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手》到《中國好聲音》,老牌音綜的「死亡之路」

2020-09-25     腹黑狗子說八卦

原標題:從《歌手》到《中國好聲音》,老牌音綜的「死亡之路」

上回書(《歌手》,你終於結束了)說到,MBC電視台綜藝《我們的星期天晚上:我是歌手》走紅之後,被洪濤團隊發現並引進,首季即大爆,創造收視與話題的同時,還讓眾多歌手走紅&回春,在華語樂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二季效果持平,第三季因為韓紅、孫楠等重量級歌手的加盟以及賽制的更改,讓節目登上了新的高峰,但令人未曾料想的是,高峰之後竟是綿長又艱巨的下坡路,且最終走向了「停擺」這一結局。

雖然說有人開玩笑說這是原版三季即死留下的魔咒,但如果關注過節目就不難GET:哪裡有什麼魔咒,明明是《歌手》自己一步一步走入最終死局的。

  • 節目側重點的偏移

既然是音樂類綜藝,音樂元素理應唱主角,原版即如此,節目重點全都放在歌曲上,相比之下芒果版的《歌手》則將更多的內容放在了「真人秀」上。

尤其從第三季開始,節目加入了選手互動向、個人向的流程和內容,還在歌王之戰鬧出了臨場退賽風波等等。不可否認,以上種種的確幫助節目拿下了收視與熱度的雙重高峰,卻也讓節目重點發生了偏離。

這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會得到一條比單純做音樂更便捷的成功秘籍,但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釋放了貪婪,讓這檔音樂綜藝逐漸踏上了向感情綜藝無限靠攏,放棄初心開始拿著感情與觀眾尋求共鳴錯誤道路,且永遠無法回頭。

  • 候選嘉賓儲備不足&節目審美單一

即便有無數事業不溫不火的歌手排著隊想要登上《歌手》的舞台獲取一個翻紅/走紅的機會,每年選出並遊說到適合的嘉賓依然是難事,因為光靠糊咖是推不動這輛大馬車的。

不用三季,各位就可以看出《歌手》邀請嘉賓的大體思路以及各類嘉賓的職責所在。

首發嘉賓隊伍往往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已經封神的老牌歌手、其二是有一定粉絲基礎&話題度的歌壇中堅力量,最後則是等待翻紅的「糊人」OR原本默默無聞小透明組成。

至於分工,封神歌手負責提升節目檔次&最終拿走歌王;小透明不用幹什麼,好好發揮即可,坐當全場最大受益人;中間那一部分就慘了點,需要燃燒自己帶動節目話題,往往還得不到一個好名次。

在看透了本質之後,中間類型的歌手參加這檔節目就變得愈發謹慎起來(雖然身處娛樂圈話題度可貴,但過度的消耗對這些樂壇中堅力量來說也並不完全是好事),再加上《歌手》體現出來的評判標準過於單一,永遠的鐵肺、高音愛好者,又為低聲絮語、溫柔訴說型歌手設置了一道可預知的路障,能夠請到的人就更少了。

可能有人會說,沒有就乾脆不請這一類人啊!但事實上,因為節目重點逐漸向真人秀偏移,這一部分人早已成為了《歌手》這輛車的核心動力,缺少該類型嘉賓的《歌手2019》跌破1的收視率就是最好的證明。

  • 競品綜藝的衝擊

2013年,國內的音樂綜藝市場還較為單一,素人選秀占了大多數,像《歌手》這樣面向已成名歌手的競演類綜藝並不多見,但隨著綜藝元年的到來,各種各樣的音樂綜藝接連誕生,觀眾擁有的選擇更多了。

我們有了《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等在音樂細化分類上做文章的綜藝,《蒙面歌王》、《中國正在聽》等在玩法上繼續開發的綜藝;還有《我們的歌》這種老歌手帶年輕音樂人比拼的綜藝,甚至有比《歌手》聽起來更加刺激的素人VS職業歌手的《天籟之戰》等等……面對如此多樣的選擇,《歌手》的內容就顯得單薄和無趣了很多。即便靠著早期積累的口碑,仍舊能讓節目保持可觀的熱度,長此以往還是會走向衰敗。

其實以上問題並非只有《歌手》遇到,大部分曾經的現象級爆款音綜都在經歷,比如隔壁尚在苟延殘喘的《中國好聲音》。雖然因為選手是素人的關係,免去了嘉賓難請的大問題,但其在重點偏移&競品衝擊兩點上遇到的麻煩都遠大於《歌手》。

重點偏移可謂從《中國好聲音》第一季開播時就伴隨始終,汪峰那句「你有什麼夢想」仿佛現在還縈繞在耳邊。不僅如此,後續幾季的節目為了營造更多的話題,將更多的時長和鏡頭分在了導師搶人上,完全錯了重點;至於競品問題可能不用過多分析,《中國好聲音》本質還是一檔選秀節目,轉椅不過是形式而已,非常容易被取而代之。

另外,《好聲音》還栽到了一個《歌手》勉強繞過的問題,即版權。

眾所周知,《中國好聲音》是由燦星製作從荷蘭Talpa公司於2012年用200萬的低價引進的;待到燦星照常籌備第五季的時候,Talpa將其轉手以4個億的高價賣給了唐德,並稱唐德才擁有《中國好聲音》這一名稱的使用權。

燦星沒想到會被敲這一槓子,說自己版權明明就買到了2018年,你怎麼2016年就反悔啦!

於是這三方開始了長時間的纏鬥,《中國好聲音》也被迫進行改版,節目最核心的轉椅改成了坡道,名字也改成了《中國新歌聲》。

即便實質上還是新瓶裝老酒,節目的收視率與話題度還是無法避免的大打折扣,且是兩年之後,三方達成了和解,《中國好聲音》又把形式和名字改了回來,也無法逆轉的那種折扣。

話說回來,我們分析了半天,其實千言萬語就一句話:無論是《歌手》還是《中國好聲音》,早已經從爆款變成了老款,內外夾擊之下,哪怕再做什麼更改與變動,核心內容也已經吸引不到觀眾,最終註定會被拋棄。

當然,靠著品牌效應的餘溫和觀眾的某種情懷,它們也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甚至還能再登高峰,但說白了那也不過是迴光返照和苟延殘喘。

如此,當下《歌手》的自裁其實並不算是壞事,也算留給這些昔日神作的最後【體面】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BcwXQBURTf-Dn5Kd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