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網:在日中國學生疫情期間守望相助

2020-04-09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4月9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在日中國留學生也受到影響。他們現在的狀況如何呢?

內心不安,渴望獲取準確訊息

「說不害怕是假的……我有時候夜裡會為這件事情做噩夢,醒來以後,又自己嘲笑自己,覺得自己太膽小了。現在,我每天都在這種狀況中生活,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疫情的最新訊息,那根每天不斷上升的紅線,真的讓我非常焦慮。」在日語學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吳傑接收採訪時這樣說道。

在日語學校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王永彬告訴記者:「我現在日語還不是很好,有些消息不能準確的掌握。這樣,我就只好多看一些中文網站、微信公眾號。

可以這樣說,內心不安與對準確訊息的渴望,是目前在日語學校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的「集體需求」。

親情糾葛,在回國的問題上搖擺

留學生李雅茹說,「現在,媽媽幾乎每天都要打來微信電話,僅僅語音是不行的,她一定要做視頻通話。可是,每次視頻,她就哭,讓我馬上回國,哭得讓我心裡有一種碎了的感覺。」

「我周圍的同學已經有好幾位回國了。」王國禎同學對記者說。「現在,中日兩國航班減少,單程回國的機票很貴……也不容易搞到機票。」

張宏偉同學表示,家人都囑咐他要多買手套、多買消毒液、多儲備食品。

同胞互助,在異國他鄉感受溫暖

一位在日語學校讀書的女同學,走路時不小心摔成骨折。如今,她住院治療,爸爸媽媽在中國國內十分著急。她想回國治療,但現在無法動身;留在日本的醫院治療,和醫生在語言溝通上又有問題。這時,她突然想起幾天前看見華文媒體上公布的各個僑團的聯繫電話,自己家鄉的「日本徽商協會」也在上面。於是,她撥通了這個電話,希望尋求幫助。

日本徽商協會事務局立即安排專人,給她所在的醫院醫生打電話,轉達她的要求和疑問,同時幫助她國內的父母與日本醫生聯繫,詳細了解女兒的病情。事後,她專門打來電話,向老鄉表示感謝,說「我爸爸媽媽讓我轉達謝意,稱讚你們是家鄉與日本交流的一座橋樑。」

在日語學校讀書的中國留學生李曉娜因為要打工,採購生活用品不是很方便。「我的幾個同學得知我的狀況,就主動幫助我在上野購買生活用品,然後在我打工下班的時候,幫我送到車站來。」說到這個細節,她的眼睛濕潤了。

不懈學習,讓自己掌握真才實學

停課了,日語學校也響應政府的號召,不斷地在延長「春假」。

呂小鵬告訴記者,留學的自己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那就是如果學習不好,就對不起父母給創造的學習環境,「現在,雖然學校停課了,我依然是每天努力學習日語,除了把課本要學好以外,我還購買線上課程,讓自己多學一點。我必須要學到真才實學才能夠回國。」

還有4位2021年要報考日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除了在微信朋友圈裡相互鼓勵、相互交流訊息以及學習方法外,還「團購」日語學校的老師,請他幫助輔導考學的事情。他們說,「老師給我們『開小灶』的時候,我們就都相互拉開距離坐著。我覺得在『緊急事態』下準備考學,也是一種快樂。」

中國留學生張敏更看重眼前的目標,她告訴記者:「7月份,我在日本要參加日語等級考試,我現在全面準備衝刺,一定不能放過這個機會。」現在,她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安排與學習進度表,「我是每天『照表辦事』的。」說到這裡,她笑了。

打工翻新,呈現網絡時代的特色

老一代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打工賺錢,拼的是體力,搶的是時間。這次,中國留學生在疫情蔓延之際,在打工的問題上做到了「花樣翻新」。

趙豐同學向記者透露,他每天抽出幾個小時進行直播,與中國國內的消費者互動,也能為自己賺取一萬日元(大約600元人民幣)左右的工資來。還有的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網絡『打工』,一方面可以避開外出的風險,少讓國內親屬的擔心,另一方面也有了賺取生活費的門路,免去了親屬承擔自己海外生活費的壓力,何樂而不為?」

當然,也有一部分中國留學生依舊守住「崗位」,每天兩點一線地在打工與回家的路上,其中一位同學說,「我要學會在苦難的環境生活。我現在打工,已經不完全是為了生活的費用,而是培養自己的一種生存能力。」(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