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棺》3000萬票房背後,是網絡電影的「內容理想」

2022-06-17     影視前哨

原標題:《開棺》3000萬票房背後,是網絡電影的「內容理想」

導讀:為什麼《開棺》有充分的潛質成為影響國內懸疑類型片的一個新樣本?

文 | 霓星

上線14小時雙平台分帳達416萬,上線3天雙平台分帳超1155萬,上線第8日分帳達2000萬,如今突破3000萬分帳票房,熱度依舊不減。這是《開棺》在炎炎夏日向網絡電影市場交上的優異答卷。影片由奇樹有魚和眾樂樂影視聯合打造,於5月2日在騰訊視頻和優酷雙平台上線。

這部以刑偵懸疑故事為主線的電影究竟有著怎樣的高票房密碼?類型片的創新和探索之路上是否有著重重挑戰?在用戶流向網際網路端的當下,網絡電影又當如何把握機遇創造發展空間?帶著這些疑問,影視前哨記者對《開棺》總製片人、奇樹有魚副總裁李思文進行了專訪,聽他講述影片背後的故事,詳聊創作、懇談心得、暢說觀點。

類型化的破與立

在當下的網絡電影市場,為什麼《開棺》有充分的潛質成為影響國內網絡電影的一個新樣本?

答案離不開精彩曲折的故事和類型融合的創新。

消失三年的「鬼手」及其盜墓團伙再次堪輿點穴下墓摸金。不料幾名盜墓賊在開棺之時遭遇驚魂邪煞,逃離墓葬之後又接連慘死家中。倒鬥倒出殺身之禍,看似普通的盜墓案處處撲朔迷離,疑案叢生。調查一度陷入僵局,直到刑警隊長沈春合「以魔法打敗魔法」,最終科學破局。

僅僅是通過令人屏息凝神的劇情發展,以及個性風格化的畫面特效,就足以激發觀眾的緊張、期待和恐懼的情感共振。而這背後是《開棺》對故事創作的多番打磨。李思文介紹道,從2020年10月開始準備到今年2月製作完成,包括導演、監製在內的創作團隊和審片專家等的共同努力構成了影片的最終呈現效果,也才有了如今觀眾看到的兩次反轉的魅力。

盜墓為引、刑偵作底、民俗融入,之所以有這樣類型融合的新巧思,李思文坦言受到了韓國、美國等國際電影市場主流作品的啟發。「我們在不斷摸索未來網絡電影的創新思路,一方面要摒棄網絡電影行業的主流商業類型和題材,敢於開闢新的路徑;另一方面,積極在當代背景下的題材和院線電影成熟類型中尋求突破口。刑偵懸疑是國外電影市場的主流類型,但國內的嘗試較少,因此,我們認為在網絡電影中也是有機會的。」他說道。在此意義上,《開棺》的創新並未局限在網絡電影市場,也沒有局限在國內影視領域,而是一次將視野放諸全球影視範疇的商業類型突破。

此外,創作團隊也參考了2009年中國警方破獲的相關盜墓案件的報道和資料。一方面,生物化學元素引起的反應等相關細節的詳細考證為影片增添了真實感。例如,盜墓者萬一遇上有毒的棺液或氣體,很可能當即命喪黃泉。另一方面,案情之外的人物關係為《開棺》提供了豐富的戲劇創作空間。

內容上的突破絕非易事,如何讓各元素相輔相成形成合力,而非「互相打架」的狀態,也成為創作過程中的難題。

對此,李思文認為,要想避免內容的雜糅、懸浮等問題,必須充分論證類型題材融合創新的合理性,平衡和取捨才能達到「1+1>2」的效果。比如,在多種元素疊加後,影片的娛樂屬性是否合理;在多重題材敘事裡,故事的現實邏輯是否合理;在多元類型融合中,觀眾的觀影預期是否合理。具體到《開棺》的創作中,首先要考慮到刑偵懸疑這一類型主線,圍繞主線進行故事和人物關係的核心創作,其次商業的手段技巧不能完全復用,要斟酌在這一類型片中有哪些元素可以作為融合,最後還要兼顧現實性。

價值觀和方法論

更值得一提的是,《開棺》中不僅有極致的刑偵懸疑表達特質,其創新也不僅僅體現在影片類型元素的融合上,相比於「怎麼講」故事而言,「講什麼」故事的議題更值得予以深入的探討。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以打擊盜墓、懲處犯罪為核心主題和價值觀,立意正向且落地;反派落入悲劇復仇的命運,主角陷入謎案未解的執念,人設鮮明有交織。姜超飾演的林儒生的復仇和救贖,以及韓棟飾演的沈春合的使命和「重生」都給觀眾帶來了更為深刻的思考。

於行業的層面來說,《開棺》更大的價值也體現在這裡——不僅有好的製作品相打底,將盜墓、民俗元素融入刑偵懸疑類型中,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在用人文關懷講述了一個複雜事件。這便是李思文總結的「當代題材的現實性」。他認為,如何結合當下進行類型片創作、影片傳遞怎樣的價值觀念,這些都是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命題。

對於《開棺》的創作,李思文也始終強調給觀眾積極的情緒價值引導,用他的話來說,「如果觀眾可以放心地將影片推薦給家人」,這便是對電影在價值引導層面的肯定。上升到行業維度,這也是網絡電影在發展中應當追求的,思想的深度、立意的高度、內容的厚度。

從劇本創作到畫面質感,從內容出新到價值引導,不難理解,類型突破和內容升級是網絡電影市場中一直以來的難題所在,能夠兼容可看性和深層價值的優質作品鳳毛麟角。這也為受眾市場迎來了更多審美期待——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優質網絡電影?

對此,作為網絡電影市場資深從業者的李思文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奇門遁甲》《中國飛俠》《重啟地球》《開棺》等都創下網絡電影市場的優異成績,甚至是多個「第一次」,在這一系列成功經驗上,李思文總結出這樣的方法論:

第一,用戶維度,要了解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內容載體,要能給觀眾尤其是核心目標受眾人群,帶來整體性的娛樂體驗。第二,市場維度,網絡電影創作還應當在洞察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層面的突破。如何能不斷刷新用戶體驗是更高一層次的命題,這是需要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達到的。第三,創作維度,內容層面的突破和創新,要很好地結合本土觀眾,切忌盲目堆砌商業元素,始終保有創作者的「內容理想」十分關鍵。

復盤《開棺》的爆款經驗,恰恰是做到了這三點。

創新和現實性是兩大抓手

選題策劃時不退縮,敢想;創作拍攝時不投機,敢做;組建班底時不保守,敢用。

以這樣的思路為指導,奇樹有魚早已經打造出多部頭部網絡電影,這其中包括《中國飛俠》《奇門遁甲》《毛驢上樹》系列等。藉此,李思文也向記者介紹了奇樹有魚的主要內容戰略,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公司,「創新」和「現實性」是奇樹有魚內容戰略的兩大關鍵詞,即一方面在主流商業電影類型上不斷尋找突破,一方面在現實題材領域持續深耕。

或許仍有人一提到網絡電影,便與一味追求特效場景和感官刺激聯繫起來,但奇樹有魚正通過一部部優質內容作品打破這樣的固有印象。無論是《中國飛俠》《毛驢上樹》這樣的主旋律作品,還是《開棺》這樣的商業類型片,現實主義始終是奇樹有魚探索實踐的內容方向。

這也體現著李思文和奇樹有魚對於內容創作的重視。李思文說,很難用一個確切的數字說明內容和視覺對一部影片的重要性占比,但他強調,「劇本故事是一部影片的靈魂,視覺效果則是留住觀眾的輔助手段。」與早期的網絡電影需要在開頭的黃金6分鐘吸引觀眾不同,在受眾審美需求疊代升級的當下,「好人物、好故事才是根本。」李思文說道。

而疫情下院線電影受到衝擊,也為網絡電影帶來了更利好的發展條件,與此同時,用戶在網際網路端觀看內容的習慣也成為網絡電影的發展機會。對此,李思文更加強調從業者要利用好這個時機,共同促進網絡電影行業市場化良性發展。而這不僅需要優質內容吸引用戶,更需要成熟的內容創作體系或機制的支撐,以期用愉悅體驗帶動商業效益。

結合當下、不斷出新,這是李思文對於網絡電影市場的期待,也是奇樹有魚一直踐行的內容戰略。據李思文透露,《開棺》的續集已經於去年年底開始籌劃,《奇門遁甲》第二部也已經在緊張的後期製作階段,期待有更多優質作品與觀眾見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37da45d05143e01fa457557ade89f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