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最期待作品殺青,《夢之海》導演田裡這樣整活…

2023-06-19     影視獨舌

原標題:劉慈欣最期待作品殺青,《夢之海》導演田裡這樣整活…

2023年6月19日刊| 總第3271期

6月14日,科幻網劇《夢之海》發布了殺青特輯。這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短篇小說的短劇,歷經73天的拍攝,終於殺青,正式進入後期製作。

《夢之海》講述了一個頗為夢幻的故事。

外星文明到訪地球,把包括海洋在內的所有地表水凍成了一圈圍繞地球的冰環。失去海洋後,人類陷入絕望。以拾荒獵人江星北(黃景瑜 飾)為代表的廢土探索小隊,和以航天員江星瑤(王紫璇 飾)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力量,姐弟「天地互聯」,開啟了一段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取海」冒險。

《夢之海》的出品方閒工夫文化,之前憑《河神》系列在業界闖出了名頭。《夢之海》的導演,正是操刀《河神》系列的田裡。

在今年五月的中國科幻大會上,劉慈欣稱《夢之海》是自己「最為期待的改編作品」。劉慈欣表示,《流浪地球》《三體》雖然成績斐然,但都是前人做過,並且做得很成熟的類型。他昔日曾言,「我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但《夢之海》是個例外,它是獨一無二的,未見先例的探索。

田裡

近日,影視獨舌獨家對話田裡導演,與他暢談《夢之海》的創作理念。

死了也得搞藝術

田裡透露,《夢之海》原著提供的更多是世界觀,小說故事並沒有呈現太多戲劇衝突。拋開外星文明,有名姓的人物只出現了一個。幾乎通篇都是對藝術、人性以及美學的思考。矛盾更多體現在人類與天災的搏鬥,人類想方設法登上冰環,讓「天河倒灌」,沙漠變澤國。

田裡表示,除了海洋被凍環這一世界觀,原著提出了一個核心質疑:外星文明造訪地球,只有善意和惡意兩種目的嗎?在常見的同類題材中,目的無非如下:求助、傳授、殖民、掠奪資源、摧毀。

或友、或敵、或師,是科幻題材慣常的幾種手法,而《夢之海》則完全不同。

「最初策劃劇本的時候,我們試圖給外星人增加更容易理解、更有邏輯的目的和訴求。比如製造冰環看似是製造災難,實則是在保護,或者篩選人類。冰環也許是一層保護罩,用於『反黑暗森林法則』之類的。」田裡說。

但在劇本會上,劉慈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那就不是《夢之海》了。」《夢之海》的內核無非二字:瘋狂。田裡非常理解和認同劉慈欣的堅持。

於是, 瘋狂、藝術、浪漫、孤獨,這些務虛的極難融入到故事編纂中的概念,成為田裡對《夢之海》改編的最大抓手,並一直貫穿到劇本定稿。

「外星人來地球,就一個目的,搞藝術。這太浪漫了。」田裡表示,「就像一個孩子,看到一塊橡皮泥,想捏就捏。他不會在意橡皮泥里有多少微生物,這個微生物文明存續了多長時間,這些都不重要。」

原著中的顏冬是一個工程師,業餘愛好冰雕。他將理科的思維運用到冰雕創作中,做成了一種「蒸汽在表面凍結後形成的複雜結晶體」。外星人覺得有點意思,但還是小兒科,決定讓顏冬看看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品」。

顏冬和外星人有數次會面,而且對話頗多。田裡認為,這樣的橋段並不適合影視化改編。劇版《夢之海》中,外星人根本沒有露臉,故事發生在外星文明到訪的八年之後。「原著里外星文明的形象是一個大冰球,如果真的讓演員站在那裡,跟一個冰球互相闡釋什麼是藝術,怎麼想都覺得違和。」

「視覺奇觀」的想像

劉慈欣筆下的《夢之海》是絢麗的。

外星人取盡四海之水,雕成了繞著地球的冰環。「在白天,冰環在藍天上呈耀眼的銀色,像一條流過藍色平原的鑽石大河。白天冰環最壯觀的景象是環食,即冰環擋住太陽的時刻……每年還有一次全平行食,這天太陽從升起到落下,沿著冰環走完它在天空中的全部路程。」

環食已經夠夢幻了,但田裡還想要更多。在劇本里,他們增添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日瀑。冰環擋住太陽以後,會像放大鏡一樣,增強太陽的輻射和熱量。如果說失去海洋已經讓人類足夠絕望,那日瀑則是災難中的災難。

被日瀑直曬之後,很容易患上輻射病。這種病會破壞人類的身體機制,使之痛苦地死去。 末日時代,人類躲在地下苟且生活過於常見,《夢之海》再次不走尋常路,中國人克服萬難,在地上建造「穹頂城」。

「有點像『水立方』,用透明罩子把廢棄的城市蓋住,採集地下水,形成自循環系統。所有資源都定時定量分配,回到計劃經濟的時代。」

為了躲避超強輻射,穹頂城的透明中空保護罩,日瀑來臨前「充碳」,石墨烯粉會瞬間給城市「戴上墨鏡」,躲避日瀑的侵襲。

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登冰」。「人類怎麼登上冰環,上去後怎麼安裝機器,遇到什麼危險,如何化險為夷?探險過程中,又要讓場面看起來驚險刺激。關鍵是冰環沒有重力,演員都得穿著航天服吊威亞。同時還要考慮光線的折射,冰面反射到面罩和金屬配件上的真實感,等等等等,拍攝難度非常大。」

由於冰環對陽光的漫反射效應,地球上的真正意義的「黑夜」每天只剩下半個小時。到了那時,傍晚變得更長。其它時間,即使太陽落山,天色也不會漆黑,更像冷掉的黃昏。「我們失去的不光是海洋,還有黑夜,和仰望星空的浪漫。」

推倒重建的過程

《夢之海》劇本創作中的另一大難點,是合理化反派的動機。「如果反派純粹為了資源、權力,那就太表淺了。地球都快沒了,掙再多錢也沒用。可如果單純只是追求藝術,又太中二了。」

在原著中,反派就是災難。讓凍結的海水重回地球,是所有人的目標。這是一個「愚公移山」式的故事。但拍成電視劇,就必須要展現強對抗性。人定勝天的故事的確酣暢,可要是連拍12集,就不是科幻劇而是科普劇了。

基於此,田裡和編劇在原著基礎上幾乎推倒重建。不僅增添了江星北(黃景瑜 飾)、江星瑤(王紫璇 飾)等一眾原創人物,也改變了原著主角顏冬(劉暢 飾)的身份。將冰雕愛好者的屬性,轉嫁在了顏冬母親的身上。

既然是一部廢土科幻劇,田裡始終在儘量控制《夢之海》的「科技感」。比如,以「廢物利用」為原則。為了遮蔽輻射與回收體液,拾荒獵人需要一套戶外裝備。空氣過濾裝置,是貓罐頭改造的。回收體液的容器,是舊時代的礦泉水瓶。

又如,儘可能艱苦樸素。「大家印象中的航天控制中心,一般都比較高大上,寬敞明亮、設備齊全。但我們的控制中心,在戲裡戲外,都是用地下停車場改建的,突出一個艱苦樸素。」

主角江星北的身份是拾荒獵人,這也是劇集的原創。他們冒著風險,放棄穹頂城的庇護,頂著輻射去尋找舊世界遺留下來的資源。這其中也會出現競爭,甚至是廝殺。「有點像《芬奇》的設定,包括拾荒車的改裝思路,也都有借鑑。」

失去海水的地球究竟是什麼樣子?這或許是包括筆者在內不少讀者的疑惑。B站有條播放量近500萬的視頻,標題就是「告訴你抽干海水海底的樣子」。但從宇宙中觀察又是何種模樣?

圖源:B站UP腔調製造

劇組為此專門做了科學推演,發現即便沒有地表水,地球看起來也不會枯黃一片。宇宙中望見的藍色星球,其實是大氣層的顏色。然而,為了能更直觀地讓觀眾理解,田裡還是決定讓色調更接近沙漠。「最終效果還在設計當中。」

拍出科幻劇的「范兒」

《夢之海》的版權,早在田裡拍完《河神》的時候就已經儲備在閒工夫。

「當時一拍腦門,這小說基礎太好了,科幻、廢土、航天全齊,拍出來就等於是圓夢。等做起來才發現,太難了。公司負責《夢之海》的策劃和編劇像走馬燈一樣,不記得換了多少人。」最後,所有人一商量,問田裡,要不你來執導?

田裡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改編難度固然很大,但田裡從來不是一個尊重原著的人。或者說, 他所理解的「尊重」,異於常人。他認為,抓住「內核」,遠比照本宣科重要。「只有『范兒』正了,才是真正的尊重原著。」

《河神》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看過天下霸唱的同名小說就不難發現,劇集幾乎把原著「改得只剩下名字」。但這並不妨礙《河神》系列在中國網劇史上的地位。天下霸唱曾經說過,「拍得比寫得好」。

「范兒」到底是什麼?田裡認為,范兒不是風格,風格可以無中生有,可以天馬行空。但范兒必須先具有一定的範式。「京劇范兒,你得會唱念做打。貴族范兒,那就得西裝革履,講究言談舉止。得在一個系統裡面,做出自己的獨特韻味,這是范兒。」

「我總說自己是個『偽科幻迷』,也許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都有一定了解,大致知道一點脈絡。但跟真正系統閱讀的科幻迷比起來,還差得遠。更多的還是喜歡借用科幻的表達方式,喜歡科幻作品裡獨有的元素和審美。」

田裡

田裡不介意被貼標籤。《河神》系列播出後,好多人說他擅長強情節、強懸疑、風格化、重製作、神神鬼鬼的故事,他表示認同。但田裡內心從不給自己設限。「我很喜歡庫布里克,科幻片、戰爭片、恐怖片、愛情片,什麼都能拍。但不管他拍什麼類型,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庫布里克拍的。對於導演來說,這是我的理想狀態。」

《夢之海》目前正在後期製作中,預計今年能夠完成後期製作。非常期待能夠早日看到這件「瘋狂的藝術品」問世。

文/馬二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bc8580f78b10d4051b2f27a1db3b64e.html