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

2022-07-2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朱永新: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

作者|朱永新

來源|朱永新觀察

編輯|守望新教育

對孩子的評價要慎重

讀與思(6月23日)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一個小孩他很壞、很蠢,那麼,不要過多長時間,他就會相信我們的斷言是對的,並最終喪失了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孩子不了解他的環境才是拔除他自信的根源,並會不知不覺地相應規劃自己的生活,以證明對他的錯誤判斷是正確的。這個孩子會感到自己天賦不如別人,認為自己的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有限。從他的態度中我們可以準確地看到他消沉的心境,這種心境與環境對他的不良影響直接相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頁。

別人的評價往往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自我的影像,也是自我評價的基礎。在兒童自我意識尚未完全形成,自我評價還不能客觀準確的情況下,父母和老師的評價就要十分謹慎。我曾經提出一個「說你行,你就行」的「教育定律」,就是告訴老師和父母,要對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多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因為這種評價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鼓勵,孩子會因此對自己更有信心,從而更加努力,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相反,如果我們不斷給孩子負面的評價,「不斷地告訴一個小孩他很壞、很蠢」,就會挫傷他的自信心,最後自暴自棄,喪失了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對於孩子來說,信心同樣比黃金還重要。

出生順序不同的孩子為什麼不一樣?

讀與思(6月24日)

父母經常會忽視或誤解孩子在家庭中不同的處境。那些具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處境和獨生子女的處境就存在差異。長子的處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曾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這種經歷是次子所無法想像的。么子的處境也不是其他孩子所能體會的,因為他曾是家裡最小和最弱的孩子。——(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頁。

人是環境的產物。家庭是人成長最初的環境,也是人成長的早期最重要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之中,人際關係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孩子的不同出生順序和兄弟姐妹的數量,對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影響。首先,具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獨生子女成長環境就存在差異。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因為不需要跟其他孩子競爭,往往會得到更多關注,父母對他們也可能會過度保護,這一方面容易導致他們喜歡依賴他人,一方面也容易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被關注,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等。阿德勒也特別觀察過長子的成長問題,用了很多精力研究長子問題。他認為「長子通常都被過分寵愛,父母對他也期望甚多」,所以,在父母高期望的影響下,長子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有一定的責任感,性格相對保守,喜歡取悅別人。在後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後,尤其是他們的成績超越和挑戰自己的地位時,長子的心理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么子的成長也很有意思。在書中阿德勒用很大的篇幅描寫么子的心路歷程,認為「么子通常總想表現自己,並會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因為么子相對來說是「家裡最小和最弱的孩子」,自卑感相對也更強,所以會「加倍努力,以超越其年齡較大的哥哥或姐姐」,最後也往往會成為超過哥哥姐姐的「征服者」。阿德勒通過《聖經》和各國的神話也找到了相關的佐證。但是,在么子身上也可能出現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他們在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礙,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實現目標的情況下,「完全喪失了信心,懶散之極」。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養育。

男孩和女孩不應該單由女人或男人撫養和教育

讀與思(6月25)

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男孩不應該單由女人撫養和教育。不過,我們不要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所有的男孩最初都是由女人撫養。它真正的意思是,男孩不能僅在女人的環境中成長。這個觀點並不是反對女性,而是反對從這種環境中產生的誤解和偏見。這對只在男性環境中成長的女孩也一樣。——(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頁。

在家庭教育中,母愛給孩子以溫暖,父愛給孩子以力量。母親的無微不至與父親的堅強支持,對於孩子同樣重要。在前行的路上,我們既需要溫暖,也需要力量。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我曾經提交了增加中小學男性教師比例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小學生中男孩子缺少陽剛之氣,優秀學生陰盛陽衰,學生幹部和學霸大多都是女生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個情況,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雖然總體而言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更加多的責任,尤其是在哺乳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心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親角色可以缺位。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儘可能在雙親雙性的養育環境中成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雙性特點的兒童會有更好的發展。

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

讀與思(6月26日)

我們不要忘記,一個人的生活風格通常在4歲或5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在這段時間必須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和必要的社會適應能力。大約在5歲左右,一個人對於世界的觀念通常已經確定和固定下來,並在今後的發展中保持著大致相同的方向;他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基本保持不變;他受制於自己的觀念,並不斷地重複他原初的心理機制和產生於這種心理機制的行為。一個人的社會情感受到他自身的精神視野的限制。——(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3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是中國人對兒童智慧觀察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哈佛大學的長期跟蹤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與成就,與7歲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其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的確,一個人的大腦生長發育程度,一個人的認知風格、行為習慣、個性特徵,乃至於一個人的社會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在5-7歲期間就已經初步形成了。這些都為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底色,對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產生了基礎性的影響,在他們今後的人生髮展中會「保持著大致相同的方向」。所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在5-7歲以前這樣的敏感時期,我們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幫助他們建立對自己的自信和對他人的信任,成為一個對別人友愛友好的人。

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

讀與思(6月27日)

兒童的成長總有一些主觀和獨特的東西。教育者必須對兒童獨特的個性有所理解了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這是為什麼我們對不同兒童運用同一教育原則去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的原因。——(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6頁。

為什麼不能夠用千篇一律的原則和方法來教育不同的兒童呢?無疑,教育是有規律的,但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兒童來說,他們又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同一種方法教育不同的兒童,肯定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每個兒童的成長都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即使在同樣的環境中成長,每個兒童對於自己環境的認識也是各不相同的。按照阿德勒的說法,「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客觀的反應,而是受制於他對自己早期經驗的無意識的理解。如果他對某一情境或應付某一情境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那麼,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就會決定他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同時需要了解他對自己環境的理解和認識,尊重他的主觀性和獨特性。換言之,父母和教師也不能從自己的主觀意見出發對待孩子,而要真正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表面堅強的孩子經常有一顆敏感和孱弱的心靈

讀與思(6月28日)

我們在學校里會經常遇到這樣一種類型的兒童,他們似乎和我們這裡的描述相矛盾:這種孩子懶惰、邋遢和內向,對知識、紀律和批評無動於衷,他們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絲毫沒有表現出對優越感的追求。如果我們具有豐富的經驗,我們就會看出,這也是一種追求優越感的形式,儘管它是一種荒唐的形式。這種孩子絕不相信他能夠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成功,結果他會盡力避免所有可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和機會。他把自己封閉起來,給人一種性格堅強的印象。這種堅強並不是他人格的全部;在這堅強的性格背後,我們通常可以發現一顆異常敏感和異常孱弱的心靈,為了避免傷害和痛苦,他需要表現出堅強和冷漠。他將自己裹進盔甲之中,這樣任何東西也不會靠近、觸動甚至傷害他了。——(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像阿德勒描述的那樣,懶惰、邋遢、內向,對知識、紀律和批評無動於衷,對一切無所謂,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絲毫沒有表現出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樣的孩子往往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束手無策,「針插不進、水撲不到」。哀莫大於心死,對於這樣的孩子,關鍵是要能夠發現他們是在用另外一種荒唐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他們發現用其他孩子一樣的正常方式,已經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法滿足走進追求優越的需要時,他們乾脆開始自我放棄,就地「躺平」,讓別人產生「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不在乎」的錯覺。其實這樣的孩子內心的痛苦也是劇烈的,是「異常敏感和異常孱弱」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他們只能用「堅強」和「冷漠」的姿態出現。所以,對待這些孩子,關鍵是要善於發現他們「堅強」背後的敏感和孱弱,幫助他們再次點燃內心追求優越的火炬,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幫助他們制定並且努力實現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讓他們看到希望和可能。讓他們正確地對待困難和挫折,養成不拋棄不放棄的習慣。

兒童看問題經常有對立的認知方式

讀與思(6月29日)

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看問題和我們成人不同。,他們容易傾向於把世界劃分為對立的兩個部分。如果要理解兒童,我們就不能忘記這樣一個極端重要的事實,即兒童有一種把世界劃分為對立的兩個部分的強烈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壞,聰明或愚蠢,優越或自卑,全有或全無)。有些成人也有這樣對立的認知方式。——(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兒童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方式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把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即依靠感知動作去適應外部世界;二是前運算階段(2-6、7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表象進行思維;三是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結構開始出現守恆性、可逆性,能憑藉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分類和理解邏輯關係;四是形式運算階段(1 1、12歲及以後), 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開始逐步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不受具體事物的內容的局限,把形式與內容分開,運用符號進行命題演算,能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理。的確,如把人簡單分為好人與壞人,把事情簡單分為對和錯等等。在兒童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非此即彼的「對立的認知方式」,這與兒童還沒有從形式思維發展到辯證思維有關。我們成年人有時也會有同樣的不成熟的「兒童思維」。對此,有一個經典的蘇格拉底關於偷盜問題的思辨案例。有一個年輕人認為「不偷盜就是美德」。蘇格拉底問他:士兵奉命潛入敵營偷出布防圖,是不是美德?年輕人說:偷盜敵人的東西是美德,偷朋友的是惡德。蘇格拉底又問:有一個朋友萬念俱灰,在枕頭下放了一把刀,準備夜間自殺。朋友得知後悄悄把刀偷出來,救了他一命。這樣做是不是美德?這個年輕人看待問題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對立的認知方式」。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採用蘇格拉底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辯證思維,打破對事物的刻板印象,認識到凡事都有兩面性,而且事物本身也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與發展之中。

過分敏感的孩子會對現實保持一定距離

讀與思(6月30日)

我們知道,過分敏感的孩子會很快從現實中退出來,躲進自己所建構的想像世界之中,因為後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免受進一步的傷害和苦痛。不過,這種逃避並不必然意味著他們完全不具有適應和調適能力。對現實保持一定距離不僅對於作家和藝術家是必要的,而且對於科學家也是必要的,因為科學家也需要擁有良好的想像力。白日夢裡的幻想不過是一種繞過生活中的不快和可能失敗的迂迴的道路罷了。我們不要忘記,正是那些擁有豐富想像並且後來又能把想像和現實聯繫起來的人成為了人類的領袖。他們之所以成為人類的領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受過較好的學校教育,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還因為他們具有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意識和勇氣。——(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頁。

過於敏感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現實世界的傷害。為了躲避傷害,他們往往選擇逃離現實,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中去。阿德勒認為,這種逃避並不意味著這些兒童完全缺乏社會情感能力,不具備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往往是出於自我保護,繞過那些可能的麻煩和傷害,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沉醉在喜歡的事情上。所以,這些兒童今後有不少人可能會成為科學家和藝術家。也正因為如此,阿德勒主張對這些兒童不要過早急於下結論,認為他們已經「無可救藥」,恰恰相反,要發現他們敏感心靈背後的那些想像力和洞察力,幫助他們更好地對待外在的壓力,培養他們正視困難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些人,一旦能夠把想像力與現實世界很好地連接,就可能產生驚人的爆發力,甚至有可能成為領袖級的人物。

朱永新:學校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顯示器」——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朱永新:同樣的環境為什麼塑造出不同的人?——問題兒童三種基本的處境

朱永新:和孩子們一起玩——探索式的自發學習很重要

朱永新:給孩子這六種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嗎?

吳非:認識你面對的學生——非常時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發現孩子,重新認識孩子

劉鐵芳:|重新認識兒童:過充分的兒童生活——兒童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