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在經歷了三年疫情後的今天,似乎不再成為一句調侃,而成為了不少人真實的選擇。與一線城市可容納的人口與實際居住需求的矛盾有關,隨著城市中心居住空間的需求不斷上漲,對於建築師和規劃設計師來說,設計高密度住宅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變幻莫測、日趨複雜。
圖1: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onia's (IAAC) Future House studio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作者|Gloria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和立場
「寄生居住計劃」
逼仄空間激發的另一種想像
高密住宅對城市居民的心理承壓能力造成了巨大挑戰,在疫情迫使外部一切活動運轉停擺的情況下,逼仄的室內空間將身處其中的人的恐懼放大,人們承受著出乎尋常的精神壓力。比利時攝影師Kris Provoost用一組攝影記錄了香港疫情期間的住宅景象,Provoost認為,香港土地空間的高度飽和使政府在更高的高度,建造更多的住宅塔樓,但如果在物理空間內實行封鎖,將直接對當地人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圖2:荃灣住宅大廈,東方伊甸園系列圖集的每張圖片都少不了住宅錯落在山間的景致。
Kris Provoost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圖3:將軍澳的樂活公園提供了21500套住宅,形成香港最大的住宅區。
Kris Provoost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圖4:「香港是一個宜居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自然、海洋和島嶼,但Covid-19 危機引發了人們對我們如何生活的質疑。」 Provoost總結說,「這些郊野公園是許多香港人的救命恩人,我確信這一點。」
Kris Provoost 圖片來源: https://www.dezeen.com
香港新市鎮開發建設是建立在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的基礎上,第三代新市鎮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除將軍澳外還有天水圍、東涌等,最初通過填海引入公共屋,再到隧道通車、工業村落成、地鐵線通車,較為成熟的市鎮搭建計劃逐漸落地。居民可住進商品房或由政府資助的房屋。即便如此,面對已經高度飽和的土地資源,房屋只能步步上移到山腰,城市和自然分野已然如此明顯。隨著這種高密住宅引發的宜居困擾,「寄生居住計劃」應運而生。
加泰羅尼亞高級建築院的畢業生設計了一種網絡結構建築單體——寄生豆莢(Flux Haus),用以作為籠式房屋更有尊嚴的替代方案,他們的建議基於香港深水埗地區生活成本高,迫使當地人定居在籠屋等不合標準的住宅中的現實,在提案中,每個吊艙都將懸掛在同一個網格構架上而這種單體的建造者將是以昆蟲生物研究為藍本的群體機器人。生活艙面積都超過六平方米。居民將從現有的建築入口進入結構,然後被運送到可用的對接空間。
圖5:Flux Haus寄生居住計劃,用單人吊艙容納下香港的五座塔樓。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onia's (IAAC) Future House studio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圖6:單獨的吊艙將配備螢幕,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使空間能夠適應居住者的需求。
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onia's (IAAC) Future House studio
圖片來源: https://www.dezeen.com
「城市的回聲」
搭建降低社會犯罪率的睡眠艙
相似的,寄生元素除了被用在住宅樓的設想里,也以藝術的形式開始出現在全球城市大街小巷的各種角落的主體建築上。有的是流浪漢提供的暫時落腳的住所,有的是眾籌平台捐款搭建的睡眠艙,讓恐怖電影《糖果人》里的悲劇不在現實中重演。
圖7:為了突破城市居民在繁華城市中居住的界限,藝術家馬克·賴格爾曼(Mark Reigelman)和建築師珍妮·查普曼(Jenny Chapman)將一座臨時的房屋形狀的木屋懸掛在舊金山一家酒店的一側。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圖8:為了懸掛在建築外體上,通常使用輕質吊艙,每個吊艙都有一個木製睡眠平台和摺疊式座椅,將固定在英國首都現有建築物的外牆上,以創建一系列過夜避難所。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用高層對抗高密
住宅里的「自動售貨機」
未來主義建築概念旨在適應其居民隨著時間的推移的需求,而不是保持靜態結構。在這種範式下,存儲在建築物內的模塊可以移動、重新組合、修改和回收,防止浪費並確保空間得到有效利用。
馬來西亞設計師Haseef Rafiei受日本自動售貨機普及的啟發,設計了能夠為房主提供定製的模塊化房屋的摩天大樓,客戶將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從一系列即用型住房吊艙中進行選擇,以設計他們的家。房屋將由安裝在建築物上方的吊艙印表機在現場製造。列印完成後,吊艙通過連接到摩天大樓的起重機臂插入下方結構的空間。由於巨型結構充滿了房屋,摩天大樓將變得更高以容納更多空間和住戶。
圖9-圖12:未來主義模塊化建築高層Haseef Rafiei 圖片來源:https://www.dezeen.com
拉菲伊認為,像他的摩天大樓這樣的機器人概念將成為滿足城市住房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的必要條件,同時通過自動化緩解與建築相關的勞動力、成本和時間壓力。該設計在今年的eVolo摩天大樓競賽中贏得了榮譽獎。
村屋煥新變別墅
人生重啟房屋也可以重建
非建築背景出身的一批年輕人,將老家破敗的村屋推倒重建,用自己對「家」的理解,建造了一個小疊墅,從外立面到室內精裝都突破了大眾對農村自建房的刻板印象。逆城市化的居住選擇,使他們將《星露穀物語》的遊戲的故事設定搬到了現實。
圖13-圖14:回鄉改造「握手樓」。圖源知乎,好好住編輯部tupianl《還要啥豪宅?這屆年輕人已經回鄉蓋別墅了》文章的受訪者
共赴遠方營造共居社群
把個人從孤獨封閉的房間解救出來
從co-housing到co-living的觀念轉變,國內已經出現不少鄉村共同體建設的新思潮,正如前段時間大火的一部劇《去有風的地方》所啟迪的那樣:「身處風險社會的我們,必須著手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圖15:上海平涼路筒子樓。Cestboncw
在浙江青山村、成都鐵牛村、雲南大墨雨村已經聚集了不少這樣的「新村民」。共居實驗「DALI+」選擇遠離喧囂的大理古城,落位在洱海邊的一個安靜祥和的小村落——西城尾村。這裡吸引來一批有著鮮明時代標籤的人們,如年輕的嬉皮士、科技藝術圈的年輕人,他們在這裡可以安靜讀書也可以夜談暢聊。
圖16:「如果沒有直接共同體作為紐帶,無論人們如何探索宏大的命題,如何冒險創新,以獲得更大的收益,人勢必將是空虛的。」——杜威 圖片來源:大理+公眾號 DALI+
無論是找到另一條出路的回鄉人,還是追尋求索現有條件下容納率最大化的大膽建築設想,都試圖解決一個根本矛盾——城市公民從居住環境中得到的幸福感與歸屬感,以及自己當下生活方式的價值認同感和城市容量的矛盾,生活的壓力不是來自於城市還是農村,而是要權衡好自己的內心,「你焦慮的話,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去解決它,去做。到哪裡生活,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回農村,不應該是逃離城市回農村,如果是這樣,你也會有一天,逃離農村回城市」。
發文編輯|XZn
專欄/審核|Mel
審核編輯 | Miranda
版權建道築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繫hz@archidogs.com
Reference: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29829
https://sspai.com/post/73640
Eden of the Orient captures "immense density" of Hong Kong's housing (dezeen.com)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QQJA3P0531MRZO.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8-23/doc-imizirav9292999.shtml
IAAC graduates propose parasitic pods as alternative to cage homes in Hong Kong (dezeen.com)
10 parasitic dwellings that cling to other buildings (dezeen.com)
百家觀點丨王澍vs馬岩松:中國山水建築的未來在哪裡?
百家觀點丨她的城市
百家觀點丨2000年古堡遭破壞:以犧牲建築為代價的藝術,我們需要嗎?
百家觀點丨好設計 = 一切
百家觀點丨不建也不築的NFT建築
百家觀點丨《狂飆》高啟強到底得賣多少魚,才能從老破小搬到別墅
百家觀點丨地震不會殺人,劣質建築會。
百家觀點丨建築學怎麼了?
百家觀點丨香港通關!3年了,東方之珠多了哪些新地標,少了哪些舊風景?
百家觀點丨垂直森林:城市的救星,還是一場白日夢?
百家觀點丨建築,要裝飾有裝飾,要內涵有裝飾
百家觀點丨閒置辦公樓能解決住房危機嗎 ?
百家觀點丨停車位,但以人為本
百家觀點丨設計是帶來種族歧視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百家觀點丨AI,不只是設計
百家觀點丨「極簡主義是對不同世界的渴望的表現」
百家觀點丨聽聽大家對建築學習的不同看法!
百家觀點丨令人心動的OFFER【建築專家】竟然是他......?
百家觀點丨空間有性別嗎?建築中的女性主義
百家觀點丨電影與建築,誰造就了誰?
百家觀點丨從紀念性聊到建築師的表達欲
百家觀點丨一場「完美」的建築師婚禮是怎樣的?
百家觀點丨改變建築的十幅畫
百家觀點丨建築理論真的「無用」?——再論埃森曼紙板住宅House X / 林婉嫕
百家觀點丨為什麼路易斯·康的畫作仍然重要?
百家觀點丨元宇宙,是建築師的烏托邦,還是就業新大陸?
百家觀點丨如果設計是一場雙向奔赴,那建築師的劇本就是保媒拉縴
百家觀點丨拆了,但沒完全拆:中銀膠囊塔重建權正在拍賣中
百家觀點丨從概念到技術深度剖析:火遍全網的《吉巴羅》為什麼這麼牛!
百家觀點丨我們將如何建立未來的圖書館?
百家觀點丨住宅樓像搭積木一樣整齊,高度統一!網友:「住在這裡會抑鬱,出門找不到家」!
百家觀點丨從BIG到Gensler,不同身段的建築事務所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百家觀點丨線性、編織、智慧...卸下「概念包裝」,明日城市有多遠?
百家觀點丨「古根海姆效應」後,地標建築真的能改變一座城市嗎?
百家觀點丨羅傑斯改名,扎哈砸1個億!大師事務所的成功全靠「好名字」?
百家觀點丨塗鴉中標、推翻任務書,Steven Holl為什麼總能搞定甲方?
百家觀點丨中國最長木拱橋被燒毀,900年萬安橋成遺蹟!古建築要怎樣防患於未「燃」 ?
百家觀點丨建築師如何硬核解壓:焦慮邪氣,通通散去!
百家觀點丨由「她」向「我」,設計之於女性最終是去性別
百家觀點丨動輒上億的利潤,玩元宇宙建築的人都贏麻了嗎?
百家觀點丨《安邸AD》魔都園林辦新展,如何探討「家」之永續?
百家觀點丨貓咪來當救世主?奧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築師接著想!
百家觀點丨如何用設計「預定」一款網紅展?
百家觀點丨當公共空間開始敵對「城市流浪者」,設計師真的「無罪」?
百家觀點丨阿賈耶「加納大教堂」被要求退設計費?5個項目3億美元,黨派之爭還是違規?
百家觀點丨新東方文化帶貨火出圈之後引發的建築idea浪潮
百家觀點丨7棵西湖柳樹引爭議!從秋水山莊到書院門,城市更新與文化保護百家觀點丨界線在哪兒?
百家觀點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個地標建築,網友最喜歡的原來是…
百家觀點丨會攝影的建築師才是好的建築師
百家觀點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專業的國際建築競賽?
百家觀點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條「天空之徑」,美到窒息卻頗受質疑?
百家觀點丨「令人心動的offer」要拍建築師?網友:看完勸退,請編劇放過我們!
百家觀點丨2026世界盃舉辦地公布,都不及卡達"2022"大樓出圈!建築遠比足球吸睛?
百家觀點丨帶個建築師一起上太空
百家觀點丨房子是居住的機器,嗎?
百家觀點丨 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評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百家觀點丨永別了,「食神」取景地!紅了46年的香港珍寶海鮮舫
百家觀點丨備受期待的蛇形畫廊惹熱議,這位藝術家創作的「黑色教堂」,為何只有2星評分?
百家觀點丨10家新生代建築事務所,會有30年後的普利茲克得主嗎?
百家觀點丨現代城市需要怎樣的停車場?在水泥地上畫框的時代該翻篇了!
百家觀點丨建築文學愛好者在長三角體制內的所思所想
百家觀點丨室內設計師待遇調研報告
百家觀點丨我在楠溪江芙蓉古村,體會鄉土溫情
百家觀點|2021年,值得細品的十大國內建築
百家觀點丨100年後的建築師會是啥樣?
百家觀點丨2021年國內外20大建築熱點
百家觀點丨四個關鍵詞看 2021 建築競賽
百家觀點丨2022最新互動設計趨勢
百家觀點丨10個懂生活的創意人,為何偏愛不一樣的「城市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