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生於 10 年前,成於 10 年後

2022-07-27     愛范兒

原標題:鴻蒙,生於 10 年前,成於 10 年後

2019 年鴻蒙系統發布的時候,我們說,華為終於成為了一家「超級終端」公司。

然後 2021 年鴻蒙 2.0 版本正式上線,內置了「超級終端」服務,踐行了當時對於硬體能力跨終端互聯的承諾。

接著便是 2022 年的故事,鴻蒙 3.0,一個關於 ONE AS ALL,ALL AS ONE 的宣言,以及一個關於生命力的故事。

1

在談鴻蒙之前,我們不妨談一談車,2022 年 1-6 月,中國汽車出口市場銷量 133 萬台,同比增長 40%。其中,其中出口了 37 萬台新能源車,同比增速 11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數量超越德國,以微弱劣勢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汽車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和工程能力的最佳行業,沒有哪個汽車強國不是工業強國。

單就新能源汽車而言,傳統豪強 BBA 在國內的售賣的車型幾乎全部預冷,哪怕是大眾豐田,也沒法讓旗下的新能源車賣爆。而國內頭部新能源車企頭疼的是產能跟不上訂單。

特斯拉 CEO 馬斯克和華為終端 BG CEO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余承東在這個 7 月說了幾乎相同的論斷:現在燃油車就像當年的功能手機一樣。

當然,新能源替換燃油車的過程,不會像智能機替換功能機那樣摧枯拉朽。但從電氣化架構匹配智能化的程度,人類用車需求變化的角度來看,電動爹已經不是電動爹,但大趨勢還是那個大趨勢。

上一個類似的趨勢,也就是國產智慧型手機不但在國內收復失地,還可以遠征海外,做到兩個市場五五開。在這場歷史性大捷中,華為毫無疑問是走得最遠的,在市場份額和品牌高度上都成為了世界一流。

同樣的,如果站在 10 年前,我們的車企和智慧型手機廠商,分別喊出比肩 BBA 和比肩蘋果三星的口號,都是要被人恥笑一番的。

10 年後來看,反正手機做到了;至於汽車,看起來也不是不可實現的目標。

2

10 年前除了余承東在微博立下軍令狀,決心走難路做高端之外,鴻蒙系統也在孕育之中。

在 2019 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與未來學家&筆觸計算和平板電腦的先驅 Jerry Kaplan,以及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前英國電信 CTO Peter Cochrane 的咖啡對談中提到,鴻蒙這個系統當時已經經歷了七八年的開發,已經算是非常有遠見。

很多事情都需要站在更長遠的時間段里才能看清楚。比如從 2005 年末代 PowerBook G4 筆記本之後,蘋果在 2006 年開始屈服使用英特爾的晶片做 MacBook ,到 2021 年蘋果帶著 M1 Max 和 M1 Ultra 晶片與新款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技驚四座,期間的愛恨情仇長達十幾年。

但實際上,或許喬布斯棄用英特爾晶片的念頭,從 2006 年當年就開始了。

按照李楠的記錄,這部臥薪嘗膽的反攻大戲,起始於 2008 年蘋果收購半導體公司 P.A. Semi 加強晶片設計能力,然後在 macOS 上建立了橫跨 X86 和 ARM 的能力,接著就是 iPhone 和 A 系列晶片的一段史詩,ARM 生態空前繁榮,脫胎於 A 系列晶片的 M 系列晶片用著最先進的製程最終來到 Mac 之上,完成對英特爾的復仇。

對了,新款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工業設計,與當初的 PowerBook G4 如出一轍。

之所以提這段歷史,無非是想說明,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往往有三點共性:遠見,執行力,以及一團火焰。

無論是手機業務,鴻蒙系統,5G&6G 研發,還是海思晶片,都證明了華為在遠見和執行力上是世界級的。

至於華為的那一團火焰,我猜也在熊熊燃燒著。

3

如果有觀看華為發布會的話,就會注意到華為留給車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問界 M5 大賣和問界 M7 訂單飄紅,離不開華為的助力。

華為參與汽車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革新座艙體驗,有的則是採用了華為提供的部分技術和元器件,還有的則採用全棧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了雷射雷達等傳感器,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台等等,不過萬變不離其宗,鴻蒙上車,越上越多。

再一次說到車,以及車和鴻蒙,是為了說明,鴻蒙這個系統的生命力。

我們在鴻蒙 2.0 發布的時候,把它比喻成「活字印刷術」,相比於幾乎沒法變化的「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有更強的適應性。Windows 中興於 PC 時代,iOS 和 Android 藉助於智慧型手機獲得數十億的裝機量,而在更細微的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以及汽車上,這些系統或多或少不那麼普適。

依靠微內核和分布式能力,鴻蒙天生就是適應萬物互聯,覆蓋到「人-車-家」全場景的系統。

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兩處不同,一是驅動能源不同;二是前者更像計算設備,後者像駕駛工具,前者關鍵是算力和傳感器,後者關鍵是馬力和發動機。

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明白了華為在這個飛速發展,前景光明的行業里糾結和布局,一方面糾結於面對時代機遇要不要親自下場造車,另一方面,在時代機遇面前,去做那個賦能者的角色,是不是更好?

現在來看,華為走了後面那條路,從關鍵硬體和軟體兩個層面去定義汽車。從智能駕駛軟體方案到硬體部署中的雷射雷達、4D 成像雷達和攝像頭,到算力可以高到 400TOPS 的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再到智能車雲,智能駕駛數據湖,電機、車控和網聯,還有座艙內的系統、AR-HUD 抬頭顯示,甚至是標有 HUAWEI SOUND 的揚聲器,可以說,華為覆蓋了電池和總裝之外的絕大部分關鍵軟硬體。

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之深之廣之迅速,和現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態勢,是同調的。

鴻蒙系統在汽車平台展現的生命力,就是華為本身的生命力的一種體現。

即便華為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困難,但只要有這種生命力在,那就有渡過難關的底氣。華為和任正非總是拿那張千瘡百孔的飛機舉例子:這架伊爾 2 戰機渾身彈孔被打成篩子一樣,但好在油箱和發動機完好,它便可以返航著陸。

4

企業生命力也有一些近義詞,比如「未來預期」。

因為我們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的預期樂觀,看到問界系列的銷售狀況,看到極狐阿爾法 S HI 版的智能駕駛能力,看到阿維塔 011 的產品力,所以對華為在新領域的預期也樂觀。

當然,也有一些行業預期並不那麼樂觀,比如手機行業,和疫情末期的 PC 行業,它們都失去了增長性。

有些人會拿「燃燒的平台」或者「下沉的航母」來形容這些行業,不過我不這麼認為,當年諾基亞 CEO 埃洛普說「諾基亞處在燃燒平台」上時,正處在 Android 和 iOS 取代塞班的時期,但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和 PC 沒有這樣被新計算平台取代的風險。

航母沒有下沉,只是失速。

為失速的航母加速,是鴻蒙 3.0 正在做的事情。PC 和平板市場在疫情期間重回增長,是因為新場景和新需求,催化了換機動力。

也就是說,在網課和網絡會議的需求面前,更強的 CPU 其實不如更清晰會美顏的攝像頭和更靈敏能降噪的麥克風有吸引力。

舉例來說,鴻蒙 3.0 的分布式計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鴻蒙平板可以遠程操作電腦,實際上就是平板有了電腦的能力;同時 PC、平板、手機和耳機之間的協同更完善,工作流更加順暢;以及基於分布式軟總線技術的異構組網體驗得到升級,萬物互聯,聯得更方便。

鴻蒙 3.0 的思考邏輯其實不是 1+1>2,而是另外的 1+0.1=2,這個 0.1 其實就是分布式計算當中的一個硬體資源,可以隨時讓其他設備得到增強,同時也有 1+1+1+1=1 ,即多個設備協同,卻保持專注而統一的體驗。

四字概括,便是「取零得整」,然後,整個大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手機、平板和 PC 依舊都會是巨大而穩定的市場,鴻蒙的新公式,是穩定之外的變數。

5

不可避免地,再來提一次「10 年」。

2012 年,華為手機團隊把技術研發力量對準了三個用戶需求點:續航、影像和流暢,其中影像是重中之重。

這就是 10 年後「華為影像 XMAGE」技術品牌的起點,也是當初華為對智慧型手機底層邏輯思考後的落地。

這 10 年的時間裡,華為採用集團軍作戰的方式,在終端 BG 影像部、鴻蒙軟體團隊,AI 算法團隊,2012 實驗室媒體部團隊,以及其他大量的實驗室,消費者調研團隊,量產和製造團隊總共數千人的協力下,才成就了華為影像的口碑,以及今天的品牌。

此前,余承東表示,三年時間裡,華為對鴻蒙的研發投入達到了 500 億元,另外在 2021 年華為財報中,華為表示從創立至今,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為 8000 多億元,其中單 2021 年就達到了 1400 多億元,以華為體量之大,業務之廣來對比,就知道華為對鴻蒙的投入有多大了。

對於鴻蒙來說,什麼最快達到 1 億用戶規模的系統之類的過往,其實意義不那麼大。

我們關心的是,華為和鴻蒙展現出來的生命力,可以在未來的時間裡,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

有道是: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所以,不妨 10 年後再來看看,看新能源車不再新的時候,在可以取代 PC、平板和手機的新計算平台出現的時候,看千家萬戶的萬千家電都智能聯網的時候,鴻蒙會是什麼樣子。

在命運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噴了過多農藥的白菜心中,都曾經有一個成為無公害有機蔬菜的夢想。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c27f7ca068b72c3835869a8464af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