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左麗慧 文/圖
人們常常用「化干戈為玉帛」表達文明、理性,用「溫潤如玉」形容謙謙君子,用「字字珠璣」形容文辭優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條文盡善盡美……人類的價值判斷、為人處世、審美標準,無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響。作為中華文明的符號象徵,玉也是溯源中國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由中信出版集團歷時兩年打磨、最新推出的《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邀請13位資深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博物館館長組成的「玉文化天團」,為國人帶來玉文化新知。記者也對相關人士進行了採訪。
「考古中國」系列精彩延續
「為了紀念中國考古百年,我們2022年策劃推出了《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邀請到許宏等15位考古學家,講述了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等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背後的考古故事。《玉成中國》則是『考古中國』系列的第二本。」《玉成中國》編輯王晴介紹,玉的主題與每一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代表中華文明,那就是玉。」最新考古發現顯示,中國人對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1萬年前。但玉文化究竟是怎麼影響人的、對人們的影響有多深遠?直到看到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玉成中國」的觀點,王晴找到了方向。
葉舒憲對「玉成中國」進行了兩個維度的闡釋: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的角度。在巨大國家版圖的東南西北四極大方向上,都有美玉礦藏;另一方面是文化基因的角度,距今1萬年前,吉林白城雙塔遺址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國玉文化的起點。而經曆數千年的發展,玉文化率先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形成相對固定的組合體系,並隨後輾轉傳播到中原地區,奠定了夏商周國家的玉禮基礎。
「玉文化天團」精彩講述
記者了解到,《玉成中國》的13位作者年齡跨度很大,從「30後」到「80後」。其中的「30後」就是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他師從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被譽為「紅山文化第一人」;「80後」則是良渚博物院的副院長黃莉,曾助力良渚申遺成功。在《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中為讀者們精彩講述石峁古城和南海I號沉船的孫周勇及李岩,在本書中繼續帶來陝北高原玉器與嶺南玉器的別樣風采。
此外,還有葉舒憲的東北萬年玉器、李井岩的8000年查海玉器、欒豐實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的玉禮器、張天恩的仰韶和屈家嶺文化玉器、胡建升的凌家灘文化玉器、朱乃誠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劉雲輝的齊家文化玉器、王方的夏商時期玉器,呈現了萬年以來,玉文化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發展的全景圖。
「從考古現場出發,大家可以從玉器出土的背景窺見古人的價值觀和宇宙觀,也可以從其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藝和用途中,窺見史前先民獨特的精神信仰。」王晴表示,從中人們可以感受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玉文化特色及這些特色背後所反映的跨越時空的文明傳承與交流。
美玉的故事呈現文明歷程
研究30餘處史前至夏商時期的玉文化遺址,能發現什麼?王晴告訴記者,8000年前的流行風潮、數千年前巧奪天工的玉藝術品,以及玉器背後的傳奇故事,都在無聲講述著中華文明的歷程。
無獨有偶,8月24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南陽黃山遺址考古領隊馬俊才在河南博物院舉辦了《文明在宛:文化交匯視角下的南陽黃山遺址》主題講座,引來眾多玉文化愛好者爭相前來。黃山遺址規模宏大的制玉作坊再現了當時玉石器的完整製作流程,令人嘆為觀止,更被考古專家譽為中國史前「龐貝式」遺存,是研究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玉華帛彩,玉根國脈,玉成中國,讓我們一起從玉文化中讀懂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0032e52ceac9e98e2fe3258fa910d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