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電腦愛好者關注我們
在筆記本領域,「顏值即正義」的說法依舊成立,因此OEM廠商才會想盡辦法提升視覺上的辨識度,比如誇張造型的外殼(A面),壓縮到極致的螢幕邊框(B面),炫酷的鍵盤呼吸燈效和掌托裝飾紋理(C面)。那麼,作為隱秘的角落,筆記本的D面能有哪些變化?
消失的升級艙蓋
筆記本平時都是平放在桌面之上,D面始終背對用戶,除了開箱驗機時掃過一眼,它在很多筆記本的生命周期里都很難「重見光明」。實際上,筆記本的底蓋設計對使用體驗的影響極大,比如——升級的便利性。
早期筆記本在底蓋上都會專門為內存、硬碟設立單獨的「小艙蓋」,只需擰下幾顆固定螺絲就能拆下對應的蓋板,進行內存和硬碟的拆卸升級操作,而無需拆開整個底蓋,簡單又安全。
但是,隨著筆記本開始走上「瘦身」之路,升級艙蓋便逐漸告別了歷史舞台,無論是升級還是除塵清灰,都需要擰下所有螺絲,將整個一體化的底蓋拆開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很多輕薄本為了追求極致的纖薄,採用板載內存顆粒設計,的確沒有太多升級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筆記本的底蓋厚度較之幾年前也變得越來越薄,如果再對其切割開孔,可能會影響整個底蓋的強度。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成本,一體化的底蓋開模最便宜,OEM廠商不會為了方便用戶而刻意重新定製底蓋。
底蓋的材質
底蓋的材質主要分為復合材質(塑料)和金屬材質(鋁合金,鋁鎂合金)。其中,金屬材質的優勢是可以做的更薄,有利於幫整機瘦身。此外,由於金屬材質的導熱性能更好,所以很多OEM廠商會在內置SSD晶片的表面貼上導熱矽脂片,讓其與底蓋接觸,從而將整個底蓋變成「散熱片」。金屬底蓋多見於輕薄本,因為此類產品大多採用一體化的C面,C面包含四周(接口)的框架,底蓋只是遮住(保護)主板的蓋板而已。
塑料底蓋多見於遊戲本,往往連帶著散熱出風口和四周接口的框架,使用塑料更容易塑型。
有些產品會在主板SSD對應的塑料底蓋內層位置附加一層金屬片,輔助貼有導熱矽脂片的SSD散熱。
開孔的藝術
筆記本底蓋上覆蓋著大大小小的細密開孔,它們的作用是通風透氣,開孔的形狀有圓形、菱形、柵格、網點等等,通過組成窗欞或蜂巢的樣式,可以顯著提升D面的顏值。一般來說,底蓋上的開孔內部對應的多是發熱(處理器、熱管、SSD、內存)或發聲單元(揚聲器)(圖8),理論上開孔面積越大,空氣流通性越好。
但是,為筆記本的底蓋開孔也是一門學問,涉及到空氣動力學,盲目的增加開孔很可能導致風扇出現嘯叫聲,哪怕內部貼有防塵網也會增加灰塵的侵入。因此,底蓋的開孔不在多,不在大,而在於合理性。只是,這方面很難量化成具體的數據,往往通過實際測試才能對比出設計上的優劣。
腳墊的設計
筆記本底蓋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就是腳墊。一般來說,腳墊越高,可以將機身抬高,增加底部空氣流通,有利於散熱,但太高的腳墊又會讓筆記本顯得過厚。此外,角度其實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隔斷冷熱空氣。
很多輕薄本都將散熱出風口放在了螢幕轉軸的夾角內,從中傳出的熱浪很容易流回底蓋的進風口。因此,絕大多數輕薄本都會在底蓋靠後的位置添加長條形狀的腳墊,阻止熱氣回流。
很多遊戲本雖然沒有採用長條形狀的腳墊,但也會將腳墊放在風扇對應的進風口後面。當然,也有部分輕薄本為了底蓋設計的美觀性,採用對稱的圓形腳墊,無法對散熱起到更好的增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