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登上高樓寫下首大手筆之作,通篇充滿了禪意,很有水平

2022-08-25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王維登上高樓寫下首大手筆之作,通篇充滿了禪意,很有水平

《菜根譚》中有這麼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它所表達的那種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的狀態,一直以來都為很多讀書人所推崇。但人在紅塵俗世,有太多羈絆,想要做到那樣實在太難。

即便是以瀟洒俊逸著稱的「詩仙」李白,被皇帝召見也是得意忘形開懷道「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實在擔不得寵辱不驚;當被賜金返還時,他看似豁達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也並沒有做到去留無意。

不過在唐代還真有一位大詩人達到了這樣的超然狀態,他就是被譽為「詩佛」的王維。王維的詩大多歌詠田園生活,寫得極富畫面感,而他不僅能詩而且會畫,所以也被讚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一生參悟禪理,學莊信道,所以對於俗世的紛紛擾擾看得比較淡然,追求的是「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的生活狀態,所以他的超然物外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筆者本期要分享的這首詩正是出自王維之手,不過比起他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只能算是冷門之作。但即便如此,這首詩寥寥幾句卻充滿禪意哲思,心累的時候讀一讀,令人豁然開朗。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王維的這首禪意詩篇。

《登河北城樓作》

井邑傅岩上,客亭雲霧間。

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

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

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閒。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27年,當時的王維在終南山隱居,每日便是和山水為伴,日子過得十分洒脫閒適。某日,他登上附近的高樓,望著遠處的山水,只覺天地廣大,於是便揮筆寫下了這首大手筆之作。

這首詩起首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抬頭遠望的景象。「傅岩」指的是地勢險峻的山岩,在這山岩零星有幾戶人家居住的院落,還有一座驛亭坐落在雲霧之間。其實這兩句是彼此交叉聯繫的,幾戶人家和驛亭都坐落於傅岩之上,被雲霧縈繞,從遠處看若隱若現,整個畫面呈現出如夢似幻的朦朧感。這其實也是這首詩所描繪景物的大背景。

中間四句描寫的是遠望平視和俯視的景象。三、四兩句是平視,極目遠眺,在天地交界的極遠處,水面倒映著蒼翠的青山,一輪紅日緩緩下沉逐漸落下地平線。這兩句的描寫是從大的景觀著手,給人以高遠壯闊的空間感。五、六兩句是俯視,寫的是近處之景,是點綴於大背景上的小細節。在零星的漁火的映襯下,幾隻小舟孤零零停靠在岸邊,出去打漁的漁家也在暮色中和歸巢的鳥兒相伴回家。可以說這四句對於景物的描寫極具層次感,從遠及近,從大到小,極富畫面感。

最後兩句則是詩人的抒懷,在這寂寥而廣袤的天地之間,詩人的內心也如同奔流期間的長河一樣寬廣而自由。這也反映出了詩人沉浸于山水之樂,對於這樣的閒適生活的喜愛。而這兩句在我看來也是全詩最能慰藉人心的名句。寫天地廣袤的詩句不在少數,但大多寫得都比較消沉,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就像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裡面就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但是在王維眼中,天地越是廣袤,越感受到身處其間的自己的自由。

其實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認知差異,一切都是由心而發。倘若你的內心是悲愁蒼涼的,那麼你見遼闊天地便覺得孤單落寞,但倘若你的內心是自由快樂的,那麼你見天地廣袤便覺得無拘無束好不自在。所謂的「眼乃心之門戶」,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你的內心是怎麼樣的,你所見的便是怎麼樣的。

對於王維的這首充滿禪意的小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44a2df14e6786465d569cec3bd7fd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