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寶一共上了兩年幼兒園,最初覺得他年齡有些小,後來陰差陽錯直接插班到中班,現在已經是幼兒園大班的最後一個學期了。
今天大致算下來,他差不多有300多天的上學時間,我也風雨無阻地接送了他300多天。雖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我親眼目睹了他從對幼兒園的懵懂無知,到可以熱情洋溢地介紹他的幼兒園;從不得不「一身孤勇」的闖進一個新的集體(插班生都是這種感覺吧),到放學時可以驕傲的給我介紹他的朋友給我認識……
我見證著他的成長,也跟隨著他成長的腳步,一點一滴地向前走。
大班的小朋友們差不多都已經6歲左右,不但能夠快樂的奔向自己的爸爸媽媽,還能夠有禮貌的和朋友的父母打招呼,或者向自己的父母介紹自己的朋友。
看著他們利用放學這一會兒的時間,愉快地交流、表達著彼此的友好,最後再依依惜別,約定「明天見」的樣子,真的覺得孩子們長大了。
所以,每每從幼兒園接小寶放學回家,既是小寶最為興奮的時候,也是我和他之間進行交流的最佳時機。
其實,很多家長會非常願意利用接孩子放學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
這樣既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又有利於親子間的交流溝通,同時提升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只不過,有些父母會感受到來自孩子源源不斷的能量,他們樂於分享幼兒園的一切,也很興奮地和父母講述自己的學習生活;而有些父母卻覺得孩子對彼此的聊天興致缺缺,往往是問一答一,或者乾脆做自己的事情、玩自己的遊戲,對家長不理不睬。
這還真的不能怪孩子,因為父母們不同的提問水平,才是影響親子溝通實際質量的關鍵。
有調查顯示,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家長中,第一句話就詢問孩子吃、穿等生活情況的占50%(你們今天吃了什麼?在幼兒園熱不熱/冷不冷?);
其次是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你們今天都學了什麼?有沒有新學的歌曲/故事/舞蹈等?);
還有20%左右的家長會關心一下孩子和老師以及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情況等等(你們老師對你好不好?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當然這類問題多發生在寶寶剛開啟幼兒園生活的時候,以及發現孩子狀態異常、心情不好等情況時)。
而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人接孩子的時候,注意力多集中在對孩子的噓寒問暖、及時滿足一些小的購物慾上。
事實上,想要提升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想要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幼兒園生活環境,家長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提問水平,多用啟發式問話,和孩子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
比如:
從孩子的感受出發:今天幼兒園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嗎?
從孩子的社交出發:今天你的朋友**來上幼兒園了嗎?他還咳嗽嗎?
從孩子的知識出發:今天你們的手工課很棒,回家教我做一個好不好?
從孩子的情商出發:今天你主動幫助老師和小朋友們了嗎?
同時要注意的是,提問要越具體越好,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導孩子多說,漸漸地孩子就會喜歡和家長的溝通,也會積極的分享他的幼兒園生活。
另外,和孩子溝通,家長還要注意時間和方式。
有關資料中指出,有88%的家長用談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有5%的家長只是說教;還有3%的家長在帶孩子逛街、吃飯的時候談心。
事實上,親子交流的時間不必要刻意地選擇時間,最好是在不經意間,從話題中自然過渡。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不要強迫,否則只會增加逆反心理。
幼兒園放學時是很好的時機,因為孩子一天沒有見到爸爸媽媽了,從心裡是非常願意親近的。而孩子在專心致志地玩玩具、看電視的時候,就不是很好的時間,因為孩子會幾乎聽不到或者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而交流的方式上,要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關心孩子關心的東西,了解孩子關注的內容。這樣才可以和孩子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和溝通。
現在有些家長總是會逗弄孩子問一些沒有必要的問題,比如有沒有小男生(女生)喜歡你?在班裡最漂亮的女孩、最帥的男生是誰啊?諸如此類的問題,既沒有營養,又沒有格調,為什麼非要用這樣的內容來引導(逗弄)孩子呢?
事實上,「你今天有沒有做老師的小助手啊?」「今天你有沒有幫助小朋友啊?」等等問題,才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在幼兒園裡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總之,和孩子的交流溝通,要建立在有效、積極向上的基礎上。孩子需要正向的引導,他們甚至不會理解家長的一些「反話」,更不喜歡家長的「逗弄」。而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自尊。
努力做個溫暖、充滿正能量的父母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3924b670f6c3702c342cb045b96f3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