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處暑正當暑,清暑養陰正當時

2023-08-11     PSM藥盾公益

原標題:立秋處暑正當暑,清暑養陰正當時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管中藥師 詹慧瑜

處暑

二十四節氣在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都以「立」字開頭,即「開始」之意。八月,立秋、處暑依次走來。

立秋

俗話說:「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這句農村諺語可以這樣理解:小暑和大暑這期間的天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而立秋到處暑這段時間儘管天氣也非常炎熱。

理論上來講氣溫會逐漸下降。可從多年的實際氣候情況來看,有時候會受到高溫高濕太平洋熱帶高氣壓的影響,立秋和處暑這段時間依然很熱,甚至不亞於小暑和大暑這段時間的「熱」,這也是我們口中常說的「秋老虎」的由來。

處暑

立秋意味著秋天開始,但盛夏的餘熱未消,天氣依然比較炎熱。「三伏夾一秋,秋後加一伏」,立秋後雖然逐漸進入秋之季,但尚有一伏,「秋老虎」的威力還在,氣溫仍然很高;隨之而來的處暑節氣也稱「出暑」,從此時起,炎熱的天氣才逐漸結束,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立秋節氣是由熱轉涼的交接時期,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界萬物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而處暑過後,天氣逐漸轉涼,早晚較為涼爽,此時晝熱夜涼,為陽氣的收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立秋和處暑這段時期的養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養生

早睡早起

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該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在起居上應做到「早臥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以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止收斂太過。秋季的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有一定意義。

適當運動

夏天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都偏高,大量出汗會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大,人體的能量過度消耗。

立秋以後,天氣漸涼,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因此人體會感到舒適,處於鬆弛的狀態,機體隨之會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此時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來驅除「秋乏」。

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選擇散步、爬山、慢跑、太極等相對輕緩的項目。運動量可以比夏季適當增大,運動時長也可加長,但強度不可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合理飲食

從中醫角度來講,辛味發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因此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可助收斂肺氣。

立秋處暑這段時期,晝夜溫差加大,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粳米、蜂蜜、蜂蜜、枇杷、乳製品等以滋陰潤肺。多吃豆類食物,少吃油膩食物。

另外,此時暑熱之氣還未盡消,天氣依舊悶熱,因此仍需適當食用消暑降溫的食物,如綠豆湯、蓮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這些不僅能消暑斂汗,還能健脾開胃,促進食慾。也可多吃蔬菜和水果,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不過需要注意,立秋後生吃大量瓜類和水果容易引發胃腸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過多。

審稿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 王若倫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beaa9d92693b55616d0a09c8f31b7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