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一個人「懶」,到底在說什麼?

2022-04-08     九州心理

原標題:當我們說一個人「懶」,到底在說什麼?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在我小時候,身邊大人們對於「懶」一詞非常敏感。

那時候說誰懶,這個人仿佛就該被釘在恥辱柱上。在經常填不飽肚子的年代,懶是原罪,直逼死亡。

人們憎恨自己和他人的懶,懶作為一種敗壞的道德品質,被處處提防著。

當老師說學生不是不聰明而是懶,一般會被父母揍得更狠;而一個懶漢,找不到對象的風險太大,即使結了婚,鄰居也會替他的老婆和孩子哀嘆不幸。

時代巨變,我們早已擺脫溫飽的困境;懶這件事情,開始從物質過渡向精神。

人們對自己不能更上進、拖延越發不滿,由此產生嚴重的內耗,讓人更加想「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平」。

從心理學看,懶的外表大都相似,缺乏動力的內在,各有各的不同。

自戀的折損

很久之前讀到的故事:有一位青年,很擅長做家具,經他打造的家具,既美觀又實用。後來青年談戀愛了,女友指著他做的椅子尖叫讚嘆:「這哪裡是椅子,分明是藝術品!」

從此以後,青年再也無法做出一把藝術品椅子來,手藝逐漸荒廢。

如果這個青年的自戀處在相對健康的水平,女友的誇讚會令他很滿足,但同時他也能接受自己做的椅子有時只是實用,好的時候也會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然後,繼續安心地做椅子。

青年可能不知道,他內心深處已經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了。

當這個身份被女友揭示了之後,他很害怕自己無法一直維持藝術家的水準。為了不使這樣的自戀折損或破滅,變懶、迴避是最好的辦法。

見不得自己懶,就指責別人懶

某個周末,幾個家長一起帶小朋友出去玩,順便聚餐。

席間,大家談到孩子學習問題,一位媽媽開始吐槽9歲的兒子很懶,寫作業磨蹭。結果兒子沒客氣,當著一桌叔叔阿姨的面,把他媽媽在家如何懶控訴了個遍。

大家面面相覷有些尷尬,這位媽媽惱羞成怒抄起手邊的濕巾砸過去。男孩的臉蛋氣成紅蘋果,然後被爸爸拎出去教育了。

簡單粗暴給孩子貼上一個懶的標籤,孩子想勤快起來都不好意思。

在潛意識中,孩子能夠精準地接收到,懶是父母不想要的東西,既讓他們把懶投射過來了,我怎能不好好接著?為父母分憂,是每個孩子樂意去做的事情。

往往自己懶的人,對別人的懶格外有鑑賞力。有一種心理的防禦機制叫做:投射性指責。即因為自己的問題而不公正地指責他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把自己懶說成是你懶,我就可以不用再面對我懶的這件事了。

面對自己的懶,是痛苦的。一個懶人,註定風評不太好。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會被大家談論和排斥,容易社死。

再者,通過盯著別人的懶,就好像自己很勤快了一樣,如此起到緩解死亡焦慮的作用。

接著不斷指責別人懶,實現心理上對懶的控制。如果把懶惰比喻成敵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敵人,總比內鬼對付起來要方便和安全的多。

懶的外表之下,是在勤快地渴求關係

曾奇峰老師給出過經典又透徹的解釋:懶惰,是別樣的勤快。

懶惰之下,正在勤快地呼喚關注以及表達心理需要。

電視劇《金婚》中有一個片段:男主佟志和老婆文麗慪氣,文麗搬回娘家老屋,佟志幾請不回,沒辦法就勤快地演懶惰。不刷牙,襪子不洗,內褲不換,髒碗盤堆滿水池,最後把自己作進醫院。終於文麗回家來了,當佟志在裡屋聽到文麗嘮叨他和孩子把家造成豬窩,他放心而滿意地偷笑了。

從佟志的角度理解:我把自己的功能廢掉,用懶到生蛆來表達對你的依賴,沒有你的照顧我活不下去。

反過來看,又是這樣一種情形:文麗投射的是權力控制的關係姿態,誘導佟志做出生活不能自理了的無能反應,最終真的驗證了,沒有我,你就活不下去的「事實」。

成年人任何功能的喪失,可能都是一種渴求關係的表現。只不過,這種關係的渴求並不都是如我們認為的正向的、愛著的、求認可的。

一位30多歲的男性,幾乎從不幫妻子分擔家務,最近因工作上的懈怠被公司淘汰。沒了工作,在家飯也不做,地也不拖,整日埋頭於遊戲。妻子抱怨,他的理由很正當:工作丟了,沒心情干別的。

婆婆來了,一邊佯裝罵兒子沒出息,一邊塞錢給兒媳並安慰道:都是打小把孩子慣壞了,家裡的事情從不讓他伸手。

英國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指出:兒童藉助父母所提供的任何接觸形式與父母建立聯結,這些形式成為他們與他人依戀和聯繫的終生模式。

由此可以看到,這位男性用懶惰在工作和當下的親密關係中,重溫對母親的強烈依戀。

結局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在妻子的「允許」下,丈夫由啃老變成啃老婆;另一種是婚姻走向解體。

要打破這個童年早期奠定的人際範本,相當於改變命運,需要進行足夠長時間的心理治療。

懶惰,是「假自我」在保護客體的脆弱

另一位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在他後期的論文中提出一個概念:客體利用。

如果母親無法承受孩子對她的使用,如果她退縮、垮塌或者報復,那麼孩子就將抑制自己的慾望,害怕需要客體。

付出的代價是喪失充分的自我體驗,必須過早地關注外界和他人。

所有「聽話的孩子」,都經歷了這個過程。

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迎合外部世界,被動適應生活,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常常感到空虛無意義,懨懨的沒精神,以「假自我」行走人間。

在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客體禁不住攻擊,一碰就毀;客體不是另一個獨立的、不受他們控制的個體。

有一個女孩子,上大學之前都是那種隨便學學就能進年級前十的天賦選手,在所有人都認為她能考上重點大學的情況下,她高考考砸了。

她很清楚記得,高中時班裡有一群人,學習非常努力刻苦,但成績就是上不去。但她並沒有看不起他們,反而是羨慕這些同學的拼勁,那是她沒有的東西。然後,莫名其妙她對自己充滿了鄙夷。

從那以後,她懶得學習,上課就睡覺,成績也沒怎麼掉。高考失利後,落下了再也不敢參加考試的後遺症,考研一直拖。

不用功卻成績好,這是女孩的真實狀態。

但在她成長過程中,並沒有人鼓勵和承認她的「真自我」,幾乎在所有人眼中,勤奮吃苦才是最可靠的品質,其他都是瞎折騰。為了配合大多數人,她不得不將真自我封存起來。

同時,在她心中,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所有同學會為她的成功而遭受重創。為了保護所有人的脆弱,只能選擇犧牲自己。

懶和拖延的不同

懶、拖延,聽上去是在說一件事情;但在生活中,我觀察到它們很大的差別。

當我們說懶得做某件事,這件事就基本不會去做了。如果情緒上不痛苦,也就無所謂了。

但總是對自己的懶,耿耿於懷,可能意味著心理上正處於退行狀態。

懶是面對困境無法應對的一種防禦。當我們處理不了更複雜的關係,就會從獨立階段退回到依賴狀態。

拖延的主要特點是,拖的過程無比痛苦,但最終哭著也要完成。拖延的每一刻,其實都在用小拳拳捶自己的胸口,雖然表面上東扯西逛。拖延做某事,是在恐懼喪失某段關係,以及與其分離。

最後,每個人都有懶的時候,退行一會兒不必恐慌,那是為了蓄存能量,再度出發。在內卷嚴重的環境下,要善待自己的「懶」。

人之初,性本勤。如果懶到影響了自我功能的程度,還是有必要去探索關係中哪裡出了問題。

作者:徐亞輝,二級心理諮詢師,UM心理主筆;做人性的觀察員與理解者。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4.15-17貴州)

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長沙站 (4.29-5.4)

以性為議題自我探索體驗工作坊(5.1-3)

張沛超家庭深度動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 (5.13-1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c28d9ed0f26347bd9b789126f0268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