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寶寶以玩為主,還是要學知識?父母不要有責任心地做錯事

2022-06-17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學齡前的寶寶以玩為主,還是要學知識?父母不要有責任心地做錯事

最近我家剛6歲的小寶忽然進入到一個很讓我這個老母親開心的境界。

「媽媽,媽媽,我再背首古詩吧!」

「媽媽,媽媽,這個字是不是『讀』書的『讀』?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媽媽,媽媽,我今天想要挑戰5分鐘做完這一頁的題目,怎麼樣?」

啊?

做老母親的,是不是屢屢聽到這樣「勵志」的話,都會笑得合不攏嘴、看不見眼?

事實上,我對小寶是完全放養的。

我沒有想過要讓小寶在這個年齡段刻意的去學什麼,貌似那句「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的典型寫照。

若說當年對大寶還是很有規劃和各種預期目標的話,那麼對小寶,就是他只要開心、健康成長就好。

若說是為人父母對子女一定會有天性中不可規避的期望的話,那麼我就小寶的期望,就是他一定要有好的習慣,現階段就是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將來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好的習慣影響終生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般情況下,有好的習慣就會有好的人生。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很重要。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上面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某次採訪中,提到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幼兒園老師曾教育他「東西從哪裡拿,要放回哪裡去」的習慣。

只有養成了好習慣,孩子才會有好的精神面貌,好的未來。

幼兒時期,玩比學重要

遊戲才是學齡前孩子的主導活動,孩子通過遊戲來發展身心的健康,而學習卻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

孩子的年齡不到,抽象思維能力就無法得到發展,強迫孩子在不該學習的時候學習,無異於「拔苗助長」。

事實上,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若是急功近利,不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來,只會泯滅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未來的發展。

幼兒時期,提前學更沒必要

有教育專家指出:教育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適應各種情況的能力,一種是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所以,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適應孩子的發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比如孩子尚在幼兒園裡,非要拿著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去提前學,結果孩子上了一年級後成績不錯,孩子沾沾自喜,家長自鳴得意。實際上,孩子失去了上課認真聽講或者認真思索的習慣,得不償失。

而且,孩子的能力與實力,更應該是綜合的發展,是好的生活習慣帶來好的學習習慣的衍生。

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是順勢而為的事情

有一位資深的家庭教育諮詢師曾說過,父母往往因為「愛之深」,而做一些看似有責任心的錯事,比如往往會因為孩子的一些表現沒有達成自己的預期而情緒失控,對孩子吵鬧叱責,這樣的前提下,想要孩子有很好的自控能力簡直太難了。

一個人人格健全的標準,就是自我人格認知和情緒的協調統一。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是冷靜、理智的人,才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同樣,影響到孩子思維的也是他的情緒。

而在孩子的成長規律中,率性而為是他們的一大特色。完全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左右自己的情緒,忽然轉變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如六月的天。那麼家長就更應該先要培養孩子如何控制、左右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以暴制暴的來企圖改變孩子的情緒。

通常,孩子在吃好、喝好、玩好的安全狀態下,心情自然會很好。而學齡前孩子的安全狀態,其實更多的源自於父母。

當孩子得到了自己的身心滿足,那麼學習不過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靜待花開也並非是痴人說夢,心理狀態調整好了,學習狀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生活的好習慣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也就自然而然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