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張衛平40年前在《人民日報》上的發言,周琦王哲林,不臉紅嗎

2023-09-02   一個體育黑

原標題:看看張衛平40年前在《人民日報》上的發言,周琦王哲林,不臉紅嗎

提起張衛平指導,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可能大部分球迷都會他的經典解說語錄吧,比如「幫幫幫亂運」「孫悅,玩兒他」等等。

其實張指導年輕時候也是一名籃球運動員,巔峰時期,一度被稱為亞洲第一大前鋒。當然了,那個年代這個位置還被稱作「二中鋒」。

張衛平是1950年出生的,10歲進入什剎海體校,15歲進入北京青年隊,16歲進入北京一線隊,23歲加入國家隊,在中國男籃當了8年的大前鋒。年輕時候的張指導不僅基本功紮實,而且腳下靈活,內線進攻十分華麗,還一度被稱為「籃下魔術師」。

1978年中國男籃第一次參加世錦賽的時候,當時也是在菲律賓,張衛平場均25.3分,成為那一屆比賽的得分王。而在男籃世錦賽,也就是如今的世界盃歷史上,1978年的張衛平與2006年的姚明共同保持著最高場均得分紀錄,都是25.3分,排名第三的是2010年的易建聯,場均20.2分,此外就再也沒有場均得分超過20的球員了。

其實張指導剛進入國家隊的時候,他的底子並不好,身高1米93,在籃下算是小個子球員了,但是他的訓練比誰都刻苦。1983年的人民日報上還曾刊登過張衛平的一篇文章,叫做《苦練彌補了我的不足》,文中講述了張指導每天訓練完之後,都會主動加練半小時的力量,因為「每咬一次牙,就能在三秒區內站穩腳跟,多邁進一步。」

正是因為這樣的苦練,1米93的張衛平才成為當時的亞洲第一大前鋒。甚至張指導50多歲的時候,曾有一次與男籃國家隊球員比賽扳手腕,居然一局都沒輸過。時隔多年後還有記者採訪張衛平的時候提到了這篇文章,記者說張指導的文章一看就是按照那個年代的套路寫的。

可張指導告訴記者:「我就是按照當時的真實狀態來寫啊,直到現在我也這麼認為。訓練就和存錢一樣,打比賽就和花錢一樣。平時訓練沒存夠,打比賽你就沒得花。」

最近網絡上流傳著很多關於張指導年輕時候的段子,說他身體素質超人、輕鬆完成暴扣、助跑彈跳高度超過100厘米等等,但張指導自己最清楚,他剛進入球隊的時候,就是身體條件最差的那一個,這些都是後天慢慢練出來的。

張衛平剛進入國家隊的時候,每個月工資32塊錢,退役那一年漲到了60塊錢,出去比賽如果想坐車,必須提前報備,單位才給報銷。張指導說他們當年打球的時候從沒考慮過錢夠不夠花的問題,也沒覺得靠打籃球就能發家致富了,完全就是想進國家隊,想要爭榮譽,反正單位管吃管住,餓不著。

0年前張指導在報紙上的文章,雖然言語比較樸實,但說的都是競技體育中最簡單直接的大道理,平時訓練不刻苦,到了比賽時候,可不就得丟人現眼嗎?看到張指導40年前的這一段話,也不知道周琦、王哲林這些球員會不會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