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國家的文化非常高深,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問題也很多。有些問題放在現在不僅讓人覺得精妙,還十分有趣。比如說大話叫吹牛,因為牛皮很大,很堅硬,根本就吹不起來,所以如果有人說吹牛那就是說大話了。
除此之外,還有拍馬屁、二百五、男戴觀音女戴佛等,都是有特定意思的。不過對於買東西為何不叫「買南北」,這個問題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卻被10歲的小孩子說出了答案,朱熹大加讚賞。這是為什麼?
一、朱熹從小十分聰明,被稱為神童
朱熹生於1130年,卒於1400年,生活的朝代剛好是南宋的尤溪縣。他是南宋傑出的理學家、哲學家、詩人。他之所以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源於他小時候的博聞強識。據史料記載,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對知識有強烈的渴望。
對於晦澀難懂的八卦圖,他總是表現得濃厚的興趣,被左鄰右舍賦予神童的稱號。而他父親見他能力出眾,就更是花費了很多心血栽培他。小朱熹不僅喜歡看書,遇到問題還喜歡在生活中尋求答案。比如看到月亮,他會問月亮打哪兒來。父親說天上,朱熹不滿足於這個答案,他還問天是哪裡,父親也不知道。
朱熹並沒有因此就放下,而是通過各種途徑找書看,翻閱典籍,了解天的範圍。雖然後來他依然不知道天是什麼,但是在翻閱典籍的過程中,他又學習到許多知識,並且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他感到非常高興。
二、朱熹廣泛涉獵群書,不滿足於現狀
就這樣,秉持著「不懂就問,問了沒有答案,也要繼續尋找答案」的原則,他看了越來越多的書籍,並且從書中認識了許多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賢人。對於這些賢人身上的閃光點,他總是十分的羨慕,還下定決心,要成為先賢那樣的人。
所以,他發奮讀書,在弱冠之年,考中了進士,並且開始了他做官的生涯。我們知道,南宋有一種極其嚴重的風氣,那就是人人想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這都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了,人們不得已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然而這樣的行徑沒有一點意義。
這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看過很多書,頭腦非常清醒的朱熹自然對這種社會風氣十分厭惡,所以他想改變。但是他的知識並未完全學到家,再加上他當時並未出名,人微言輕之下也沒有人會聽他的。
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他拜了李桐為師。這裡需要提一下,李桐是程顥和程頤的弟子,程顥和程頤在理學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而朱熹是個勤奮好學的人,自從拜了李桐為師,他就非常努力,繼承和發揚了二程學說和思想,更是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種種跡象表面朱熹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並不會把人生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長身不老上,所以他學習二程學說,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打擊,反而越學越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那以後,他滿身心撲在了學習上,對於國家的現狀也是儘自己所能去改變。
當時皇帝看到了他的價值,還會聽從一二,但是當後期金宋兩國形勢越來越緊張之後,他們的意見就出現了分歧。換句話說,一個朝廷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派別,就是一個主戰,一個主和,而朱熹主戰。
在他看來,一味地退讓,只能助長敵人的氣焰,滅自己的志氣。何況宋朝國力尚可,全力一搏勝負還未可知。然而他這意見遭到了包括皇帝在內的許多人的反對,他感覺自己不被重用,一氣之下辭官了。
當然,雖然朱熹是個十分了得的人,但他的學說確實封建專制的自覺維護者,比如他主張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思想就對人非常不好。而他提到的一些教育的方法還是比較有用的,比如「因材施教」。所以他辭官之後,就去當私塾講師。
在他看來,已經沒有一官半職就相當於沒有施展天地的空間,那麼他只好在學校里宣傳他的學說。也因此他辦了很多學校。比如現在很有名的嶽麓學院,就是那時的產物。朱熹開了學校之後,經常跟學生說要大膽,看到一個知識點或問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照書全搬。
正是這種思想,讓他門下的許多學生都學會了激烈的討論,並且發生了強烈的思想碰撞,這樣的課堂氛圍大家都很喜歡,因為很開放很自由,彼此可以暢所欲言。後來有一次,一個下人提著籃子買菜回來經過他們的學堂,朱熹靈機一動,問學生們買東西為什麼不叫「買南北」?
這問題一下子把學生們難住了,對於書本上的東西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進行激烈的討論,並且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的事情,他們沒有思考過,更不知道這也能形成一個問題。
但學生們見朱熹不像是隨口說的,說不定真有原因,只是他們還未想到。於是他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好一會之後,才有個10歲小學生站起來回答說,按照五行學說,東是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
東西代表的木和金可以放在籃子裡,但是南北代表的水和火卻不能放在籃子裡。因為籃子裝不下水,水會漏出來,更裝不下火,火會燒了籃子。這一番解釋,讓眾學生聽了恍然大悟,朱熹則非常高興地表揚了這個孩子。
按照我們的思維來說,確實可以這麼理解。畢竟下人拿的是籃子裝東西,而那個小孩子也是從籃子的角度,用五行學說來解決朱熹提出的問題。沒想到困擾多人的問題居然被一個10歲的孩子道破,由此可見古人的聰慧之處。
結語
總之,這個答案放在現在也同樣適用,比如出去購物,拿袋子可以裝金子可以裝木頭,但是火和水就很難裝下了。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通達。當然,朱熹更是聰明,能想到這樣的方法去啟迪學生思考。
這就是朱熹,雖然他的理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所以對待他的學說,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將我國古代的文化精華部分繼承並發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