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幻核雙雙關停,騰訊再割「二兩肉」

2023-06-30   繪彩平凡

原標題:看點、幻核雙雙關停,騰訊再割「二兩肉」

編輯/董雨晴

始終難捨的視頻化

業內人士也將騰訊看點看作是對抗今日頭條的最前線陣營。2021年,騰訊完成對搜狗的收購,其中搜狗的核心成員包括搜狗輸入法、搜狗搜索等團隊,也被正式併入了騰訊看點。當時,騰訊看點即更名為「信息平台與服務線」,更名後,核心業務聚焦搜尋引擎,已經預示了資訊業務的撤退。

看點的消亡也是大勢所趨。作為同類型產品,今日頭條的數據也並不樂觀。早在2019年,張一鳴就直言,作為資訊App,今日頭條即將觸及用戶「天花板」,如果沒新增量,增長空間可能只剩小几千萬DAU。兩年後,今日頭條併入了「後起者」抖音集團,也是試圖融入抖音的短視頻生態,來突破自身流量瓶頸。

圖/視覺中國

不過看點的離開,還是在老用戶群體間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但對騰訊來說,視頻化是不可逆的時代趨勢。騰訊營運長任宇昕(Mark)早在2019年的一次採訪中提到,短視頻是內容消費的重要趨勢,「所有內容產品基本上都要在這個方向上引入短視頻內容。」

「視頻化,就是某種意義上網際網路產品的政治正確,誰也說不出來它不對。」一位網際網路從業人士評價。

然而,一度坐擁網際網路最大流量收割機稱號的騰訊,在短視頻領域卻跌過不少跟頭。

最開始承載短視頻希望的是誕生於2013年的微視,當時曾得到騰訊內部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流量傾斜。但即便是鼎峰時期,最高日活也就達到了4500萬。2015年微視被降級,兩年後迎來了首度停運。

2018年春節,抖音日活用戶數猛增3000萬,當年3月,日活就超過了新浪微博。抖音以瘋狂的速度在吞噬人們的時間和流量,2019年7月,其日活用戶數就達到了3.2億。

重壓之下,騰訊決定加碼短視頻業務,除了重啟停運一年多的微視外,內部多個團隊連續推出了十幾款獨立短視頻App。2019年年底騰訊員工大會上,任宇昕透露了微視的新目標:2020年達到5000萬日活用戶。

顯然,這時重啟的微視,和彼時增速驚人的抖音相比,已是姍姍來遲。

而在PCG內部,各個板塊的「視頻化」都逐漸在加碼。「之前可能是傾盡全部資源倒給微視,但後面就變成幾乎所有板塊都在視頻化。」一位PCG員工回憶。

一位騰訊新聞員工回憶,王詩沐曾要求「全員Allin短視頻」。但沒有相應的資金彈藥,大家引不進來外面的號,就只能自己開視頻號,來填充內容。

視頻變革,殃及池魚

在這場視頻化的運動中,騰訊新聞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犧牲品。

在上一任負責人王詩沐卸任前,騰訊新聞走「算法驅動」路線已久。這也是過去兩年間,內部爭議聲較大的做法。

一派聲音認為產品出身的王詩沐不懂內容,盲目崇拜算法。大方向上,他要把一個新聞資訊平台對標視頻社區B站就是有效力證。

據多位PCG內部員工表述,入職後不久,王詩沐就提出,「騰訊新聞將對標B站」。彼時,和坐擁「Z世代」年輕用戶的後者相比,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一眾傳統資訊平台在用戶年齡結構上,更趨近於中年。為了吸引並迎合新的目標用戶,就必須對自己動刀。

圖/視覺中國

然而,原則上一篇文章只允許進入一個「tag」,一個「thing」則至少需要覆蓋七個不同角度、存在增量的內容。這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員工被奇怪的聚合邏輯和驟然增加的數量考核折騰得疲於奔命,而為了湊數,他們唯有將精華報道打散,再從一些過往觀點分析中摘取填充,內容質量被迫稀釋。

儘管如此,效果卻並不十分理想。該前員工認為,B站是一個天然具有強興趣導向的平台,不少用戶在這裡主動搜索和攝取內容,但作為一個資訊平台,騰訊新聞才是主動將內容提供給用戶的一方。「平台功能和用戶目的都不一樣,還非要學B站,甚至給出了很多指標,比如『年輕用戶內容消費占比』這一條,這主要取決於具體的內容類型,放在一起比不是很合理。」

原本,王詩沐要求給每篇內容打上更垂類的標籤,如果在一個算法基建良好的平台,這一要求實屬合理,是為了便於算法識別和分發。

但在騰訊新聞內部,「算法基建差」的問題遲遲沒能解決。

「解決後也是bug頻出。因為是老代碼,沒法改了,要麼就重構,但重構成本高,就在現有基礎上縫縫補補。」甚至有負責運營的員工,因為跟技術難以溝通,被迫自學編程。

也有員工認為,王詩沐並不是算法導向,而是產品導向,因此一切決策的出發點在於提升產品。

「他可能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但也只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他沒有做過一個App的總經理那種職級,產品總監可能會很適合他。他確實成功地做好了網易雲音樂,但也只做好了網易雲。」上述員工評價。

「這麼一通瞎改後,DAU反而降了30%-40%。」上述資深員工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

但王詩沐的改革也不全然失效,在「打壓低質,提升優質」上確有成效。一些員工認為他離去有些「壯志未酬」。當下時間節點,不再是公司能給予大量時間、資金、人員配比去「試錯」的環境了。

圖/視覺中國

另外,王詩沐的管理風格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他講話不留情面,也讓講究體面、自認有知識分子風骨的內容員工難以容忍。

這跟騰訊內部的業務線交叉也有關,在跟今日頭條的競爭過程中,騰訊內部開始實行賽馬,一些中層熱衷劃山頭,搶人、分線。「你只有分了更多線,才會有更多的中干崗,這些人才有地方去。」一位員工解釋。

「以前賽馬,可能只有兩匹,這幾年是三四匹一起上。」一位工齡6年的騰訊新聞前員工回憶,組織架構變動過於頻繁,兩個組業務交叉、重合的程度極高。甚至有時,賽馬A組的中層領導被平行調動到B組,還要去問前下屬要資源。

PCG的調整仍在繼續

今年5月底,繼新聞人(陳菊紅)、產品人(王詩沐)後,騰訊新聞首次迎來了一位技術出身的負責人,何毅進。

「他來了後就跟我們講了八個字:降本增效,自負盈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人員優化。」一位PCG內部人士透露。新上任的負責人何毅進,是騰訊視頻會員業務部總經理,在一些員工眼中,他性格儒雅、作風務實,是一位很好的老闆。「他去新聞那邊是兼任,很希望他能扛下來。」

在調任郵件中,官方宣布,調整後的騰訊新聞將堅持精品新聞資訊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加大力度升級內容和產品,「打破算法驅動、競爭用戶時長的行業慣性」。可以說,「精品化」策略是「復古」了陳菊紅時代的策略。

儘管內容風格開始向上一個時代回溯,但內部的狀態卻再難回到當初。

曾經的騰訊一度因為人員流動性較低、福利出眾而被調侃為「網際網路養老基地」,其發布的2021年度《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也提到,2020年和2021年的員工總流失率分別為12%和12.37%。

然而,今年以來,業務調整、人員優化始終與騰訊的步伐相伴。其中,人員和業務線最為冗餘的PCG成為重災區。一位騰訊員工告訴《財經天下》周刊,當下,PCG的調整還在進行。

今年5月,王詩沐被調任至PCG「社交平台與應用線」,負責幻核等創新業務。該業務上線於2021年8月,是騰訊旗下獨立的數字藏品平台。今年7月,有消息稱,騰訊計劃將幻核業務進行停運,當時官方並未回應此事。

除了架構方面的調整,也有PCG員工反饋,薪酬方面也在發生變化。此前,騰訊發布全員郵件,宣布年度薪酬回顧推遲至7月,職級晉升與薪酬調整不再直接掛鉤,將結合業績貢獻、能力提升、薪酬競爭力等因素綜合評估,要求員工用「武功」換「戰功」。

不少PCG員工認為,這等於變相取消晉升調薪機會,能否調薪將完全取決於績效,而薪酬回顧延後則給持續進行的優化提供了時間窗口。

騰訊此次薪酬調整宣布後,社交平台上一度擠滿了吐槽的員工——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接受零漲薪的現實,這在從前是不曾發生過的。一位PCG員工感慨,漲薪的人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只有個別人能夠漲薪,聽說有的中心只有幾個名額」。

但基調已然明確,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在短期逆風的環境下,會持續控制成本。「整體成本優化的目標是面向長遠的,騰訊也有清晰的優化重點。」

而調整的風仍舊在吹。前述騰訊員工提到,目前PCG的調整還在繼續,一些部門隨著業務的戰略轉向而整體撤銷,時間所限,員工很難尋求內部活水的機會。

「感覺PCG的調整一直都在進行,就沒有停下來過,下半年還有一批人合同會到期,但估計很多人不會續簽,而是直接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