,唯一代表國務院國資委層級媒體參加全國「兩會」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會議報道。後被聘為《中國外宣通訊社》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作者簡介

胡樹萌

【作者簡介】胡樹萌,《中外新聞》雜誌社常務副總編輯,博士,作家,詩人,現任聯合國世界華商聯合會主席團執行主席。有多篇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在全國大獎賽中獲獎。曾被泰國親王授予「中泰和平友好使者」皇家榮譽勳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500ff9bcebbb7528f6dceb8977df4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