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譽為天下第一山,湖北十堰武當山

2020-01-14     視覺秀旅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當路附近,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現有古建築群均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欲揚先抑、前呼後應、玄妙超然的藝術效果。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11月8日,武當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年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當縣。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唐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明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景區看點;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2米闊14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杆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vbmoG8BUQOea5OwIV1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