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拒絕型」人格

2023-09-14     十點讀書

原標題: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拒絕型」人格

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不熟的朋友邀請你聚餐,你不想參加又不想拂了對方面子,導致自己全程不自在;

周末原本想好好放鬆一下,又因抹不開面子應下同事的求助,導致自己大周末還在加班;

理髮時被推銷辦卡,你因不好意思拒絕而硬著頭皮辦了一張,結果剛出店門就開始後悔。

越是不懂拒絕,自己便越是辛苦。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礙於情面不忍拒絕,對他人的求取悉數應承,最後非但不能換來他人的感激與情誼,反而會將自己陷入委屈懊悔的困境當中,過得疲累不堪。

反倒是那些懂得區分課題,敢於說「不」的人,贏得了更多的尊重,活得瀟洒恣意。

「我的不幸,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太宰治在書中的這句自白,亦是無數人的通病。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礙於情面不忍拒絕。年紀漸長方才明白,無底線地接受和幫助,只會成為自身負累,給生活添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一個不懂拒絕的人,註定要為他人負重前行。

書籍《小巷人家》中的莊超英就是一個不懂拒絕的人。

莊超英是一名高中教師,恢復高考後,有不少鄰里熟人都想將家中孩子送來補課,莊超英不好意思駁大家面子。

莊超英本想周日帶兒子複習,衝刺省重點中學。但一些孩子,周日早早就來敲門,來抄教案或者請教問題。

人都來了,莊超英不好將人往外推,於是不得不勻出大量時間來幫他們複習。甚至有個考生,未經他同意便將朋友也一起領來。

不僅如此,對方還提出去家中請教問題。

莊超英一忍再忍,但又因擔心別人說他心冷而不敢拒絕。

早上,莊家還沒起床就有人來敲門,一家人連覺也睡不好。

不僅如此,來問問題的學生在家中一待就是半天,導致自己的兩個孩子沒有地方學習,只得搬凳子去院子裡看書,自己的休息日也幾乎全被占用。

一家人叫苦連天,更讓人心寒的是,他免費補課的學生,沒有一個人來給他拜年。

正是由於莊超英不懂拒絕,才讓一家人成為人情世故的犧牲品。

不懂拒絕的人生,是一場自我為難。

要知道,你每一次不忍說出的拒絕,最後都會成為加在你雙肩的石,遲早累垮自己。

順從別人的心意,將喜歡的東西拱手讓人,只會換來滿腹委屈;

好心幫別人的忙,透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不被認可和尊重。

你的每一次來者不拒,最後可能成為對方口中的笑話;你的每一次有求必應,也可能淪為對方眼裡的理所當然。

人生下半場,別再好脾氣地慣著誰,亦別再無底線地討好誰,而是要學會狠下心腸說「不」,活出自我。

作家畢淑敏曾說:

如果我們始終不懂不拒絕,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但是我們傷害了一個跟自己更親密的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始終不懂不拒絕,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但是我們傷害了一個跟自己更親密的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誠然,一個人若是常常以忽略自己的需求以及犧牲自己的舒適為代價,討好式地任由別人予取予求,遲早會造成自傷。

在網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以前的她,總是想要獲得別人的喜歡和認同,因此她從來不懂拒絕別人的要求,就連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習慣性地勉強接受。

她總是擔心一拒絕就會得罪別人,影響關係。所以儘管別人每次的要求不同,她的回答都是「yes」。

讓她痛心的是,她的委曲求全,並沒有獲得好的反饋,反而越發不被對方在意。

這種落差,讓她內心越發壓抑,甚至成為自己多次抑鬱的一大誘因。

後來,她在丈夫的影響下,逐漸學會置頂自己的內心需求。

一次,她在醫院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叫到她時,一個人站在她的前面,說自己只是請醫生回看一下結果。

換作以前,她會默許別人的插隊請求,將自己推後。可她轉念一想,自己也辛苦地等了很久,自己的時間也很寶貴。

於是,她勇敢地拒絕對方說:「不好意思,現在叫號是我的名字。」

推門進去的瞬間,她感覺前所未有的舒爽。

此後,她漸漸事事都先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取捨。

她不再為了迎合朋友的喜好,學習打遊戲、浪費時間聊八卦,

她也不再為了和同事打好關係,讓出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給同事調班。

學會拒絕的她,有了更多時間做自己,感覺到無比輕鬆,抑鬱症也得到了緩解。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習慣性迎合別人。為了避免他人不如意,寧可自己妥協受苦。

殊不知,一味地迎合別人,換不來對方的喜歡,更換不來所有人的滿意。

越是妥協,越被索取;越是遷就,越被無視。

活得越久,越發覺得:別人不過是我們人生的過客,自己的感受遠比別人的目光要重要。

所以,與其用盡全力去迎合不值得的人,不如先顧好自己。畢竟,你內心的舒適度,才是你的切身利益。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將人生的置頂位留給自己。因為他們知道,幸福從不在於取悅他人,而在於聽從自己。

講書人樊登成名之後,身邊有不少人找他幫忙。

有人過生日,辦線下活動,都請他錄祝福視頻。

但樊登都一口拒絕了,有人說他不近人情,認為錄幾句話對他不過舉手之勞。

但樊登老師卻說,他只要開這個頭,錄一句話,後面就有無數句話等著他錄,自己也會很累。

果斷的拒絕,不僅能避免精力的浪費,還能解決後續的擔憂。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前幾天,表舅聯繫我,表示他們社區可以免費申領奶粉。想借用我家寶寶的身份信息,給他家孩子領奶粉喝。

除了寶寶的出生證明以外,還需要將我的身份證照片以及寶寶的照片一起發過去。

我很不願意將如此私密的信息提供給別人,更加害怕寶寶的信息被暴露和占用。

於是我便委婉地拒絕說孩子戶口和他們不在一個社區,很可能達不到申領要求。

但表舅仍不依不饒,表示就是拿去試一試,萬一領到奶粉也可以分給我家寶寶。

幾經糾結之下,我果斷地拒絕了。

表舅聽見我不願意幫忙有些生氣,但我卻如釋重負。比起日後因擔憂信息暴露而不安,我更願意現在就解決這個麻煩。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過得不好,就是因為我們太好說話了。難處別人一說你就去幫,東西別人一要你就給。

付出到最後,念你好的人寥寥無幾,換來的卻是肆無忌憚的索取與壓榨。

長此以往,只會將別人慣得越來越得寸進尺,自己卻越來越難。

太好說話,無疑是幫助別人消耗自己。唯有合理的冷漠與拒絕,才是生存的利器。

因此,不妨從現在開始,丟掉老好人的包袱,做個不好說話的人。面對不喜歡、不情願,無理的要求,就果斷拒絕,別怕得罪人。

當你這樣做之後,你會發現生活輕鬆了不少,身邊一片友好。為難麻煩你的人越來越少,珍惜尊重你的人越來越多。

人生實苦,你我生來並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善待自己。

敢於大膽說「不」,表達自己的態度,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詞:「拒商」。

簡單來說,就是懂得適當地拒絕別人,是職場乃至生活中的必備技能。

事實上,一個人太想著別人,必然會忽視自己。

不懂拒絕,便是作為「冤大頭」去背負他人的私慾和人生,平白地傷害與蹉跎自己。

拒絕是一種建設。

只有懂得拒絕,明確自己的交往界限和處事底線,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建設起健康的關係及良好的交往秩序,不被消耗。

從今天起,願我們都擁有高拒商,遠離處不來的人,拒絕不情願的事,過得恣意順遂。

作者 | 兩忘機,手中執筆,只為與自己和解!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生路長,只有身體無恙,

才能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模樣。

十點特創【自愈養生營】

邀請忠於自己,忠於健康的你加入~

營內每天養生知識放送,

專業養生顧問1對1解答,

每周定期養生課程分享,

與同頻養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d01b2dc3673b5cdd7b7ae036241b7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